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封氏族谱
- 时间:2024/1/5 11:43:15
- 信息来源:本站综合
- 发布:封氏网编委会
日前,封氏宗亲向老家河南家谱馆捐赠一部《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封氏族谱》。
下面是该谱的一组照片:
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封氏族谱四修族谱序
唐魏征曰:“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欲流之远源者,必浚其源泉。”人类繁衍生生不息,靠史书记载着社会的发展,朝代的更替,帝王的兴衰,将相的忠奸,疆土的多寡及英雄豪杰的侠义之举。而一姓之谱则如一历史的特写镜头,记录着一个姓氏,一个宗族的历史沿革,盛衰变迁,居住迁徙,家族成员的社会活动、地位、事迹及生殁娶葬等。有了宗谱人们可以明世系、别亲疏、知尊长、敬宗祖。故自唐以来的历朝历代都对研究、编修族谱大力倡导和支持。凡国必有史,有家必有谱则成为国家稳定,社会繁荣的重要标志。
封姓是中华百家姓氏中最古老、历史最悠久的姓氏之一。诸多权威姓氏典籍和姓氏专家对封姓均有记载和考证:由汪宗虎、陈明远主编的《中国姓氏辞典》对封姓有如下叙述:“封:历史来源①出自姜姓,以地名为氏,据《姓苑》所载:夏商时有封父侯国(在今河南省封丘县)。周代,封父国灭,其国人为封父氏、封氏。②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北魏有鲜卑族代北复姓是贲氏南迁中原后改为封氏。”另有《辞源》、《古今姓氏书辨证》《元和姓纂》中均有相同内容的记载:“炎帝之裔孙姜钜为黄帝师,胙土命氏而为封钜。至夏时,钜之后裔封父为诸侯,建立封父候国(故城在今河南封丘之封父亭,周时失国。其子孙以国为氏。”《丘县志》则引《唐书·宰相世系表》中的一段记载:“封丘地区是神农氏后人姜钜部落的活动区域,其先人已能制造石器、骨器从事农业生产,生活上已使用陶器。留光乡的青堆村就是这个时期的文化遗址。封父[注1]因参加黄帝伐蚩尤的逐鹿之战有功,夏后启时代,其后裔被封为诸侯,食邑于封丘,在不足70里的地域建立了封父侯国。”著名姓氏专家、河南中原姓氏文化研究所所长谢筠祥先生在1996年7月发表的一篇题为《出自封丘与洛阳的封姓》一文中则论述:“位于河南省北部的封丘县,东南两面临黄河,是古代封父国的所在地。相传炎帝(姜姓)裔孙钜为黄帝师,被封于此而称封钜,到了夏朝,钜的后裔封父被列为诸侯,建立封父侯国。封父国历夏商两代而亡”。文章也引用了《新唐书·宰相世系》中的一段记载:“封氏出自姜姓,炎帝裔孙钜为黄帝师,胙土命氏,至夏后氏之世,封父列为诸侯,其地汴州封丘有封父亭,即封父所都。”诸多史书、文献记载与专家论证高度统一,证明了我封姓勿庸置疑的史实:(一)封姓系炎帝苗裔——名门高第。(二)始祖与黄帝同期——历史悠久。(三)胙土命氏——始祖为封钜,封丘为封姓之发祥地。(四)从黄帝到夏启时代的600多年间,封姓在封丘发展壮大,家族兴旺,人杰地灵。钜的后裔封父成为统治一方的诸侯,以封丘为都建立了封父侯国。
封丘封氏
恶劣的生存环境,带给封丘人的是无尽的灾难。物质的匮乏,使生活在这里的人长期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糠菜半年粮的生活。灾害严重的年景,大批灾民外出逃荒。家有女儿,能远嫁他乡的是女儿的福分。家有男儿,能娶上媳妇的令众人羡慕。终生光棍者比比皆是。良禽择木而栖,人虽“穷家难舍”,但当家乡无法满足生存的最低生活要求时,背井离乡外出寻生路便是无奈的选择。有能力者携家带口外逃他乡。留下来的只有年复一年的受着苦难的煎熬。
天灾人祸、环境恶劣导致民不聊生,人生凋敝,封丘人口从东汉初年的102286人到民国26年(公元1937年)的近两千年的时间里,从未突破十五万人。最少的元朝时期甚至仅剩下8779人。
生活在封氏发祥地封丘的封姓一族,在大环境的影响下,人口在一千上下浮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大地结束了战乱,百姓本来可以休养生息。但又遇上1958-1960年的浮夸风、大食堂、四集体等左倾思湖。河南是重灾区,封丘县则是重灾区的中心地带。饿殍载道,人口锐减。此后经过60多年的休养生息,人口也不逾一千二百人(目前东仲宫近千口,西关、南街共计近二百口)。
建国后的四次修谱
尽管封丘地处黄河泛滥区,人之生存艰难。但本县各个时期封氏族中不乏精英义士、开明之人起着中流砥柱作用,他们有见识、有能力、肯奉献、能担当,勇挑家族重任,为本县封氏的航船掌舵领航,为封氏家族做出了彪炳谱册的功绩,使封氏家族的文明史代代相传至今。
封丘封氏主要聚居地在封丘城西北25华里的陈固乡东仲宫村。千百年来,这里的族人洪来而逃,洪落而返,以农耕为生。明末,任祭酒官的式公为官落籍本县城西关,其后人以农、商为主。因封丘封氏多数族人长年生活在贫困线上,很少开展家族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史可稽的修家谱活动共有三次:公元1963癸卯年,由东仲宫村的族长封钦领导、由分封连科、封全丹、封长信、封长道、封玉璞、封玉春、封连海等主要成员参加组织了第一次修谱。本次修谱的背景是;资料上无前谱可依,无书籍可查;物质上,大食堂刚解散各家各户家徒四壁,一贫如洗,“因经济力量所限尚未和九江码头、油坊(后经查该地无封姓,属误传)、封丘西关几支亲族取得联系”(引1963年谱序)。笔者在1998年编修《封氏宗谱》核实有关情况时,走访当时主修成员之一封全丹,全丹介绍:“当时我们忍着饥挨着饿在编修。根本无力进行逐户登记核实。全凭参于人知多少写多少。不知的情况靠猜测和杜……”我们对先人在艰难困苦的生活状况下心系全族、投入修谱的敬宗爱族义举肃然起敬。但因历史条件的限制。次所编之谱除对当时族人的生活记录外,其他所记材料的可靠性,却值得商榷和考证。
本次修谱在109世“连”字辈后面又续了“全、宗、自、治,兴、家、立、业,本、族、茂、盛。”十二字派行。
第二次修谱是1985年由东仲宫、县西关两处联合续修。主要成员有:尽宝(东仲宫族长)、玉春(村干部)、连海(村会计)、连生、连荣,长信、士明(西关)、封鑫(西关)等主要成员。本次是在六三年所修之谱基础上把新添人口进行了增续。并研究决定,上次所续派行除己用到“治”字外,后面中止。又重续派行用字二十个:“先、祖、功、在、世,希、有、栋、梁、才。安、邦、富、民、志,英、名、四、海、扬”。
随着政治气候变暖,执政当局对家族文化逐渐松绑。加之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发达地区的家族文化“春风吹又生”。许多姓氏开始了修建家庙祠堂、编修家谱的活动。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同时期从封丘移居他处的封氏支系追根溯源,或派代表团、或只身来到封丘寻根问祖者络绎不绝,相继
来封丘的团体有:江西瑞昌码头镇代表团、江苏连云港代表团、广西容县代表团、焦作封庄代表团、来访的个人有福建的、浙江江山的、郑州的、洛阳的、南阳的,还有电话联系的……有的支系表达了与封丘封氏联合修谱的愿望。暖风吹拂,百废待兴。1997年在时任封丘县工商管理局局长封玉高的组织和领导下,封丘封氏开始了建国后的第三次修谱。该次修谱,笔者本人肩负重任,担任谱牒主编,决心“澄清事实,甄别真伪,去伪存真,正本清源”“使各地派系及我处后人溯源有依”,在前谱不可靠的情况下,“根据道听途说”去“寻踪觅迹”实地考察:“走滑县,访修武,去博爱,到河北,一分希望做出十分努力。寻访散居各地的同宗族人”(引自笔者写的《三修家谱序》)。大量的走访中,除澄清了东仲宫村北地封家祖坟中嘉庆11年所立祖墓碑文刻有“有一支移居滑县西南隅油坊庄置产安宅、丁地入户”的记载属讹传外,在搜集谱、碑文字材料方面一无所获,只起到了与他处封氏宗亲疏通联系渠道、方便沟通的作用。
该次修谱,本人为不负重托,在家中昼夜伏案,从设计世系草表到搜集、整理材料、写作序言、按语、随笔,到把与全江、玉科、玉放、封银一道填写统计的草表审核校对。未敢一日懈怠。经过大半年的笔耕。于1998年4月出版。
修谱期间,本县与湖北薪春、江苏连云港、江西码头锁达成共识,四处将统一辈分,共续新派行用字。故本次修谱时对此做出等待日后结果的决定。2002年10月,四处代表相聚江西省瑞昌市码头镇协商共用新派行用字,其
结果为:因各地族谱上溯记载均有残缺断代,故以当时各处健在者的最高辈分为平辈:即封丘的“尽”,薪春、码头镇的“章”,连云港的“厚”为平辈,以此为准绳类推各处辈分的长幼尊卑,之后的第八代后人开始起用“俊、硕、昭、衍,荣、耀、同、济,英、才、显、扬,敦、道、焕、业。”统一新续十六字派行。
2013年,在封丘封氏族中,平地响惊雷,封丘县城关镇西关村的封氏第109世裔孙振海在其家中找到辛巳(1941)年由西关的107世义生公执笔、西关107世的崇礼、尚志、东仲宫109世连仲合修族谱的手抄本。该谱是在日寇全面侵华的年代、义生公“忍丑受辱、不避报险”、辗转多处把戊寅(1937)年所修族谱“携带还乡妥善保存”。(引自1941年义生公所写辛巳谱序)以此为蓝本续修的。封振海在家独挑重任进行了整理、翻印后公布于族。这对于前三次修谱时苦于溯祖无依的封丘封氏族人如同久早甘霖,它填补了前三次族谱中的许多空白。纠正了诸多谬误,厘清了近代族人的亲疏关系。功在当代,惠及后人。
上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