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氏资料

当前位置:郭氏家谱网 >> 浏览文章

郭秀峰:论始祖郭方就是老君堂郭门一世祖

时间:2020/4/7 11:29:41
信息来源:本站综合
发布:郭氏网编委会

看到题目,也许有人会问,郭门始祖是你们的一世祖,难道有什么疑问,还值得一“论”?笔者曰,值得。看了下文,你就明白了。

先看我们禹州老君堂在编纂家谱中发现的三幅轴子

郭氏家谱挂轴1.jpg

图一

这里的轴子是先人传下来的供奉祖宗的卷轴。为行文方便,先给轴子命名。窃以为,不能简单以轴子起始人命名,而以能明确标示与之宗亲关系的名子命名,图一中嵩光是起始人,但轴子中标示的都是其父亲会元的上辈人,故命名“会元轴子”;如果以嵩光命名,则该轴子显示昭穆难辨。图三起始人是书立,因其健在,故以其弟命名“怀立轴子”,图二命名为“长法轴子”。

长法轴子示意图,即只标识宗亲世系,舍去轴子书写程式。

郭氏家谱挂轴2.jpg

图二

郭氏家谱挂轴3.jpg

图三怀立轴子

笔者记得小时候过年,爷爷就在客庭上悬挂轴子,跪拜祖宗。但是到文革时,要“破四旧”——破除旧文化、旧风俗、旧思想、旧习惯,而轴子就是“四旧”。就这样,大多数家庭的轴子都烧毁了,我家的也丢红进薯窖里被土埋而毁。现找到的只有几家,真应感谢保存轴子的这些宗亲。

因为修郭氏家谱排世系没有其他资料,只能以轴子为主要依据。据传下来的世系,笔者是20世,可是以几个轴子综合信息,从笔者到始祖只有17代先人的名讳,即缺失三代。

为什么会缺三代?一种认识,是本村多次誊写过轴子的教师郭光杰的说法——因为篇幅有限,轴子很少不缺代;习惯的做法是,每一代人誊写,为了对自己三代宗亲的缅怀,轴子起始人的高祖或太高祖以上的两三代祖先的名讳掐掉,故后陈的长法(图二)的缺五代,会元的(图一)缺三代,郭怀立的(图三)缺13代(2——14代)。

第二种认识,认为会元轴子是一代不缺——按该轴子排法,戊德一世祖,曾祖普二世祖,高祖步云三世祖,四世祖至十世祖,一代不缺,所以,所缺的三代应是在始祖的上方;因为本音三代宗亲之神主其位置就在始祖的上方,表示的只能是始祖的三代宗亲的牌位,故始祖是本族的第四世祖;而郭长法轴子把始祖定为一世祖,是误判。

始(迁)祖是“有世系可考的祖先”,即是迁入地的第一人,当然的一世祖;可是在此却把始祖郭方判为四世祖!不论不行啊,姑且“论”之。

“本音三代宗亲之神主”或者“郭氏门中三代宗亲之神主”“三代宗亲之神主”所表达的意思基本一样,即:(这里是)我们郭姓家族的三代宗亲的牌位。那么,这“三代宗亲”到底是指的谁呢?

看看古代的轴子吧,——朱元璋的轴子:《大明英烈传》六十一回载:

太祖引世子及诸王子、文武大臣,奉四代神主回城,送入太庙。追尊

高祖考曰玄皇帝

曾祖考曰恒皇帝

祖考曰裕皇帝

父考曰淳皇帝

可以看出,明太祖尊崇的“神主”就是他的上四代宗亲——即父亲、祖父、曾祖父、高祖父的牌位,那么,可以推论出,我们平常人家谱轴子上的三代宗亲就是我们自己的上三代——即父亲、祖父、曾祖父。

可是明明每幅轴子都尊崇了“多代宗亲”啊,如果说“本音三代宗亲之神主”或者“郭氏门中三代宗亲之神主”是文章的题目的话,是不是文不对题,抑或是题目标错了?我想,我们的先人在对待事关祖宗和子孙后代的问题上是决不会随心所欲的,一定是严肃的。那么,到底该怎样解释呢?

查字典、词典,“三”字除表数字外,第二个意思就是表示多数,如“三番五次”(多次)、“三令五申”(多次告诫)、“三思而行”(多想想再做)、唐三彩(并不限于三种色彩,除了白色,还有浅黄、赭黄、浅绿、蓝色)等中的“三”都不是表示具体数字,而是“表示多数”。那么,这个“三代宗亲”中的“三”是否也可以表示多数呢?

既然我们的轴子用语出自道教,我们就看看道教是怎么说“三代宗亲”的吧。

查2017-08-道教在线,《大同市三官庙农历7月15日中元节超度法会启告》说,“超度内容:1,去世的父母。……2,本音门中先远三代宗亲,泛指自己姓氏支下一切亡灵,……”

这里就是把“三”作为“多数”来解释的——“三代宗亲”在轴子中应该是指尊崇者的父母及其以上直到始祖郭方的宗亲。

那么,说“本音三代宗亲之神主”、“郭氏门中三代宗亲之神主”或“三代宗亲之神主”起了文章题目的作用,对吗?窃以为是。

首先,(二)(三)轴子中,“郭氏门中三代宗亲之神主”“三代宗亲之神主”,先告诉你,这是:我们族人“三代宗亲”的牌位,然后再写“始祖““郭门始祖”和“好”、“文元”等的牌位。这就像文章题目,先概括,后具体一样。

再,“郭氏门中三代宗亲之神主”“三代宗亲之神主”在轴子的上方,且用较大字体标识,还用横线与下面的世系图隔开,不正是题目吗?

看轴子(一)(下面所提到“轴子”均为(一)),“本音三代宗亲之神主”是竖写在上方正中位置,两边稍下分别为“始祖郭方”,十世祖“忍耐好”……这也是文章的题目的位置。

还看出,此题并非只指示“始祖”,而是指示全篇的——好像是“纲”,“纲”在最显要的地方;纲举目张,举起此“纲”,其“目”——“始祖郭方”及其“忍耐好”“万苍”等世祖的名讳就亮起来了,难道事实不正是这样吗?由此可见,“本音三代宗亲之神主”,其位置就在始祖的“上方”,其说法是不确切的,因而表示的“只能”是始祖的三代宗亲的牌位”,有些武断了。此其一。

其二,始祖位置论。问,始祖郭方与十世祖(以该轴子所标世系数字为据)的位置(自带高度)是否可以两边调换?答,不可以。而且四世祖以上的名讳都不可以。为什么?这是由古昭穆制度决定的。何谓昭穆?查词典:“古代宗法制度,宗庙次序,始祖庙居中,以下父子(祖、父)递为昭穆,左为昭,右为穆。”此制来自周朝。请看下边周祖庙图(即所谓“七庙”):

郭氏家谱挂轴4.jpg

这里的始祖不是始迁祖,而是周朝的奠基者。这里的“左”就是指始祖的左边,不是我们读者的左边。一世文王就在始祖左边,二世武王在右。左为昭(父)右为穆(子),而且左为长右为次,引申“男左女右”即考左妣右,以后葬人亦如此。所以,轴子中,前边的左为父,右为子;同辈中六世祖兄邦佐在左,二六世祖弟邦兴在右,五世祖兄维贞在左,弟尔立在右。

可看出,该轴子就是沿用昭穆制排序的。“本音”写在中间,明显地表明了左边始祖与右边十世祖的关系——父子关系,即同昭穆制一样是一世祖与二世祖。可见,郭方就是一世祖无疑。

假如郭方是四世祖,在轴子上的位置就不是这样了。按昭穆排序,一、三世祖在左,二、四世祖在右,郭方应排在轴子的右边。而现在,郭方就在左边——从位置上看,他不可能是四世祖,而肯定是一世祖。

其三,以其他轴子为证

一,邻村杨楼张姓轴子

本音三代宗亲之神主

始祖张某

二世祖

……

二,鸿畅乡岘口杨姓轴子

杨氏门中三代宗亲之神主

始祖有志

二始祖宏春

……

很明显,这两幅轴子与长法轴子写法相同,但都没有把“三代宗亲”看作始祖的上三世,即没有把始祖看作第四世,而是第一世。故以位置在上就判为始祖的上三代,理太偏。

其四,本源辨析。“本音”的“三代宗亲”即郭氏族人的三代宗亲与“郭氏始祖的三代宗亲”决不是一回事,举例说,某人的三代宗亲,决不是他爷爷的三代宗亲。还有,根据前文朱元璋设的牌位,朱元璋是敬崇者,他是活着的人,因此可以结论,续写轴子的人一定是续写时还活着的人,即轴子上的三代宗亲一定是活着的人的三代宗亲。续写轴子的绝不是始祖,(始祖是被敬崇者),因此,把轴子中的三代宗亲说成是始祖的三代宗亲,是偷偷地换了敬崇者,把活着的人换成去世的始祖,不符合立轴子人的本意——因为立轴子的人首先就是为了敬崇自己的父祖辈。

其五,缺代分析。既然说所缺三代不可能是始祖的上三代,那么到底缺在哪里呢?

郭光杰的看法:

从会元轴子看,郭嵩光是十七世,从郭嵩光往上可查出轴子的高祖步云是十二世;郭嵩光和郭长法的轴子从始祖到第六世邦佑都是相照的,确定邦佑是六世,六世下边是尔立和维贞,便是第七世,再往下是严、敬、忠,即是第八世。八世下边便是高祖步云是十二世,这中间缺了三代即缺9——11世。这就是该轴子缺的代数。

再如,郭长法的轴子,上边共写了十二代人,从轴子上看一代不差,实际上缺了五代。六世祖邦佐下边就是太高祖。郭长法是十七世,从郭长法可查出该轴子上的高祖是十一世,高祖“蕖”的父亲“乘云”是十二世;到“乘云”弟兄之上,没有连接的上辈人了,这就是掐掉之处了。从六世到十二世,(二)中间缺了五世(9——11世),是缺在太高祖上边。

郭光杰推出所缺为9——11世,事实是不是如此?

请看轴子上划线的地方,由下而上:嵩光的显考是会元,会元的显考是长发,显祖是戊德,显曾祖是普,显高祖是步云。按郭光杰的意见步云上边是缺代的。但这只是推理,还欠说服力。

“显”是过去对先人的美称,而在轴子中,凡称“显”者,都是立轴子者的直系亲,其父子的位置基本上是“子”在“父”的“脚”处,像坟地中埋葬人的位置一样。

看(二)划线地方,直系亲是一条上下直线;看(三)划线地方,从显长合(书立父)到太高祖,几乎是一条上下直线。

按“显”推论,“四世显祖敬”如果是步云的父亲,其位置也应当在步云的上方。可是,“敬”的位置是在轴子正中间,步云的位置是在轴子的最右边,隔了(二四)世祖“严”。如果说步云的父亲是“严”还能拉得上;说是“敬”就没有道理了。所以“敬”与步云扯不上父子关系——这中间是缺了代的。当然所缺应该是郭光杰推论出的9——11世。

由此可见,所谓“林东轴子不缺代”“所缺三代是始祖的上三代”是误读,而评长法轴子定始祖郭方为一世祖是“误判”,实际是否定长法轴子信息的可考性。

其六,两轴子可靠性比。有人说“评估历代轴子记载世系的确切可考程度,一般是年代越久越准确”,此说应是公理。

下边比较(一)(二)两轴子的书写时间。文元轴子最早推算应为民国初年。郭长法的儿子郭明亮说,是父亲郭长法在爷爷去世五年后的1965年誊写的轴子,爷爷的轴子在文革中交出去烧了。爷爷的轴子是否比会元的早,还不敢下定论。但爷爷的上传轴子却早,郭明亮先生家的“碑记”可证:

郭氏始祖牌位5.jpg

此“碑记”的文字如下:

“乾隆四十五年正月十四日辰时生(1781.1.14)

“皇清待赠孺人郭母朱太君享寿四十五岁之神主

“道光四年正月十八日丑时卒”(1825.1.18)

“皇清待赠孺人郭母朱太君享寿四十五岁之神主

即:清朝待封典的夫人郭母朱太君享年45岁的牌位;(赠,皇帝封典;孺人,原是对士大夫夫人的称呼,后即对一般夫人的称呼。)

郭母朱太君是谁的母亲呢?还有另一个“碑记”:

郭氏始祖牌位6.jpg

此“碑记”为:显妣朱太君享寿四十五岁神主

奉祀男郭殿元

“奉祀男郭殿元”即“奉祀的是儿子郭殿元”。原来朱太君是郭殿元的母亲。那么,郭殿元是谁?他是郭长法的曾祖父,其高祖父是郭蕖,高祖母即朱太君。那么,郭蕖是怎么来到后陈呢?原来是来入赘的,是朱太君的丈夫。这样看来,郭蕖在二十岁(姑且)来入赘的,朱太君也许是十八岁结婚了,当然不能忘记祖宗,于是把老家老君堂的轴子抄写过来。郭长法的儿子郭明亮说,两位老人去世后,殿元爷不仅每年在春节时悬挂轴子,还把“神龛”请出“一同祭拜”,以后就形成了传统。事实说明,郭长法的轴子是郭蕖传下来的。如果按郭蕖结婚时就带着轴子,——从上文看,结婚时间约在朱太君18岁,即1800年前后,——如果会元轴子是1911年前后立的,所以长法轴子的信息要比会元轴子早一百多年!

再,看长法轴子,太高祖名讳9位,高祖17位,(这些在会元轴子里相应的只有4位和3位)这是为什么?因为郭蕖对老君堂的弟兄非常清楚。当然,说其儿子殿元也可能去老君堂抄写了,但即使是,殿元抄的轴子也比会元的早七八十年!

长法轴子比较早,其信息更可考,所定始祖郭方是一世祖,是名得其所。

其七,祖宗的坟头可证缺的三代不是始祖的上三代。以我铁匠炉这一支为例。我们的西老坟最高是12世,查到现在代数没有错;还有11代人在哪里?谢寨沟是一代墓地,北地老坟是五代,东地是五代——葬2至6世祖。因为东地老坟年代最久,说葬了五代人证据不足,笔者做了一些调查。根据与90多岁的郭振兴、谢闪妮和80多岁的郭书立、郭天佑、郭保五等座谈,知道东坟地有四五亩地大,还是梨园(老坟社地,老坟社是族人敬祖宗的团体,经费由此地出),但合作化后就只留坟头了;而坟头从东北到西南约有六十米长,不可能只葬两代人,有五代人应该不是假的。郭光杰老师生前与多人座谈,都说是五代人——且看郭光杰与住在东坟附近的80多岁的郭珍的对话:

“东坟葬有几代人?”

“我说不来,坟头这里一个,那里一个,没有方法查。”

“你看那坟地的大小,约有几代人?”

“根据面积约有五辈人。”

异人同步,异口同声,均说东坟葬五代人,可见事实确凿。所缺的三代决不是始祖的上三代,而是找不到名讳的9——11代。

“论”到此已明——判“始祖郭方是老君堂郭门四世祖”,理偏;定“始祖郭方是老君堂郭门一世祖”,名正实副,所以,“是”前还要加个“就”。

郭秀峰2020年1月

今日热点

新印家谱

推荐产品

姓氏字辈

姓氏名人

家风家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