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氏资料

当前位置:卢氏家谱网 >> 浏览文章

卢氏县是中华卢姓祖根地实至名归

时间:2020/9/8 11:25:04
信息来源:本站综合
发布:卢氏网编委会

树有根,才能够枝繁叶茂;水有源,才能够源远流长。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每个姓氏都有自己的祖根地和世系源流。就卢姓而言,春秋时期肇姓于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原长清县),中兴于东汉末期河北省涿州市(古称“范阳郡”),已为海内外卢姓宗亲所共识。然而,卢姓族群发祥于何地,虽然史籍中有上古时代发祥于泸水上游,活动于川、陕、甘之间广柔区域等诸多记载和论述,却无具体的地址名称。进入21世纪以来,经过卢氏县历史文化工作者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甘肃省社科联和清华大学、南开大学、河南大学等多家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一百多位专家学者十多年的发掘、探索和研究,达成共识,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8华诞后不久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前夕,终于有了定论:与陕西省蓝田县山水相邻的河南省卢氏县被认定为”中华卢姓祖根地”,河南省姓氏祖地与名人里籍研究认定中心于2019年8月17日在省会郑州隆重举行仪式,将“中华卢姓祖根地”牌匾授予了卢氏县人民政府。

河南省社科院院长向卢氏县负责人授牌.jpg

所谓“姓氏祖根地”,或“姓氏祖地”,其核心含义有二:一是远古时代某一族群、部落发祥并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壮大的原始居住地;二是本姓氏先祖被授姓命氏的地方。卢氏县之所以被认定为“中华卢姓祖根”,是因为那里具有远古时代人类生存、生活和发展壮大的天然优越环境和条件。卢氏县位于河南省西部边陲,西和西南部于陕西省接壤,地域广阔,处亚热带与温暖带的过渡带,具有大陆性季风气候特点,日平均气温13℃左右。千山起伏,万壑纵横。有伏牛山、熊儿山、崤山等大小山峰4037座。河流遍布,有分布于黄河水系的洛河、杜关河和长江水系的老观河与淇河等2400多条河溪。物产丰富,种类繁多。植物200余科、1700余种,其中栽培植物200余种,有谷物小麦、大麦、玉米、谷子(小米的原粮)、高粱、黄豆、绿豆、红薯和蔬菜、瓜类60多种;野生植物1500余种,其中有木本植物90余种,藤本植物有葡萄、猕猴桃等10余种,草本植物有马齿苋、黄花菜、柴胡、丹参等44种,菌类植物有木耳、香菇、灵芝等6种。饲养类的动物有:畜禽类的鸡、鸭;家畜类的牛、羊、猪;昆虫类的蚕、蜜蜂等。野生动物有五大类、360余种,其中兽类有金钱豹、狼、羚羊等21种,飞禽类有金鹰、野鸭等31种,水生鱼类29种,两栖动物有龟、蟹等5种。野生植物1500余种,其中药用类800多种,果品类30多种,普通木材类100多种,观赏木及珍稀树木类40多种,野菜类90多种,牧草类500多种,基因植物类9种。以上情况系2006年12月出版社的《卢氏县志》记载的现实情况,如果往前追溯到古代时期,卢氏县域的山脉、河流、动物、植物的种类和数量,注定比现在的多得多,好得多。

动物,尤其是人类,其本能和生存目的,就是寻觅和选择适应自己生存、生活和繁衍、发展的地方,哪里条件具备就到哪里去,哪里条件好就往哪里迁,使生存环境理想,日子过得幸福美满,古往今来都是如此。大家知道,原始社会生产力的落后,人类靠天吃饭,逐水草而徙,游牧为生,居无定所。由于卢氏地区具有天然优越的自然条件,作为伏羲氏一个分支的尊卢氏,便自西向东迁徙,活动于潼关以东、黄河以南、伏牛山以北的卢氏地区的范围,有可以宿栖的山洞,有可以饮用和洗涤的水源,有可食用的果蔬和肉食动物,有放牧牲畜的野草和饮水,衣食无忧,使智慧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得到了发挥,并且在实践中有不少发明创造,谱写了中华民族远古时代的新篇章。

神农氏炎帝同尊卢氏部落融汇后的伊祁氏,在卢氏县域建立卢国,筑有都城,传承八代,长达500多年。教民播种五谷,饲养家畜、家禽,发明卢陶,铸造卢氏币,立集市、兴交易,使人民各司其业,各得其所,各安其居,在开创中华民族远古文明,助周伐纣,建立周王朝,等伟大事业中作出了彪炳史册的重大贡献。第一,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利用天然资源,创始了原始山地农业,解决了关系华夏民族生死存亡的温饱问题,《水经注》(中国古代地理名著,北魏郦道元著)援引《开水图》有“卢氏山宜五谷,可避水灾”的记载。第二,在鸿卢水(位于卢氏县潘河乡一带)发明了土陶“卢器”,中华民族从此走出了石器时代,开启了中华民族乃至世界陶文化历史进程,使火的利用从生活领域扩展到工业生产领域,将生产力推向了新的高度。第三,发明了卢币,以币治世,开启了人类货币交流的先河。第四,发明了土陶“卢”字“lu”的音,进而有了冠以“卢”字的地名和姓氏。人所共知,文字产生之前,有文化而没有文字,历史的记载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主要靠口头传承和传播。由于陶卢在人们生活、生产中的实用性和普通性,“Lu”这个音意便随着陶卢的广泛使用而传播开来,后世人造“卢”字就是基于卢氏部族图腾和陶皿古音“Lu”的会意原则。正是由于远古时代卢人部族有上述发明创造,有专家学者称:卢氏县对于社会学来说,它是一部历史;对于人类学来说,它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摇篮;对于姓氏学来说,它是天下卢姓的祖根地;对于文字学来说,它是“卢”字形声的创始地;对于地址学来说,它是孢粉时代的样板。然而卢氏县人民对于这样悠久而深厚的历史资源,却深藏不漏,长期低调,鲜为人知。

卢氏县之所以被认定为“中华卢姓祖根地”,是因为这里有许多冠以“卢”字命名的古化石点。化石是自然作用而保存于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迹等的总称,是研究地质时期的生物进化,追溯古地理环境和古气候变迁、确定地层年代等的重要根据。卢氏县地处于豫西盆地,素有“古化石宝库”之称。横涧乡王家坡群众有挖龙骨卖于废旧物品收购,挣“外块”的习惯。1956年冬县文物工作者牛树森等,将精选的化石标本寄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人类研究所,次年春该所所长周明镇便率领专家到王家坡实地发掘,历时三个月,发掘和认定的化石有40处,其中王家坡、薛家沟、龙骨窑等10处被认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在这些化石点发现的有大象、犀牛、跗猴等珍贵动物化石,经鉴定“卢氏跗猴”化石是中国乃至世界发现年代最早的灵长类动物代表,是研究人类进化的珍贵标本,说明“卢氏跗猴”和恐龙4000多万年曾经在这里生活和繁殖,并逐渐向人类演变,史称“人猿揖别”。洛河卢氏兔、杨氏秦岭鼠分别是兔形目和啮齿目在亚洲较原始的代表。洛河中兽系新发现的兽类化石,因种类和数量较多,其所代表的动物群,被科学家定名为“卢氏动物群”。更为可贵的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科学院、天津自然博物馆、河南考古研究所的专家在锄钩峪化石点考察,出土的有獏、熊、鹿和古人类头骨、牙齿的化石,其中古人类头骨和牙齿化石,经专家鉴定,系新声代CZ第四纪Q更新世晚期的智人化石,距今已10万年之久。出土的四片“卢氏智人”头骨和两枚牙齿化石,被国家列为一级文物。总之,上述任何一处古化石点,都是卢氏跗猴、卢氏智人留下的远古历史遗迹。

卢氏县之所以被认定为“中华卢姓祖根地”,是因为神农氏炎帝和尊卢氏、参卢氏在这建立卢氏古国留下了许多古迹遗址。远古时代,炎帝部族曾在熊耳山一带活动,初都于伊,后都于祁,传八代至榆网。榆网禅让帝位予轩辕氏,后被降封于洛水之滨祁寸湾,建卢氏国,以奉神农之祀,史称“参卢氏”。参卢氏开疆土,建军队,造币钱,筑都城,日益强大,助周伐纣功卓。都城以土筑墙、城墙上设哨位,哨兵可以相呼相应。上世纪80年代初,为配合故县水库建设,中国考古研究所赵芝荃,河南省考古研究所贾娥、李景华,山西省考古队高天林,洛阳市文物黄士宾等专家学者应邀赴祁寸湾考察,原洛阳地区文物处郭引强、宁景道、张怀银、任留正驻地发掘,发现了方型、长方型和排列整齐的大型群落房基及南北长约250米,东西宽约60米的密集墓塘,出土了缸、鼎、碗、杯、小口尖底瓶、红陶、黑陶及残片,还有小麦、稻谷种子等。经专家依考古年代、地名推断,此处系仰韶至龙山文化时期大型人群聚落,应当是神农初国之地。由于年深久远,城池虽残垣断壁,然遗址尚存,城墙痕迹仍清晰可见。火炎城原为炎帝后裔祝融居处。祝融为高辛氏帝兽火正(古代官职),恪尽职守,保民平安,深受官民敬仰,遂命名为火炎城,民众祀奉经久不衰,其名永存。据《卢氏县志》记载,全县久赋盛名的名胜有12处,其中周代卢古王砦遗址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迹遗址有35处,其中祁寸湾、岗台、石龙头、薛家岭4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旧石器时代遗址刘家岭和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东坪、花园寨、果角上坡、袁家岭、涧北、西照村、涧底、东寨、南窑、涧西、杜店、八顺沟、虢台、小楞、文峪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东营、蒋渠、曲里、南原、后湾、英家村、火炎城、衙前等8处商代遗址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周代遗址竹园沟、木耳岭湾,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高崖根汉代冶铁遗址和三角城宋代冶铁遗址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由此看来,在卢氏县域,登一座山就是一个历史高地,过一条河就有一个人文遗迹,山水之间的光芒多少年来穿越时空,始终映照着这方沃土,广为流传的历史传说多,名人轶事多,地名故事多。

河南省社科院、中国先秦史学会专家在卢氏县现场考察.jpg

卢氏县被认定为“中华卢姓祖根地”的史证,是考古专家发掘出来的,是经过众多史学家和姓氏文化专家学者考察、研讨并共同认可的,且经权威社会科学研究机构鉴定、核准,记入文档,详实有据,经得起考证,本文前已有述。“卢氏智人”化石是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和人类研究所考古专家早在1956年就发掘认定。祁寸湾卢氏古城遗址,上世纪80年

今日热点

新印家谱

推荐产品

姓氏字辈

姓氏名人

家风家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