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资料

当前位置:李氏家谱网 >> 浏览文章

光山李氏柿园支系移民苏浙皖赣考察

时间:2020/9/15 10:41:28
信息来源:本站综合
发布:李氏网编委会

【内容提要】:河南省光山县自清代咸丰,同治以来,因人口繁盛,加之战乱及天灾频发,外迁人口众多,而主要迁居目的地是江浙皖赣四省六十余县,且重点在环太湖地区。光山文殊乡李家湾“大庙套小庙”李氏支系人口也参入其中的重大事件,从“一担箩筐下江南”开始,到解放前后“跑江西”人口众多,其中有大量人口后裔信息已经失去联系。现在仍与老家宗族有联系并能于2017年再续入新宗谱的四省本支移民后裔有两千余人。占区达四省十六市二十七市县区。

本文这里研究的“移民”是指由“咸同之乱”到“过粮食关”阶段的集体移民,不包括改革开放后的发散式人员流动。

该支李氏“移民”都是自愿性移民,即有选择权决定是否并如何迁移,大多是因经济、战争、自然灾害等原因而导致外出移民。而“跑长毛”,即清未民初到解放前后因躲避捻军起义和干旱水灾等自然灾害,以及因人多地少导致的经济压力巨大的“人地矛盾”,是本支李氏支系迁移的主要原因。

通过研究,该支李氏江浙皖赣移民居住有着不同的特点。江西该支李氏移民大部份都是解放前后移居去的,一般都和河南老家中近支近门有往来联系。但亦有部分一百余年前迁到江西的,繁衍六七代人了。而移民江浙皖省的本支李氏族人多是离开河南老家百余年,也繁衍六七代人了,完全和河南老家无有联系和往来了。江西族人住居分散,很少见一个湾有三家以上的,而江浙皖省大都在一个地方一个湾有五七家甚至十余家的,比较集中。

“大庙套小庙”李氏,移民江南以后,带去了祖居地光山的生活及风俗习惯,坚苦奋斗,以“诗书继世,耕读传家”的祖训,加入迁入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民俗文化上,安徽省广德市青狮灯李芳全、李芳喜的光山“青皮狮子”舞狮,被列为广德市非文化物质遗产项目。

光山李家湾李氏支系的移民资料,是极其珍贵的家族样本,是群像,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移民   家族   样本   研究

001.jpg

绪言:

移民指人口在空间上流动的现象,或从甲地迁移到较远的乙地定居的人。《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指居民由一地迁往另一地落户。

移民是人口在不同地区之间的迁移活动的总称,作为名词,是指人或人的集合(人群),即迁移人口的集合;作为动名词,是指人口的迁移活动。移民不一定伴有国籍转变,包括迁徙和国籍转变等。

移民一词出现较早。《周礼·秋官·士师》有:“若邦凶荒,令移民通财。”《管子·七法》说:“不明于决塞,而欲殴众移民,犹使水逆流。” 宋 王安石 《还自河北应客》诗句:“塞水移民久,川防动众初。”

《辞海》对移民的解释有:1.迁往国外某一地区永久定居的人;2.较大数量、有组织的人口迁移。

经济、战争、自然灾害、政治、宗教、生态、环境、工程建设等因素是促使移民产生的原因。按照此分类移民可分为经济、战争、自然灾害、政治、宗教、生态、环境、工程移民;按照移民自身意愿分类有自愿性移民——有选择权决定是否/如何迁移,非自愿性移民——无选择权决定是否/如何迁移。

本文研究的移民样本为族群,具体对象为光山县文殊李家湾“大庙套小庙”李氏支系。研究本支移民的截取时间段范围为清代咸丰、同治年间到当代改革开放之前的大宗移民事件,并不包含具体单一的个体移民现象。

从已知大量的历史材料和走访得知,光山县李家湾“大庙套小庙”李氏支系移民,从清末民初“一担箩筐下江南”,到解放前后“跑江西”,参入人口众多。集体的外迁地主要集中在“江浙皖赣”四省十六市二十七市县区,很多都集中在“环太湖流域”,因此,本文研究的空间也集中在祖根迁出地河南光山县和迁入地“江浙皖赣”。对迁入他地零散住户,除特别关注外,不做本文研究范围。

一、千里江南遇宗亲

2019年11月9日,我随光山县政协组织的环太湖流域及江浙皖赣光山移民调查组到江南访问,调查组由县政协舒世远副主席带队,成员由县政协文史委主任陈召安,法制委主任刘晓云,政协办公室张晗、何文宝及身为县政协文史委撰稿员的我,一行六人赴江苏、安徽等地调查。在安徽省广德市,市政协高度重视,特意安排市政协副主席同时也是光山移民后裔张家海同志亲自陪同考察。因为客随主便和入乡随俗的贯例,我们并没指定访问对象。根据工作安排,我们顺利完成了在广德市的考察。但意想不到的是,在广德市竟然意外的“偶遇”到迁徏到此居住的光山县文殊乡柿园李氏“大庙套小庙”支系后裔,得以让我在这一次工作之旅中,接触到了我户族“移民”江南的家人们。

对迁移出光山的我李氏支系部分移民,因为曾经参与整理《李氏支谱》的原因,早有耳闻,我们支系最新修订的宗谱上,就对这些能找到的江南宗亲“流水”进行了集中收录,其中广德族谱单列在宗谱的第九卷,第十卷分列表中,“江浙皖赣”等地迁徙族人二千余人皆补录入谱。分布的县市区达四省十六市二十七市县区之多,集中居住多的有安徽广德等地。

二、光山李氏文殊柿园支系移民苏浙皖赣家族样本考察

以河南省光山县西南文殊寺李家湾为发祥地和居住中心的李氏一脉,经千百年的繁衍,变革和迁徏,现族众数万,人丁兴旺,遍布神州各地。该支系宋代由江西迁居至今天的李家湾,宋以上起源茫然无溯,宋而下至明未三百年间之繁衍变革至今无考。千百年来,世代相传,凡大庙套小庙李姓人为同本同源,皆为同宗之族人。各系可考之始祖即明代始祖,李家湾支系为李彦,马家洼支系为李云初,谢家洼支系为李云露,李前湾支系为李炳,李文。四大支系因世居一处,村落相比,坟山相联,称呼相仍,情谊相洽,患难相顾,疾病相扶,欣戚庆吊相敬爱,熙熙然如水之同源,木之同本,虽历数十世而不分泾渭,不易枝改柯,但共同血缘始祖至分支之始茫然无溯,不能附会。因此建宗祠之时,大庙主奉祀四支系共同血缘之祖,小庙主供奉各分支可考之始祖,故曰该李氏支系为“大庙套小庙”之李氏。

该支十一世孙士龙松如甫《李氏支谱近谱叙言》说:该支“自宋代由江西迁居古弦西属坡,迄明代改名李家湾。”《李氏支谱》载李家湾“大庙套小庙”李氏近支宗族辈系派言为“上殿光文德,芳开万国华。守成恒克正,永锡自兴嘉。”1935年该谱示族训“传家莫重耕读,治家勤俭为先。”1995年该谱示族训“忠厚传家,诗书继世。耕读为本,礼仪待人。”

豫南光山文殊柿园李家湾“大庙套小庙”李氏支系,自宋代由江西迁光山西属坡(今李家湾)已历千年,以耕读为本,和平处世,忠厚传家,跻身光山旺族。历代族人仕官商贾异地,或迁徙定居他乡,因时代久远而失考者众,迁徏记载仅近代而已。公元二零零六年十月至二零零七年七月,由李氏家族杰出代表原蓝天集团总裁李万枝支持,李氏宗族派专人六上江西,五下江南,依据1935年及1995年《李氏族谱》记载,并结合走访,遍访“移民”中的族人。

安徽省广德市,是光山李家湾“大庙套小庙”李氏族人居住较为集中的地区,这里生活着李氏族人约二千余人。他们大多是上字派的李氏族人到江南的,大多都是当时迫于生活,携儿带女,背井离乡,千里乞讨,餐风露宿来到江南。在他们来到江南之前,江南遭受特大的瘟疫,特别是广德,百分之九十五的原广德人在瘟疫中伤亡,出现了“千村霹荔人遗失,万户萧疏鬼唱歌。”的凄凉惨景。大量的田园荒废,荆条漫路,蒿艾成林,李氏族人先辈们踏上这块土地,搭棚而栖,开垦荒地,不掇劳作,艰苦创业,从此安家乐业,百余年间弥繁弥昌,弥强弥刚,创造出光山文殊李家湾李氏支系在江南的第二个故乡。

江南的族人继承和发扬先辈人勤劳俭朴的优良传统。耕读为本,和平处世,经营商贾,营造家园,经过六七代人的艰苦努力,昔年的草棚也换上了今天的大宇高堂,乐业安居,生活甜美。在李氏族人的采访中,江南人犹念先辈人的困苦艰辛。杨杆的李殿成当年穿的补丁裤子脱下来能在地上立起来,曾被称为“广德三宝”之一。因此广德李氏族人不忘过去,仍在奋发图强,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

“移民”江南的光山人后裔热情好客,该支李氏支系采访组所到之地,被视为宾客,热情接待,陪同采访和引见。通过采访,江南,江西的该支李氏族人居住有着不同的特点。移民江西的亦有部分一百余年前就迁到江西的,繁衍六七代人了,但大部份都是解放前后移居去的,一般都和河南老家中近支近门有往来联系。而江南族人大都是离开河南老家百余年,也繁衍六七代人了,完全和河南老家无有联系和往来了。江西族人住居分散,很少见一个湾有三家以上的,而江南大都在一个地方一个湾有五七家甚至十余家的,比较集中。

1996年李文富撰《李氏支谱·谢家洼近支谱叙》说“溯吾支流鼎盛时期,人丁兴旺,惜自上字辈始,而殿字辈而光字辈,诸多族人背井离乡,竟不知其所焉。此次续谱,除江西永修县后裔尚有音讯外,其余均无从查考,其憾不能言也。如后世有他乡之本族人,能溯其源,道其流,且先祖名讳与本支谱先祖辈名讳同者,皆吾支流族人也。”从中可见该支系移民人口信息失联之严重。

光山文殊柿园李氏支系分支迁徏地域范围:

光山文殊柿园李家湾“大庙套小庙”李氏支系后

今日热点

新印家谱

推荐产品

姓氏字辈

姓氏名人

家风家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