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资料

当前位置:李氏家谱网 >> 浏览文章

河南省李姓委员会会长李向才在第六届中华家谱展评大会上的讲话

时间:2020/10/14 18:37:59
信息来源:本站综合
发布:李氏网编委会

2020年10月5日,第六届中华家谱展评大会家谱文化高层论坛在郑州举行。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李姓委员会会长李向才应邀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

河南省李姓委员会会长李向才在第六届中华家谱展评大会上讲话.jpg

下面是李向才会长的讲话全文: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嘉宾,各位朋友:

老家河南,寻根中原,普及家谱知识,讲话家族故事,展示文化精髓,传承华夏文明。金桂飘香,硕果累累,一年一度的中华家谱展评大会在这里隆重召开了。我谨代表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李姓委员会,向来自大江南北的同仁们表示热烈的欢迎!

习近平总书记去年9月18日在郑州主持召开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确定为国家重大战略!习总书记强调黄河文化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保护传承好黄河文化。河南地处黄河文化中心区域,是黄河流域历史渊源最悠久、文化积淀最深厚、精神涵养最丰富的地区。河南是“华夏文明的主根、国家历史的主脉、中华民族之魂”。中华前100大姓,起源于河南的就有78个,天下大姓属河南,李姓是数一数二的中华大姓,起源于河南鹿邑,河南即也是道家鼻祖李耳的故里,又是全球李姓家人魂牵梦绕的精神家园,和心灵故乡。

黄河流域特别是中原地带是中国农耕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数千年的农耕文化,养成了安土重迁、敬天法祖、家国同构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范式,形成了儒道互补的中华文脉,生成了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涵养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精髓,磨砺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高贵品格,从而形成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和合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家国同构的爱国精神、兼收并蓄的包容精神、革故鼎新的创新精神。姓氏根亲文化既是农耕文化优秀产物,更是中华5000年文明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根源所在。

我作为一位土生土长的河南人,作为拥有李耳、李白、李世民、李商隐等数百名伟大历史名人的李姓家族光荣的一员,以这次评选为机遇,好好学习、领会大会精神,我愿从以下三点与大家共勉:

一是要尊祖敬宗、 爱国爱家。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一个个家庭,组成了一个个姓氏家族,一个个的姓氏家族,组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中华民族一直秉持家国同构的富贵强国的信念,信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传承“万物本平天,人本平祖”的珍贵理念,我们要尊祖敬宗,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建立小家,不要忘记大家,更不能忘记国家,为实现家庭幸福国家富强做出自己的应有贡献。千百年来中国人以小富靠勤、大富靠德、企业搞好靠诚信,要小孝治家、中孝兴业,大孝报国的精忠报国的家国情怀。孝敬父母是小孝,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事业兴旺、报效社会是中孝,是人安身立命的基础:精忠报国是大孝,是每个中国人应有的品德。国家好,民族才能好,家族才能好,家庭才能好,让我们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是要存好心、说好话、办好事、做好人。要善企为民,善政为民、善行为民、得民心者才能安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积德虽无人见,行善自有天知。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行善之人,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做恶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福祸无门总在心,善若之举,不在于被人发现,而在于自己心知;行善之可嘉,不在别人夸赞,而在于自己安详。” 做好事不仅自己内心舒畅愉悦,做好事也必定得到福报。我们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人人都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好事做起,那么我们家庭就会变得家庭和、子孙贤、吉星照、万事兴,我们的社会就会变得更加和谐和睦,我们的国家就会变得繁荣富强。

三是要看人长处、帮人难处、记人好处。我为人人,人人就会爱我,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我们要心存仁厚,待人以诚。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既是我党的初心使命,也是我党的力量源泉。我们要看人长处、帮人难处、记人好处,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把我们家族的事情办好,把我们的姓氏文化研究弘扬好、传承好,以实际行动为河南更出彩、出重彩,做出贡献。下一步,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李姓委员会要紧密团结在研究会的大旗之下,动员李姓和社会各界的人力物力,全心全意的做好《河南姓氏志·李姓卷》的编纂工作,争取为河南做出一部精英有价值的传世之作。

祝贺本次大会取得圆满成功,祝福大家在郑州期间身心愉快!

今日热点

新印家谱

推荐产品

姓氏字辈

姓氏名人

家风家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