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氏资料

当前位置:毛氏家谱网 >> 浏览文章

毛海根:毛姓人口为什么没有挤进前大姓行列考

时间:2020/9/19 15:28:46
信息来源:本站综合
发布:毛氏网编委会

中国的毛姓人可能有一个非常想不通的地方,在寥若星汉的中华民族姓氏中,中国历史上毛姓家族名人辈出,西周时期的毛叔郑,毛斑,战国时期的毛遂,秦汉时期的毛亨、毛苌,西晋时期的毛宝、直至近代的毛泽东、毛致用等,毛姓大家族可谓是人才辈出,星耀河汉。但翻开近年来的人口普查报告,毛姓历史上虽然名人辈出,但在中国各大姓氏的排名中却总在七八十名前后徘徊,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时毛姓在全国的排名为76位,人口300多万。由于此次人口普查被认为是建国后数据最为准确的一次,因此毛姓族人都将这次排名76位作为自己姓氏排名的依据并对外宣传,2018年人口普查结果毛姓仍然位居76位,笔者认为这个数据应该比较权威。

毛姓起源于西周皇亲国戚,其先祖是周文王的八子姬叔郑,后封地毛国,史称“毛公”,位列三公,与“周公”齐名,。从此以后姬叔郑的子孙改称毛性,传至当代已经有112代之多。毛国成为毛姓的发源地,姬叔郑被毛姓后人称为“毛叔郑”,尊为毛姓得姓鼻祖。从出土的西周青铜重器“毛公鼎”“斑簋”等器具来看,毛姓家族在西周封建王朝可谓是凤毛麟角的大家族,大功臣,是朝廷席上的座上宾。但我们与毛姓同时起源的其他姓氏如“孙”“周”“徐”“黄”等姓氏来看,毛姓虽与这些姓氏同时诞生,但其族人发展却大不相同,以上姓氏目前大多跻身于前20大姓之行列,唯独毛姓除外,在七、八十名前后徘徊,以孙姓为例,孙姓最早的得姓在公元前700年前后,比毛姓得姓始祖毛叔郑晚三百年左右,但孙姓繁衍至今人口已超千万之众,在全国人口排名在12位。毛姓在西周时期是朝廷重臣,家世显赫,按常理其子孙应该是人丁兴旺,传至今日应该排在前20名大姓之列,是什么原因造成今天的结局呢?笔者尝试解开其中之谜,一家之言,共大家商榷。

毛姓大家族如今人口排名之所以出现以上情况,笔者认为这是与毛姓家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传承中出现过几次子孙改性以及东周初期的两次大的变故息息相关,后世改性是造成毛姓后世人口减少的一个主要原因。而东周初期发生在毛国的两次变故不是一般的变故,应该一个是重创,应该是对毛姓家族的“灭顶之灾”。这两次变故发生在春秋时期即公元前524年前后,这两次大变故是毛姓家族受到致命打击,以致造成毛姓家族成员锐减,直接导致并影响了此后数千年毛姓一族的生存衍息!

北山集山录 (1).jpg

首先我们来看西周时期毛姓后裔的改性问题,我们从西周研究毛氏文化比较深入的毛天哲学者的研究成果不难发现,在西周时期,由于“毛公”在朝班中的位置显赫,其子孙后代屡加分封,造成毛姓后裔的不断改性。“以同记于《集古录》中龚伯彝铭互徵,两铭文器主显然为同一人,即“郑”。“郑”之上有“皇祖懿公、文公、武伯、皇考龚伯”二代人名,哲推测“皇祖懿公”即毛懿公,“文公、武伯”当为器主“郑”之二位伯父,文公即是班簋铭中毛班之父毛伯爽,毛班与器主“郑”是从兄弟。故哲以为,毛伯敦铭中的“郑”不是指毛叔鄭,而是指穆共时的龏伯之子,盩厔出土青铜铭尝见“郑父”铭。龏伯与毛班父为兄弟,其子因受周王封赐后得氏为“郑”,源自以高祖叔鄭之字为氏名,郑姓宗谱里常说的“郑自毛出”即来源于此。”(《两周毛氏世系衍脉图并叙 》毛天哲文)

另据毛天哲考证:吾毛氏虽贵为文王嫡系一脉,于西周典籍记载中,时而如龙飞九天般显赫,时而又如龙潜于渊般隐匿不显,与毛叔鄭子孙世代被周王宠信,不断受封派氏有极大关联。西周宗法制中,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宗其继高祖者,五世则迁也。是故,祖迁于上,宗易于下,而这往往与封土派氏制度相辅相成。故氏中分氏,异氏而同祖者比比皆是,维其受土分氏后,其后裔不再以原氏祖为祖尔。然五世之内,血亲关系还在,断不会因兄弟子侄各受土分氏后则不算族亲也,故有五世始迁宗之说。这种名实相离之血亲族属关系往往将后代史家搞的头大,如司马迁对文王幼子冉季(实即吾鼻祖毛叔鄭)分姓派氏情形知之甚少,以一句“冉季载其后世无所见”敷衍了事,于《史记》中将西周至为重要的文王嫡幼子毛叔鄭(冉季)世家付之阙如。

史记.jpg

事实上,毛叔鄭后代并非仅止于毛氏一族尔,如同周公旦、召公奭、虢公遣等家族一样,在畿内,其族裔因功勋不断被封土派氏,如周公之胤就有祭、凡、蒋、邢、柞,鲁三桓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等氏族。而以毛叔鄭而言,芮伯、毛公皆其裔也。又龚伯(亦名共伯,穆王时后裔有共公利)、武伯(其后有武氏)与毛文公(伯爽,即班公之父)同为毛懿公之子,叔鄭之孙,迨因康王时有封,故各自受土派氏。又龚伯之子郑父,因建五邑有功,自龚伯后又分出为郑氏。厉、宣、幽时,因毛公歆父有大勋劳,其子嗣中又有封樊侯,有封畿内程伯。毛公皇父之后,又有其子孙被派氏为皇甫(以祖字为氏)、潘(司徒毛公番后裔别氏为潘)、嘉(《诗经·节南山》作者毛伯家后裔别氏为嘉)等等,要之,则毛、芮、龚、武、郑、皇甫、樊、程、潘、嘉等皆毛叔鄭之胤也。

春秋以降,周王已然无土可分,封土派氏制度分崩离析,氏姓合二为一,人之系姓不再因大小宗之分而易氏。吾毛自西周始受氏则为王族之姓也,类之于黄帝时所封二十五子为十二姓,虽名称氏却有姓之实。故毛伯舆与王叔陈生争政时而讼称“昔平王东迁,吾七姓从王。”杜预注云:“平王徙时,大臣从者有七姓,伯舆之祖皆在其中,主为王备牺牲,共祭祀。”哲以为,从王东迁之七姓,周、召、刘、单、祭、凡、毛是也,伯舆为毛氏也。

以上毛天哲考证可以看出,郑、芮、龚、武、郑、皇甫、樊、程、潘、嘉、周、召、刘、单、祭、凡从等姓都与毛姓有着千丝万缕割不断的渊源关系。这也说明从西周时期就从毛姓后裔里分出了不少姓氏。造成毛姓一族数量的减少。

目前毛姓人口之所以没有进入大姓行列还有两个重要原因,就是发生在周平王东迁洛阳之后发生在毛国的两次重大变故事件。据史料记载,这两次变故的大致情况应该是这样的:公元前770年,也就是周平王即位后的第二年,周王室将国都从镐京(今陕西西安)迁到洛邑(今河南洛阳),春秋战国乱悠悠的历史从此拉开了序幕。随着国都的迁移,西周毛国的封地也随之迁到为洛阳附近的宜阳(一说济源、荥阳郡),毛姓仍是国之重臣,护卫京都。

时间到了公元前516年前后,毛国及毛氏家族几乎同时发生了两件足以影响中国历史文化的大事件,也是毛姓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一是毛国内部权争,鲁昭公十八年(公元前524年)二月,毛伯得杀死毛国国君毛伯过,取而代之。在封建社会里一国帝王的非正常变更,其杀戮是血腥残酷的,虽然史书只是一笔带过,但对于身为一国之君的毛伯过家族应该是灭族之祸,在株连九族的封建社会平民尚且如此,对于一个被杀的国君来说一点也不为过!毛伯过被杀,毛姓家族毛伯过支派元气大伤!

二是紧接着的毛伯得事件,毛伯过被杀不到10年,即公元前516年,当时的毛国国君毛伯得参与了周王室的王位之争,后毛伯得支持的王子(姬)朝夺取周悼王姬猛的王位,得到王子(姬)朝的重任。数年后王子朝的兄弟姬匄(王子匄)在晋国帮助下攻打王子朝拥立姬匄为周敬王。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宫嚚带着周朝典籍逃奔楚国。《昭公二十六年》春秋经:冬,十月,天王入于成周,尹氏,召伯,毛伯,以王子朝奉周典籍奔楚。王子朝及毛伯得原本要逃到楚国避难,后毛伯得一行滞留在楚地召国南阳南召一带。前505年春,楚国被吴国击败,险些亡国,周敬王趁机派人在楚地杀死王子朝。此后毛国被诸侯霸主晋国协匡扶王室之名,不问孰是孰非,被晋所灭,毛国亡。王权之争,往往伴随着杀头灭族的风险!此次毛国被灭不仅有周王室的参与,而且还伴随着虎视眈眈的霸主晋国的觊觎!如果十年前的毛伯过被杀只是毛国内部权争,伤了毛姓的元气之外,那么这次毛国的被灭是毛姓家族的一次灭顶之灾难! 试想在周王室与当时霸主晋国的双重追杀下,“国之不存,安有完卵乎?!”我们从几千年后元朝、清朝灭亡后很多当朝贵族甚至放弃自己的民族而隐姓埋名来看,毛国因不可赦之罪而被灭国,其后人的处境可想而知! 我们大胆猜想被灭国后的毛姓后人除一部分提前预知事情败露匆匆逃亡楚国或者其他邻国者外,其余留在毛国原封地的族人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被周王室及晋国原地杀害,或者掠为家奴后改作他姓,躲过一劫幸存下来的另一部分毛姓族人则离乡背井远走他乡(如荥阳郡等地),这部分毛姓族人一部分为避祸事改姓他姓,一部分人冒着生命危险仍然沿用毛姓过着提心吊胆的生活!就连权倾一时的毛伯得可能也隐姓埋名生存下来。(据毛天哲考证,老子即使毛伯得的原型)

经过此次重大变故,毛国的封地被取消,毛国的国君的豪华宫殿被毁,毛国的史料也从周王室典籍史料中全部删除,这也祸及西周时期煊赫一时的毛氏先祖,同时在毛姓史料官方典籍中不予记载,野史不敢记载(惹祸上身),毛姓后人不能记载(避之不及)。直到近代从出土文物毛公鼎、斑簋中毛氏先祖在西周时期的显赫功绩才又被世人所知。到目前为止,毛国封地仅在司马迁《史记》中隐约提到毛国在宜阳毛泉也。

试想一个姓氏家族在不到十年时间里遭遇两次重大事件,而且还是发生在祸灭九族的封建王朝时代,其打击程度,其对有关家族的创伤是在短期内不能愈合的。我们也可以通过历史史料来论证这两次事件对毛姓家族的创伤之深! 在公元前516年毛国灭国前的几百年里,毛姓载入史册的名人有十多人,可自从毛国被灭到公元前23

今日热点

新印家谱

推荐产品

姓氏字辈

姓氏名人

家风家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