禚氏家谱

当前位置:禚氏家谱网 >> 浏览文章

禚昌友:对禚氏家族的研究探讨

时间:2020/3/30 9:52:35
供稿人:本站综合
发布:新闻编辑部

编者按:本文系禚昌友先生专门为第六届中华家谱展评大会所撰写的论文。

姓氏是人类族群的标志和区别符号,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民族,其姓氏起源可追溯到四五前年的母系社会时期,而我国姓氏发展的关键阶段是在周朝初期的社会大分封,周代分封制和宗法制的推行,促进形成了我国系统的姓氏制度,自春秋战国起始,我国的姓氏逐步衍化和固定下来,因此说我国许多姓氏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正如我们禚姓就是一个有着近三年历史的古老姓氏,通过对各种文献的考证,均说明我们禚姓起源于春秋时期的禚地,如史籍《姓考》中载:“.....禚、齐大夫采邑、因氏”。《姓觿》禚氏条引明代《皇明千家姓》云:“禚、齐郡侯”。

又据《路史、后纪四、炎帝纪下》载:齐太公之后、其以采者.....檀氏、灌檀氏、禚氏......等等文献均说明禚姓是一个古老姓氏。当然对于我们禚姓的起源我们可以通过历史文献记载了解到,但是对于我们禚姓氏族的具体家族状况以及在全国的分布状况,许多族人可能是在《禚姓源流考》《中华禚姓》出版以及近年来各地族人的互相交流中才全部了解的,但是家族中还有许多问题不为族人所知,我们现在进行一些探讨分析。

一、家族根源共性的发现

在多年的家族调查考证结束以后,为了把这些家族资料留给后人,为了让广大族人对自己家族有个全面的了解,在整理这些考证资料准备出版时,发现这样一个共性,就是所有分散在全国各地的禚氏家族分支均来源于三个根源地,即山东高密宗支、山东郯城(含临沭)宗支,山东平度宗支。如果在去除山东郯城宗支(因为郯城宗支也是来源于山东高密),那么综合来看,目前已知的全国禚氏宗支主要来源两个根源地即山东高密宗支,山东平度宗支。

根据山东高密禚姓族谱记载得知,其山东高密宗支始祖来源于河北涿州,山东平度宗支始祖虽然来源于湖广枣阳县,但是平度留存的立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 年)的祖碑记载:“嘉庆二十三年岁次戊寅,禚氏追念前人继志述事作文以记粤稽。先世启疆、实施青齐、洎乎后世、迁居涿州。迨及明初,我祖至杰公自湖广枣阳县卜居于此............”。若根据山东平度祖碑这段碑文记载分析,其本地始祖来源也可追溯到河北涿州,也许随着元末明初的移民活动迁往湖广,然后又从湖广枣阳迁居平度的。

那么根据山东高密族谱记载及山东平度祖碑的记载推断,就形成一个家族根源共性---两地的根源地都可能来自于河北涿州。

根据我在明代大移民地---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祭祖堂考证,在明代大槐树移民中,有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赵城县等籍的禚氏先祖,明初奉旨迁往山东西南、河北定州涿县及河南濮阳湖广等异地。并且在大槐树祭祖堂第九号供橱的中下方有我们禚氏移民先祖的牌位,我当时也拍照留证,放在《中华禚姓》家谱书前面。但是根据考证,目前没有查询到河北涿州还有禚氏分支族人存在,河北范围内只查询到在邯郸市曲周县白寨乡有从山西洪洞县移民的禚氏分支,但是也大多外迁,只有几座先祖坟茔遗留在村东而已。

二、 禚氏主要宗支图表

禚氏主要宗支图表.jpg

以上是已知的禚氏迁徙路线图,凡是禚氏族人居住人口在几十人以下的都未作分支登记,只能称作散户居住,望理解。

三、对家谱序言中根源记载的考证探讨

家谱是一个家族文化及家族信息的载体,大多数氏族的家谱都创修于宋明两代,通过与其他氏族研究者互相学习交流中,他们也反应许多氏族家谱对于先祖的记述存在误区,这主要是受古代信息交流不畅所致,许多族谱都是在续修中逐步完善的。

根据我的走访考证,发现我们禚氏根源地有的族谱序言对祖源来源的记述与考证的现实不符,现予以说明,以备后世修谱时予以修改。

例如山东高密禚氏族谱中开头的祖源记载:“始祖:忠公。相传明洪武二年由直隶涿州,公携兄弟四人迁居兹土,继又散居各地,一住平度坊上,一住禹城县城西禚家庄,一住郯城县西南新村镇……等”。

这段序言的记载与现实考证的各地族源不符,特作以下说明:

其一、平度禚氏始祖源自湖广枣阳县,始迁祖为至杰(公),但不是直接从河北涿州迁居平度禚家村,平度有遗留的祖碑为证。所以高密禚氏族谱记载:公携兄弟四人....一住平度坊上……”与平度祖碑记载族源不相符,应以平度家谱及祖碑记述为准确。

其二、高密祖谱序言中记载:…一住禹城西禚庄....”。这个与我们考证的禹城始祖记载也不符。根据考证,禹城县禚村禚氏始祖是平度一支,始迁祖为禚志达、禚志霞、禚志忠。始迁年代为明洪武七年(公元 1374 年),禹城禚氏也不是直接从河北涿州迁居,高密祖谱序言记载也与此地禚氏来源也不相符,应以当地记载的祖源地为准。

其三、高密祖谱序言中记载:....一住郯城县西南新村镇...”与新村禚氏也不相符。据考,郯城禚氏虽然来源于山东高密,但迁往新村定居是一百二十年以后的五世祖禚璋(公),迁往新村大概在明弘治年间,与高密家谱的洪武年,时间相差一百二十多年。

郯城新村禚氏始祖,明初自高密迁来时最先定居郯城东北的夏庄,(即现代的临沭县,明代时临沭夏庄属郯城范围所辖),郯城禚氏定居夏庄一百多年后繁衍发展到第五世时,有禚璋(祖)方才迁居新村(禚璋祖定居新村的传说在“禚氏天下”公众号已发表)。

所以,郯城新村禚氏始迁祖是郯邑第五代禚璋祖,这与高密家谱祖源记载也不符合。

由于古代交通不便,每个地方的族人缺少联系沟通。由此推断,山东省高密禚氏族谱序言中关于祖源的记载只是后人根据传说追记而已,所以对于本宗支祖源记载序言中用了“相传、遥忆”等字,就说明是后人在创修本地族谱时根据记忆追溯的,这与现在我们实地考证的情况不相符的,在此作以探讨说明。

以上几例的祖源分析考证,都是经过实地调查和家谱对照的,应该是确切无误。

由山东高密根源地外迁的郯城、临沭,高青县及东北地区的一些支系,以后对于本宗支祖源来源应该参照这些修正为准,以便使我们后世人对祖源的记述与现实状况相符,从而完善以后对祖源的记载。 

四、对家谱记载断档的考证探讨

“禚氏族谱的概况”我们在禚氏天下公众号上已经作了大概介绍。

目前在我们家族三大根源地都有族谱留存,分散在外地的部分族人也保留有少部分族谱,另外近些年来,也有许多分支又创修了一些本地分支新家谱。但是综合来看,所有的新旧家谱对于祖源的记载都局限于明清两代(注意这里是指祖源,不是指我们禚姓的起源)。其中创修于明代万历年间的山东郯城(含临沭)的族谱,对于祖源的记载也只记载到明代初年。

那么假如我们禚姓起源于春秋末期至战国前期这个阶段(公元前 470 年-公元前 221 年),距今也有两千年的时间,在这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为什么都没有我们家族的资料记载呢?我们也查阅了许多历史及姓氏文献,都没有找到关于禚姓的迁移繁衍的一点历史踪迹信息,只能考证到关于禚姓起源于春秋禚地的记载,直到明代万历年间方有禚姓人资料记载在地方志里。这期间为何两千年的家族信息断档,我们来作一些探讨分析。

任何姓氏家族都来源于历史及家谱信息,那么我们就从这两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1、历史方面:

虽然我们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可靠的证据表明我们禚姓起源于春秋齐国之封地,但是在相当长的历史发展中,由于各种社会的及历史上各种因素的制约,禚姓氏族发展比较缓慢(发展缓慢原因分析见《中华禚姓》第 50 页中的论述),因此在历史上比较沉寂,一直都是作为稀少姓氏存在于齐鲁之地。

家族名人及官宦对家族的影响:在中国许多大姓世家都曾在不同历史时代出现过社会名人以及官宦,因此出现许多旁系宗支依附接续本姓名人为始祖,从而使家族宗支世系可考的现象。而我们禚姓氏族由于分布地域狭小及族众相对较少,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也没有出现过名人效应,因此也不会显现和促进家族信息的记载。

2、家谱记载方面

从古至今,家谱一直都被中国人所重视。家谱中记载了一个家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其中蕴含的家族制度、姓氏文化、地方史志等重要信息,具有其他文献难以比拟的独特性。”

中国家谱的渊源可溯至远古,三皇五帝时代,各个部族就有专人记录本部族传递世系。到夏商周三代时,国家设有史官,专门记录王室以及各贵族的世系,并汇集成书。周代的《世本》,就是一部各姓世系总谱,这是中国谱牒的最早著作。魏晋时期,家族修谱之风盛兴,只是限于皇室和贵族世谱,就是到了唐末及五代时,其谱牒主要是盛于官家及名望世家。魏晋隋唐时期是中国家谱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家谱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当时从选官到婚姻,都要以家谱为凭,家谱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魏晋南北朝时期家谱发展的重要标志便是国家设立了谱局和谱官,专门从事谱牒的编修和保管工作。魏晋南北朝的谱局收藏的是百家之谱。按照规定,凡是百官族姓撰修了家谱的,都必须呈送谱局,谱局的谱官对私修家谱加以考核、审定,然后收藏在谱局中,成为官方承认的官籍,称为簿状。

由于谱牒在政治与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谱牒逐渐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称为谱学。

唐朝是官修家谱最发达的王朝之一,政府设立专门机构先后组织编修了数部大型谱牒著作,著名史学家郑樵曾说:“谱系之学,莫盛于唐。”其实,唐代之所以多次编制官修谱牒,其原因也还是出于对门第的追逐,当时的仕途升迁等都要考察其家族门第。可是到了“唐末五代之乱,亡失旧谱,上世次序不可复知”。魏晋以来以维护门第为主要任务的官方谱学正式消亡了。唐末五代的战乱使原来记载士族门第高下的谱牒都化为灰烬。因此从五代以后,许多氏族对自己的世系已经搞不清楚了。

宋代的时候,社会环境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原来的“士庶之际,实自天隔”的局面已经不存在,社会上不再有士族与庶族的区分,因此宋代以后都是私人自行修谱,家谱逐渐从官府、从世家大族走向了普通百姓。

进入明清以后,统治者积极鼓励家谱的纂修。随着修谱的普及和人口的增加,明清时期家谱的规模越修越大,这种民间修谱之风盛行并一直沿续到近代。

综上所述可知,在明代之前的家谱纂修都盛行与官家及世家大族。社会上家家修谱户户有家承广泛盛行于明清,因此作为稀少姓氏的禚姓氏族,家谱也是从明代开始创修的,就是山东郯城创修于明代万历年的禚氏族谱。因此在明代之前的家族信息没有任何记载。

以上这些原因的存在,也许是我们禚姓氏族自肇姓以来两千年间家族信息断档的原因所在。

一衣带水的日本在援助武汉疫情时竟发出了“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感叹,何况我们是源流纯正的一家人,是“身居异地、同根共源”的一家人。

所以希望各位族人,对一些家族问题提出各自建议,共同的探讨,完善我们的家族体系。

以上只是个人之见,不妥之处敬请提出指正。

禚姓文化研究会 禚昌友

2020年3月

新印家谱

姓氏字辈

推荐产品

家风家训

姓氏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