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研究所宣讲二十大专题

第四讲(席格主讲)

第四讲: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席格主讲)

党的二十大报告围绕如何建设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进行了系统深入的论述。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对于持续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高度肯定自然生态环境建设的十年成效。十年来,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引导下,我国在生态污染治理、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污染防治攻坚向纵深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是推动高质量发展,这要求我们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正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其次,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实则意味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建设,不仅是现代化建设的有机构成,而且是现代化建设的衡量标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生命共同体建设中,正在从对抗、征服转变为和谐、共生,人不再自居为自然的主宰,而是同为宏观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如果人类仍然高扬主体性观念,“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正是基于此,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不是征服、破坏,而是节约、保护优先,走的是“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从本质层面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内涵,直接表明了中国式现代化走的不是那种以牺牲自然生态为代价的老路,而是努力探索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路,所致力创造的是人类文明新形态。

再次,直接设定“美丽中国”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建设的现实追求。二十大报告在论及2035年发展总体目标时提出,要“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可见,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化、生态化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重要路径,而绿色生活与绿色生产的双重转型及由此而来的生态环境改善,乃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基本内容。由此,“美丽”所内在具有的生态维度、“美丽中国”的生态内涵得到宣示和落实。

最后,具体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的四条路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复杂的长期工程。经过近年来的持续探索,主要在四个方面生成了推进路径,即“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和“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这四个方面是对生态理念的具体践行,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具体展开,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具体探索,也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具体落实转化。

整体来看,二十大报告中所蕴涵的生态思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是根基;“美丽中国”和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理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是路径。那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观念的培育、传播和夯实,便成为了事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建设的基础和关键所在。要有效完成这一任务,便必须强化生态环境美育,以审美教育的方式促进生态生存、生态生产和生态发展理念的确立。简言其主要措施如下:

第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与自然和谐精神。无论是道家、儒家还是佛家,都拥有丰富的自然和谐思想。如“天人合一”思想,就是倡导人是自然的组成部分,而不是自然的主宰;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而不是对抗自然、征服自然。而我们熟悉的“二十四节气”,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表现。

第二,汲取当代自然美学理论树立生态审美观念。当代自然美已经被区分为生态美、环境美和景观美三个类型,并且自然美的“科学之真”和“伦理之善”两个维度,在整体加强生态保护和尊重自然生命背景下得到了凸显。由此,生态美、环境美和景观美三类自然审美活动在展开过程中,便发挥出了审美感召作用或者说是“自然化人”作用,引导人们善待自然、保护自然。自然美甚至可以凭借独特的美感享受,促使人们自觉选择绿色生产生存方式,同时还能革新工具理性、主体性膨胀等对自然生态造成破坏的观念。

第三,着眼社会形态演进历史确立生态文明美观念。就社会形态发展历程来看,生态文明已经成为继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一种正在生成的新文明形态。鉴于“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可知中国式现代化所致力创造的正是生态文明形态。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可以更好地推动自然环境生态治理保护,促成自然生态审美。换言之,自然生态美、环境美、景观美在生态型社会中的生成,是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下得以实现的。当代自然美本身就蕴含着生态文明美的内容。随着生态环境审美教育的深入开展,在个体层面有助于生态生存方式的践行,在社会层面有助于生态生产方式的推广,在精神层面有助于生态思维、生态精神的培育,从整体促进生态文化、生态友好型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环境审美教育活动,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培育、确立和传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必将在引导生产生存方式绿色转型、赋予现代化“生态”特质的过程中,推进“美丽中国”的建设和生态文明新形态的生成。

作者简介:席格,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主办:河南省家谱研究会

技术支持:家谱网运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