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卢冰主讲)
第六讲: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卢冰主讲)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五千年历史所累积的丰富内涵,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源头活水,同时也是培植文化自信的深厚沃土。面对当前复杂的文化建设形势,更需要结合新的理论和新的实践,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增强文化自信自强。
1.挖掘整理传统文化资源,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认同感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激发优秀传统文化的内生动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与当代社会的价值观相融合,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要素与当代生活相协调。
一方面,需要挖掘整理传统文化资源。五千年文明史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面对包罗万象的历史文化资源,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批判中继承,对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要继承发扬,对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要剔除改造。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融入到百姓日常生活中,百姓日用而不知,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观念是否符合当代社会生活的价值观,都需要仔细甄别。如二十四孝中的某些故事违背人伦,并不值得效仿,在宣扬孝文化的时候就需要考虑到是否会造成负面影响。面对传统文化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符合当代社会价值观并且能促进社会和谐的传统文化才应该予以保留发扬。
另一方面,需要创新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丰富的思想观念和人文精神,对教化民心、淳化民风发挥过积极作用。冬奥会开幕式对二十四节气的巧妙运用使传统文化“活起来”,《经典咏流传》等文化类综艺节目将流行引入经典也使传统文化成为时尚。只有凝练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并适应当代人的审美心理,传统文化才能焕发时代活力。文化创新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同时符合现代价值理念和审美观念,才能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2.保护传承优秀文化遗产,激发城市文化活力
文化遗产是历史延续和文明传承的载体。总书记曾强调,“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
首先,要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宣传展示。加强城市建设中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利用好博物馆、遗址公园、文化公园等城市中的文化机构,发挥公共教育平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宣传展示、交流共享,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激发群众的文化自豪感。面对众多的非遗项目,要建立非遗名录和数据库,培养非遗产传承人,建立非遗工坊,创新产业平台,加强转化能力。每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各个城市都会开展非遗集中宣传和展示,形成了浓厚的非遗保护氛围,通过非遗项目的宣传和体验,非遗与现代生活的连接,凝聚起人民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并创造良好的城市文化氛围。
其次,要发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创意产业。我国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众多,近年来文化遗产游的热度大幅度提升,特别是年轻游客更青睐文化遗产主题的旅游项目。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成为各个旅游城市发展的重要模式。非遗、歌舞等文化项目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成为新的潮流,也为游客增添了多重体验。要深入挖掘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特别是文化遗产所承载的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和中华文化的价值理念,积极探索文化遗产的传承利用方式,使文化遗产活起来。《国家宝藏》等一批优秀文博类节目让博物馆中的文物活起来,考古盲盒等文化创意产品让博物馆受到众多游客的青睐。文物和文化遗产在传承历史文化、讲述中华文明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
3.加强中华文化传播路径,扩大中华文化世界影响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和更深厚的自信”。这一思想既是对文化在当今世界发挥影响力与作用力的准确概括,也说明了加强中华文化传播力的重要性。
一要创新文化呈现形式,扩展文化传播平台。智能时代与新媒体时代,要善于运用数字技术和新兴媒体加强文化呈现方式和文化传播渠道。河南卫视“节日奇妙游”系列节目以数字技术赋能节目,以现代审美观照传统文化资源,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增强了传统文化的体验感,激发了民众的精神共鸣。河南广电在短视频平台以及社交软件平台注册了多个官方账号并持续输出优质内容,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进行全网宣发,中国“外交天团”对相关节目的集体推介为节目提供了良好的传播渠道。
二要加强中华文化输出,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文化是价值认同、思维方式的集中体现。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文化曾对东亚文化圈产生了重要影响。近年来,《甄嬛传》《长安十二时辰》等古装影视剧在海外市场表现亮眼,富含中华元素的文艺作品引发的“中华文化热”,带动了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深度交流,彰显了中华文化的精神价值,焕发出中华文化的生机与活力。需要进一步加强内容创作和品牌建设,凝聚起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共识,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作者简介:卢冰,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