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论谱

当前位置:家谱网 >> 专家论谱 >> 浏览文章

王华北:中国少数民族家谱整理与研究

时间:2019/8/15 18:07:09
信息来源:本站综合
发布:新闻编辑部

【摘要】家谱是中国典型的文化现象,它以其广泛而又微观的历史记录,记载同一祖先的血缘集团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等史实,它与正史、方志,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历史史学文化的三大支柱。少数民族家谱文化,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数量可观,虽然受汉族家谱的影响,但又保持各少数民族自己的特色,大大丰富了中国家谱文化的内涵。本文对研究少数民族家谱文化的意义,国内外家谱文化研究的现状,家谱文化数字化发展的趋势,家谱文化研究的可行性及少数民族家谱文化研究中的重点、难点与特色、类型、内容以及史料价值作了相应的探讨。希望引起社会以及学术界对少数民族家谱文化的关注和重视。

【关键字】家谱 文化 史料价值 多元一体

少数民族家谱 (3).jpg

总论

家谱,或曰宗谱、族谱,系同宗共祖血亲集团以特殊形式记载本族世系、人物和事迹的历史图籍,家谱是中国典型的文化现象,它与方志、正史构成中华历史文化大厦三大支柱。少数民族家谱是中国家谱宝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与汉族家谱一样,都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对少数民族家谱的整理和研究,已明显落后于其他方面的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研究,时至今日,既没有一部反映整个少数民族家谱资源的目录,更没有一部完整、系统研究少数民族家谱的学术专著。甚至对少数民族家谱的资料现存整体状况也未进行深入系统的调研,了解甚少。

我国的少数民族有各自的特点和背景,家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具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和历史意义。然而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网络化浪潮的冲击下,中国少数民族家谱面临断裂、消失和失传的处境。与主流的强势文化相比,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依然是边缘化的、弱势文化。这些都对保持和发扬中国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严峻挑战。中国有56个民族,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决定了中国文化本身的多元特征。多种文化元素的存在正是整体文化多样性的突出表现。

中国少数民族家谱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数量可观,虽然受汉族家谱的影响,但又保持各少数民族自己的特色,大大丰富了中国家谱的内容。其整理范围包括族谱、宗谱、支谱、世谱、通谱、家乘、世系等。家谱是我国许多少数民族记载家族历史的重要方式,整理与研究这些少数民族家谱,能够通过若干个家族的来龙去脉,去考证一个民族的族源、迁徙、分布以及社会经济状况、政治地位、风土民情等,家谱中保存了大量的人物、经济、移民、文化、民俗、教育、人口等资料,对历史学、经济学、教育学、民俗学、人口学、遗传学等人文社会学、自然科学,对家谱资料加以分析、鉴别、整理,其丰富的内涵必将对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同时对海内外华人、华侨的寻根问祖及增强中华各民族的凝聚力均有积极的更有力作用。

少数民族家谱 (4).jpg

一、研究少数民族家谱文化的意义与价值

中国少数民族家谱作为地方性史料,在史学方面发挥着其他文献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民族图书馆馆藏家谱资源丰富,且以少数民族家谱为特色,现馆藏家谱200余种。而且我们想在今后的几年里到少数民族地区实际考察,搜集更多的少数民族家谱,摸清我国少数民族家谱的现状,以补充我们现存家谱的不足,充分开发利用好这些家谱,为研究我国少数民族的族源形成、文字使用、人口分布、迁徙原因、职业及民族之间融合相处提供珍贵的史料。

在我国家谱中有相当数量的少数民族家谱。如满族、蒙古族、回族、朝鲜族、彝族、藏族、傣族、布朗族、佤族、布依族、畲族、瑶族、苗族、白族、高山族、土家族、维吾尔族、锡伯族、佤族、纳西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壮族、土族等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家谱。其中满族、朝鲜族、蒙古族编修的家谱种数均在千种以上。少数民族家谱不仅有一定的数量,而且种类多样,内涵丰富。如中国最原始形态的口传家谱,就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在西南对佤族、彝族、哈尼族、傈僳族、怒族等少数民族进行历史文化调研时发现的,而在东北对鄂伦春族、锡伯族调研时,则发现了最原始的结绳家谱的遗迹。

关于彝族家谱:清代水西热卧土司的歌师著的彝族古籍《西南彝志》,第一次用文字记录了大量彝族的口头家谱。他将他所记诵的和各地收集的彝族始祖希慕遮到笃慕的三十一世谱和笃慕以后六祖所传的各主要支系,都用文字记录下来。

中国少数民族家谱中记述的本民族始祖的发祥地,如满族爱新觉罗氏的始祖的发祥地在吉林长白山的“天池”;满族修谱多在龙年、虎年、鼠年进行,取龙腾虎跃、人丁兴旺的吉祥寓意。

鄂伦春人在使用满文记事之前,一直使用结绳记事,其中也包括使用结绳来记录自己的世代,形成结绳家谱。据有关材料记载,鄂伦春人的结绳家谱多用马鬃绳,一代一代结,平时悬挂房梁中,十分珍视。

蒙古族是个豪放的民族,也是在中国历史上创造了辉煌业绩的民族。蒙古族十分崇尚英雄,在未有文字之前,在广阔的草原上就流传和吟唱着各种英雄的事迹和传说,其中自然包括了英雄的家世,这些流传四方的英雄事迹实际上就是后世英雄史诗的前身。史诗中的英雄家世实际就是一种口传家谱。此外,在蒙古族早期,其社会组织单位是氏族。氏族是以血缘关系维系,供奉一个共同祖先,因此,在没有文字之前,对祖先的世系传承,也必须切记,这就形成了民族的口传历史。蒙古文字创立后,一部分口传历史和英雄家世被记录下来,形成了文字家谱。蒙古族早期文字家谱并不是独立成书,而是记录在其他著作之中。如13世纪中叶形成的《蒙古秘史》和14世纪初形成的拉斯特《史集》中,都记载有成吉思汗祖先、成吉思汗及其继承者的家谱世系,多达二十多代。

瑶族历史上重要的原始居住之一,在湖南江永县大远瑶族乡的“千家峒”等地,都流传着美丽动人的传说,结合当地秀丽的自然景观和淳朴好客的民俗风情、岁时节气、礼仪等人文景观,开发旅游资源,挖掘当地特色物产资源,接待海内外回乡寻根访祖的同族,吸引投资等,都可以为振兴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云南《郑和家谱》,就是回族家谱,记载了郑和为一世祖的十五代世系和后裔的情况,以及郑和的出使始末,随使官兵,下西洋船舶,所到国家的史实,是研究郑和家族十分珍贵的资料。

黔南州布依族《苏氏家谱》、《王氏家谱》、《侬氏家谱》等少数民族家谱,除记载本族世系,还记载了明末从泗城府进兵黔南所遇到的少数民族战斗过程,分割区域及明清两代的贡、赋、征、调的内容。

畲族家谱《冯翊郡雷氏宗谱》中说,“广东盘瓠铭志”,详细记述了盘瓠建功立业、与三公生成婚,迁居广东潮州一带繁衍生息及遇难,子孙迁移入福建、浙江的情况。畲族族谱记载了本家族男性成员的生辰、婚姻、子女等情况,较为全面、完整、准确地反映本家族人口发展繁衍变化,血缘关系家谱的现实意义往往大于其记录历史的意义,经过批叛地继承研究,可以为文明建设提供资源。家谱所传承的族训,深刻地反映着伦理观念,起着对族人的教化作用,其中含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理念之精华,也是当今结和婚姻关系状况,从大量的家谱中可以得到珍贵的户口资料。展示畲汉族通婚的史实,纠正了长期以来“史料未见畲汉族通婚的误断,对畲族婚姻制度的探索有新发现。

畲族家谱对了解畲族华侨出国的历史和现状,对华侨史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华侨是福建的一大特色,然而对畲族华侨的研究却是凤毛麟角的,因为一说起畲族,人们很容易将她和山地农耕等山文化联系起来,而似乎和海洋文化并不相干。然而福建闽南一带畲族,由于地缘、史缘关系,有大量的畲族华侨分布在东南亚,他们为祖国家乡的建设做出巨大的贡献,如南安码头镇坑内乡城山雷厝雷姓畲族华侨建立了雷学基金会,扶持桑梓文化教育有成效。

在中国父子连名的家族世系比较多也容易于背诵。因此怒族、哈尼族、白族、大凉山彝族和黔东南苗族等少数民族中,一般的家庭成员都能背诵出三四十代祖先世系,特殊人士如专职巫师或族中老人,则能背出多达六七十代的祖先世系,最多能背到九十多带。其他不少父子连名的民族,如傈僳族、普米族、阿昌族、高山族等,家族世系则一般由专门的神职人员如巫师和头人掌握,定时向族人宣诵,通常一般能背诵出几十代祖先世系,十分难得。

在漫长的中国古代文明史上,还有一些曾经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演过轰轰烈烈的正剧,而如今已经消亡的民族,如建立辽朝的契丹族,建立西夏政权的党项族,他们都有自己的文字,产生过大量的文献,自然也会包括皇室公卿贵族和士民家谱。随着时代的流逝,这些民族已经不存在了,他们的各种文献也大部分消亡,但可以肯定,民间也还有一些流传下来,前些年于西安面世的10册据说是西夏皇族的家谱就是一个明证,这些已经淹没的历史文献,也很值得我们去发掘。 

与当代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的应用相关,我国科学家正在进行的中华人类基因组单体型图研究计划,将在已完成的人类全基因组序列图基础上,确定人类经过世代遗传仍然保持的完整始祖板块,以及在不同族群中这些板块的类型与发布。可以预言,这一成果不仅在医学上给人类遗传性疾病的确定与治疗带来福音,还可以与已经整理及待挖掘的少数民族家谱中提供的有价值线索及信息互证互补,填补缺少文字史料的少数民族家谱空白,在更广阔的范围中,续补少数民族家谱历史脉络的完整与延伸。

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发展史。一个家族要发展壮大,除需要雄厚的物质条件外,还需要足以“强宗固族”的精神条件,而良好的家风的形成,正是这种精神条件的基础和内容之一。

家谱研究的另一现实意义是通过家谱研究,满足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谒祖”的需求。古人云:参天之树必有根,怀山之水必有源,人必有祖。每一部家谱要经过认真调查、考证,明确记载家族的始祖或始迁祖。他是家谱的根。有了这个根,家族才能一代接一代繁衍下去,根也是家族的源头,任何一代都有源头,离不开根。寻根问祖是我们民族祖敬宗的美德和爱国爱家的情怀。崇尚和膜拜祖宗。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寻根”成为遍布世界各地族人共有的情怀。“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掀起“寻根”热潮,70年代后期,美籍黑人亚力克斯·哈利通过各地寻访和调查家谱档案,创作了世界名著《根》进一步掀起世界性的“寻根热”。据统计,中国海外炎黄子孙5500万人,台湾2200万人口中,80%以上祖籍在大陆。1980年台湾开放大陆探亲政策后,台湾也形成了一股到大陆“寻根热”。台湾同胞有的手持家谱到大陆。因为,海外华侨看到祖国繁荣昌盛,欣欣向荣,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他们纷纷回国寻根谒祖,探亲访友,慷慨解囊,投资家乡的经济建设。家谱作为一个家族血缘关系的总记录,将海外华人与祖国亲人紧紧连在一起。也有不少的港、澳、台和海外各地的一些华人人他们联合起来纂修家谱,家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把大陆和港、澳、台同胞及海外侨胞地联系在以前,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为中华民族的强大,振兴中华,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少数民族家谱是整个中国家谱宝库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家谱的意义还在于通过对我国传统家谱进行内容、体例、结构、功能等并与汉族家谱进行比较研究,来构建一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时代需要的新型家谱。一部新型家谱或家族档案,其编制原则应既要符合现代家庭的需要,顺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也要具备传统家谱的“敦宗睦族”、“凝聚血亲”的功能作用,编写方法既要继承传统家谱中的一些优秀成分,也要创制适应现代需要的内容。从而探讨、总结少数民族家谱编修的特点、规律,这将更加完善中国家谱文献的宝库,丰富中国家谱的研究内容,对近三十年来在全国各地少数民族中自发出现的编修新家谱的活动,也具有参考指导意义。

家谱研究的现实意义当然不止于此,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家谱这个蕴藏丰富的资料宝库还会为我们提供许多新的其它资料,谱牒学这门古老又年轻的学科也会不断发展,日益走向成熟。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由各少数民族共同缔造。汉族和少数民族异彩纷呈的家谱文献显示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间和而不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史实,正是这种中华文化所持有的多样性与和谐性,铸就了祖国的统一和稳定。“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一个中国人,不管他在何地,只要在家谱中找到自己的名字,便可上溯祖宗,明了自己与族人之间的亲疏关系,将自己归属到一定历史位置中,这种生生不息寻根问祖的意识,更甚于世界其他民族,血浓于水,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凝聚力的血脉之源。少数民族家谱文化的整理与研究工作对新时期增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促进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疑具有深远意义和历史价值。

少数民族家谱 (1).jpg

二、国内外少数民族家谱文化研究的现状

据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家谱总目》统计,目前存世的中国家谱有52401种,608个姓氏,其中有一部分就是少数民族家谱,约近1000种,其中包括满族、蒙古族、白族、回族、朝鲜族、彝族、土族、畲族、土家族、锡伯族、布衣族等,据说这其中有168个是中国少数民族的姓氏。另外还有一些如鲜卑族后裔元氏,月氏人后裔支氏,匈奴人后裔宇文氏、呼延氏,锡兰国王王储后裔世氏等姓氏。是至今为止收录中国家谱最多,著录内容最为丰富,较完整地揭示了海内外地区收藏的中国56个民族姓氏家谱的基本情况和存世的中国家谱姓氏状况。

在学术研究上,我国最早提出研究家谱的是著名史学家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对开发谱牒资源的价值作了精辟论述:“我国乡乡家家皆有谱,实可谓史界瑰宝,如将来有国立大图书馆,能尽集天下之谱,俾学者分科研究,实不朽之盛业”。主张广收家谱并对家谱进行研究。解放后,家谱研究基本处于停止状态,有关家谱的论文只有一篇《封建家谱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认识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家谱是个宝藏,海内外华人寻根问祖意识及对家谱文化的重视,对祖国大陆家谱研究的开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近几年来,世界各地华人通过查询家谱找到自己祖籍的故事比比皆是。比如:新加坡前总统李光耀发现自己的祖籍在广东;菲律宾原总统阿基诺夫人据族谱确认自己是福建鸿浙村的后人;香港船王包玉刚查到自己是包公的后裔;毛泽东之女李纳则发现毛家远祖在江西吉水。在上海图书馆我们能查到刘少奇、蒋介石、李鸿章、苏轼、荣毅仁等名人的家谱。在中国与世界的沟通日益加强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家谱研究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了。学术界也出现了不少家谱研究的论文,据“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检索,近50年来,有关少数民族家谱的论文有200余篇,所涉及的民族近二十个,如白寿彝、马寿千的《几种回族家谱中所反映的历史问题》,郭德兴的《锡伯族家谱及其价值》等。此外,也有少量外国学者论文,如(日)冈田英弘的《蒙古编年史与成吉思汗系家谱》。其中许多对家谱的源流、沿革、及编撰体例,记事内容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对一些重要姓氏宗族的家谱作了研究。他们对家谱研究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使家谱资料在社会科学各学科的研究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无论是在人口学、民族学、人才学、社会学、经济学、华侨学、法制学、伦理学史等方面都有应用家谱资料进行研究的上乘之作。

研究少数民族家谱专著有:李林所著《满族家谱研究》、常建华撰写的《朝鲜族谱研究》。其中常氏之作,主要论述韩国的朝鲜族家谱。台湾学者李亦园在《台湾土著民族的社会与文化》一书中,论述了高山族家谱。以资料选辑形式出版的少数民族家谱,有马建钊主编的《中国南方回族谱牒选编》、姚斌等主编的《辽宁朝鲜族家谱选》等。此外,尚有少量的单种族谱出版,如《陈埭丁氏回族宗谱》。另外比较特殊的是,某些书刊也收录有少数民族家谱。

国家和政府机关也加大力度开展对家谱的研究,在海内外,研究家谱掀起了高潮。

1978年,香港大学图书馆编有《族谱目录》,收录馆藏家谱原件3746种,缩微胶卷92种。

1978年,台湾省各姓历史姓氏渊源研究学会发行了赵振绩、陈美桂合编的《台湾区族谱目录》,收录了台湾地区公私所藏各类家谱10600余种。

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学术振兴会出版了日本学者多贺秋五郎的《宗谱之研究》,收录了中国家谱12697部,其中,含日本收藏的1491部,美国收藏的1406部,中国(含香、澳、台)收藏的9800部。

国家图书馆早在1985年就开始了馆藏家谱的开发整理,经过数年时间,在完成编撰馆藏家谱目录和家谱提要2228种的基础上,成立地方志和家谱文献中心,编辑出版家谱的二次文献,资料丛编。其中规模最大的为北京图书馆出版社于2003年出版的《北京图书馆藏家谱丛刊(民族卷)》,共100册,计收录蒙古族、满族、锡伯族、达斡尔族、回族、彝族、白族、纳西族、朝鲜族等家谱凡118种。

1992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反映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家谱研究资料中心收藏中国家谱胶卷状况的《中国家谱目录》,收录缩微胶卷176盘,2565件。

1997年,国家档案局,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社科院历史系图书馆,联合编篡《中国家谱联合目录》,共收录了海内外1949年以前编制的家谱14761种。

2000年5月,上海图书馆编撰的《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问世,收录家谱11700余种,近10万册,这是一部家谱提要专著,除记录谱主姓氏、谱名、卷数、纂修者、版本、册数等之外,还记载家谱的始祖、始迁祖、迁徙路线、谱内各卷内容及其价值的资料,正文之后,还附录有分省地名索引、堂号索引、人名索引、常见古今地名对照表等。

随着家谱资料的重见天日,以家谱作为重要史料基础的社会史研究得到发展,同年6月,由中国、美国、英国、德国、新加坡及中国香港、澳门、台湾等42个国家和地区的研究机构共同编撰的《中国家谱总目》宏伟工程正式立项,主纂人王鹤鸣说,将用3 的时间完成,这是一部“全球华人家谱大全”,2009年已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目前、国内外对汉族家谱研究较多,尚未有一本专门对中国各少数民族家谱全面系统研究的专著,由于各少数民族地域不同,文化心里,社会发展状况不同,民族文字创造的先后不一等,故少数民族家谱有独特性、多样性和重要性。少数民族家谱反映着一个家族的生命史,大多以本民族源流为先导,以世系为核心,着重记述始迁祖以来的族脉延续。与汗牛充栋的汉族家谱文献相比,少数民族家谱文献较为稀见。因少数民族家谱资料所限,国内外对单一民族家谱有所研究,但对多个少数民族家谱综合研究还是比较少的。

2010年,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南方少数民族家谱整理与研究”由 厦门大学申请立项的。

2011年,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北方少数民族家谱整理与研究”由中国民族图书馆申请立项。

两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说明国家将加大力量调研、了解少数民族家谱的资料现存整体状况,改变既没有一部反映整个少数民族家谱资源的目录,更没有一部完整、系统研究少数民族家谱的学术专著的现状。对今后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家谱不仅仅是新史料的开发,而且将为新的研究角度和方法,提供有益的启迪并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和历史价值。

少数民族家谱 (2).jpg

三、少数民族家谱文化数字化发展趋势

少数民族家谱数字化是整个文献数字化或图书馆数字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和重要内容。当今社会,文献数量急剧增长,给人们了解、掌握和利用文献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家谱文献的数字化处理绝不仅仅是将纸张载体变成电子形式的翻版,而是将其原有内容与先进的数字化手段完美结合。彻底解决历史资料的保存问题——数字化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家谱形式。从“纸库”到“数据库”——数字化给我们带来了新的管理方式和新的管理空间。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电子革命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思想和新的理念。由于家谱数字化能够带来这么多好处,因此,国内外家谱的数字化工作已经呈蓬勃发展之势。

要加快中国少数民族家谱数字化的进程,除了有效借鉴西方家谱数字化的成功经验之外,我们认为还应该做到第一、改变观念。中国少数民族家谱数字化工作并不是一个单位、一个家族、一个姓氏所能够承担的。加快中国少数民族数字化进度成为全社会的共识,需要全社会的共同投入。第二、增加资金投入。应积极争取资金投入,除了向政府申请之外,还应积极吸引社会资金、民间资金的投入,同时,改善自身的造血功能。第三、加强数据库建设。数据库建设是少数民族家谱数字化的基础和保障。这其中最重要、最基础的是数据库的建设。第四、建立和完善中国少数民族家谱数据库标准。选择和开发合适的软件,确定输入输出的界面设计,确定数据库的结构设计,进行数据库规范化设计,各种代码设计。我们期待,中国少数民族家谱网站的成功与影响的扩大,将增进人们对中国少数民族家谱数字化的关注,促进全球华人对少数民族家谱数字化关注的参与,使少数民族家谱数字化关注进程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四、少数民族家谱文化研究的可行性发展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古籍记录了各民族自己独特的形成、发展和统一的过程。历史上无论如何改朝换代,无论出现何种纷争,无论那个民族占统治地位,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国家,始终作为一个整体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历史告诉我们;汉族与各少数民族谁也离不开谁,这就是我们各民族人民的历史传统。通过对少数民族家谱的整体开发,就能更加生动的揭示:中华各民族如何在历史上彼此接触、混杂和融合,终于形成今天这样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这对促進建立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促進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融合也是有邦助的。通过研究少数民族家谱文化,展现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源远流长血肉相连的民族关系,对巩固祖国的统一,反对民族分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少数民族家谱文化是我国各少数民族先民们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与社会和自然作斗争的光辉写照;是他们辛勤劳动与智慧的结晶;是各兄弟民族与汉族共同创造祖国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纪录;也是各兄弟民族为祖国的形成、发展和统一做出贡献的光辉篇章;是人类文化的瑰宝。各兄弟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的思想精华,无不存留在家谱文化中。因此,整理少数民族家谱古籍,把祖国宝贵遗产继承下来,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工作”。整理少数民族家谱是全面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进一步加强各民族的兄弟团结和促进各民族经济、文化繁荣与发展,不仅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更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历史发展、文化范围不同。社会环境、生产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千差万别,这些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民族古籍的保存、保护工作,历史赋予了少数民族古籍的重要特点。由于历史悠久而形成这些大量的家谱古籍,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据统计,在公共图书馆藏有大量的古籍约2140万册,大量的珍本、善本图书约25万册,少数民族古籍浩繁之巨,它们都具有很高的文字价值、文献价值和文物价值,古籍随着时间在不断的变化、自然老化是必然趋势,外界的损毁我们平时观察不到,只有遇到危害比较严重时才会引起人们的重视(火灾、水灾、被盗)这些古籍从量变到质变,就很难恢复原貌、古籍修复专业也望之叹息!如何最大限度地延缓少数民族古籍的自然老化延长其保存寿命,已成为我国古籍专家乃至世界学者不断努力共同探讨的重要课题了。 1984年国务院以国办发30号文件转发了《国家民委关于抢救整理少数民族古籍的请示》的通知。2007年,国务院颁布(国办发[2007]6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2008年,国家民委、文化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古籍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2009年,国务院颁布国发『2009』29号《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贯彻执行落实文件精神,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提供有效保护和理论支持,是我们研究少数民族家谱文化的目的。

五、少数民族家谱文化研究中的重点、难点与特色

少数民族家谱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区域特征、发展规律、迁徙原因、宗教文化、婚姻嫁娶、与当地的自然条件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更多的了解中国各少数民族历史发展沿革和文化习俗,探索中华民族大家庭形成中诸多历史痕迹。特别是那些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口碑传承文化,对这些濒临消逝的社会历史活化石进行抢救、整理研究,为民族研究提供资料,为民族工作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挥有益作用。

少数民族家谱与汉族家谱一样,在编写过程或口碑传承中,出于所处角度及掌握的资料,不可避免夹有一些攀龙附凤,与事实不符的现象,需要我们辩证地加以考证使用。过去的一些数据,分布在不同的资料中,并且差异较大,如何甄别,找到真正的数据,还原历史原貌,也是一大难点!

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历史发展、文化范围不同。社会环境、生产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千差万别,这些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少数民族家谱的保存、保护。家谱古籍除收藏在各大党政院校、博物馆、图书馆科研机构、大部分存在少数民族地区私人手中,而这些民族地区相应的条件比较落后,对古籍寿命相当不利。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大部分居住在山区和高寒地区,如南方的少数民族:瑶族、侗族、水族、哈尼族、黎族、土家族、彝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景颇族、仫佬族、布依族、布朗族、仡佬族、阿昌族、普米族、德昂族、独龙族、傈僳族、苗族、怒族、佤族等,20多个少数民族,基本上居住在边远山区,白族、傣族、纳西族及东北各少数民族也分布在山区,藏族、门巴族、洛巴族等少数民族分布在边远的高寒山区。还有居住在草原牧区的少数民族也占相当大的比例。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40%以上,少数民族居住的山区地貌复杂、纷乱重叠,绵延潜力,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是荒漠戈壁、地域辽阔,青藏高原地势险要、海拔高,这些地理环境的特点、对于少数民族家谱古籍的收藏与保存是非常难的!

通过研究少数民族家谱,我们力求做到创新,搜集、整理一些新的一手资料,还不被外界所知晓的少数民族家谱,将自然的史料与当地的自然条件,人文特征,努力寻求少数民族发展的规律,打破单纯的述而不作的整理性质,做到史料与规律性探索结合起来。

我们将改变以地域为界、以单一民族为界的传统写法,搜集多个少数民族家谱,把多个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变化集中研究,寻求他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努力开拓史料新来源,摸清我国少数民族家谱的现存状况,对家谱中所含概的民族学、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考古学、经济学、民俗学、人口学、遗传学等加以分析,综合研究,以多科学、多视角地,探索少数民族家谱文化发展的轨迹,对我国少数民族家谱文化做更深入系统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徐建华 著《中国的家谱》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

2、张公瑾 著《民族古文献概览》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7年。

3、王鹤鸣 马远著《上海图书馆藏家谱提要》上海古籍 2005年。

4、唐邦治《清皇室四谱》1923年。

5、《蒲氏家谱》 康熙十七世孙蒲奇成 修。

6、袁彤:浅谈家谱的保护和利用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1992年3期。

7、《蒙古秘史》成书约1240年  作者译者和写作年代不详

8、蔡福田著《家谱研究与搜集整理》  《山西档案》1989 年第2期。 

9、朱炳国 主编《家谱与地方文化》。

10、白寿彝 马寿千《几种回回家谱中所反映的历史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58年第2期。

作者简介

王华北  中国民族图书馆  副研究馆员。

今日热点

姓氏字辈

推荐产品

家风家训

姓氏动态

姓氏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