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论谱

当前位置:家谱网 >> 专家论谱 >> 浏览文章

马武举:家谱工作的指南针——学习革命导师关于家谱工作的论述

时间:2019/8/19 18:17:17
信息来源:本站综合
发布:新闻编辑部

【内容提要】从孙中山到毛泽东,以及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革命伟人,对家谱工作都作出过许多重要论述,他们充分肯定了家谱的历史地位,阐述了家谱的社会功能,指明了家谱工作的前进方向。这些重要论述丰富了家谱工作理论,认真学习这些重要论述,对于我们提高家谱工作的政治站位,扩大家谱工作者的话语权,增强家谱工作的权威性,以及总结家谱工作经验,指导家谱工作实践,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伟人论家谱 (3).jpg

家谱是记载家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谱籍,它是一种特殊的图书形态。家谱的历史源远流长,它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伴随着家谱工作的实践,产生了家谱理论。它从感性到理性,从零碎到系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历代先贤名人,对家谱多有论述,在家谱理论方面亦有建树。近代以来,革命导师对家谱工作也有许多重要的论述,从孙中山到毛泽东,从周恩来到邓小平,从江泽民到胡锦涛,都对家谱工作做出过许多重要指示,认真学习革命导师关于家谱工作的重要论述,对于我们总结家谱工作经验、丰富家谱工作理论、指导家谱工作实践、促进家谱文化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于提高家谱工作政治站位,增强家谱工作的权威性,更有其特殊意义。

一、家谱的历史地位——“有族才有人的共同体和国家”

早在1964年9月,毛泽东同志在同毛远新谈话时就指出:“家庭和宗室同是人生的两个支撑点,有家才有族,有族才有人的共同体和国家。”(《毛泽东与中国史学》第331页)。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单位,而有血缘关系的若干家庭又组成了家族,同一家族包括了有同一血缘的若干代人。因此,家族是大于家庭的社会组织。家庭与家族是一个人与社会之间最重要的中介。任何一个人都归属于某一家庭和某一个家族。有了家庭、家族,才有了其他社会组织,才有了国家。因此,孙中山说:“四万万同胞,皆黄帝之子孙,其始均无所谓氏族者。自人民繁衍,而姓氏生;姓氏生,而家族之见重,由是家族以起。然此家族亦甚好,合无数之家族而即成为国家。”(孙中山《在广州参加孙氏宗亲会的讲话》1912年5月)。“中国国民和国家结构的关系:先有家族再推到宗族,然后才是国家……。”(《孙中山关于宗亲组织的讲话》)。孙中山这些讲话,十分精辟地论述了姓氏、家族和国家的产生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家庭、家族是最原始的社会组织,也是最基本的社会结构。

家事、族事、国事、天下事,有家庭、家族就会有家庭、家族成员及其结构,就会有这些成员的活动,就会留下活动的轨迹,就会形成历史,这就是家史和族史。毛泽东同志指出:“研究近代史不去搞村史、家史等于放屁。”(毛泽东《同毛远新的谈话》1964年9月)。家史、族史是微观历史,地方史、部门史是中观历史,社会史、国家史是宏观历史,家史、族史是国家史、社会史的组成部分,国家史、社会史是家史、族史的集大成者。既然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家族是最基本的社会组织,那么,国家史、社会史就不应当缺少家庭史和家族史,不能缺少这些细胞,不能少了这些元素。

国家有国史,地方有史志,家族、家庭有家谱,家谱是家史、族史的集中体现,是家史、族史的特殊表现形式,是浓缩了的家史,是家庭、家族的档案资料。孙中山指出:“传记之文献,换言之则族之谱,亦则为吾族图发达,谋保存之宝贝也,希吾族辈把家族宗族理念发扬过大之,推所致于国族也。”(孙中山《在日本同盟会上的讲话》1905年)。他把家谱看作是家族兴旺发达的宝贝,这是对家谱地位的充分肯定。“我从哪里来,家谱有记载”,家谱记载了一个家庭、族系的来龙去脉,记载了一些重要人物的生平事迹,记载了一个家族的家风家训,它对于我们研究家庭史、家族史以及人口发展、流动迁徙、社会变迁、民风民俗,都是十分重要的资料。特别是一些重要人物的生平事迹,对于研究地方史志、民族史、社会史、国家史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国史、方志的重要补充。家谱与国史、方志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三大支柱,家谱在中华历史文化中的地位不容忽视。

伟人论家谱 (4).jpg

二、家谱的社会功能——“可以知道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家谱的作用与功能,决不仅仅局限于家庭、家族这个范围,它还有重要的社会功能,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一)家谱是研究历史的基础课

毛泽东同志指出:“搜集家谱、族谱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也可以为人文地理、聚落地理提供宝贵的资料。”(毛泽东《在成都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1957年)。家庭、家族是最基本的社会单元,它们的历史是社会史、国家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一部分史料更具体、更详细,它是我们研究家庭史、家族史、民族史、社会史、国家史最直接的基础资料。通过家谱,我们可以知道家庭、家族的产生与发展,可以知道人口的分布与迁徙规律,可以了解人文地理与地缘政治,可以知道家庭、家族的兴衰,从而研究社会的发展规律,指导现在的家庭建设与社会建设。

(二)家谱是寻根问祖的路线图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中国人民正在经历由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发展过程。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在解决了温饱之后,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愈来愈强烈,随之出现了姓氏文化热、寻根问祖热。寻根问祖就是要寻找自己的根本与源头,这就少不了家谱。通过家谱,我们可以知道自己从哪里来;通过家谱,我们可以找到自己的祖先。很多人找到了自己的根源,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家谱。很多人寻根未果,也是因为缺少了家谱。因此,编修家谱是寻根问祖的基础工程,家谱是寻根问祖不可或缺的历史文献。江泽民同志指出:“海外华侨都有宗亲会组织,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增多,寻根问祖之风越来越盛,台湾同胞的祖先96% 来自祖国内地,研究族谱也有利于祖国的统一。”(江泽民《在参观上海图书馆谱牒研究中心时的讲话》2000年5月)。胡锦涛同志也指出:“以姓氏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在港澳台同胞和华侨同胞中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胡锦涛《在全国政协成立5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目前,海内外华人寻根热潮此起彼伏,它对于促进全球华人文化认同,增强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中间家谱功不可没。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家谱是我们在茫茫人海中寻亲的导航仪,是我们在大千世界中追根求源的路线图。

(三)家谱是传统文化的一颗宝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家谱是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奇葩。江泽民同志2000年5月在参观上海图书馆谱牒研究中心时指出:“族谱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收集研究族谱,有助于中华民族的团结和中华文化的传播。”(原载《中华读书报》2000年11月1日第324期)。家谱文化是我们的身边文化,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文化,通过家谱,每个人都可以知来源、明方位、定坐标。家谱中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学、人物传记、宗族制度以及地方史资料,家谱文化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独树一帜。重视家谱文化,不仅能够繁荣学术研究,而且有利于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即使在世界文化宝库中,中国的家谱文化也有鲜明的特色,也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生动体现。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说,家谱文化是“吾族图发达、谋保存之宝贝也”。

(四)家谱是社会和谐的助推器

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指出:“由宗族的团结,扩充到国家民族的大团结,这是中国人才有的良好传统观念,应该妥加运用。”(孙中山《建国方略》)。毛泽东同志也说:“只有全家人的团结敦睦,家庭才有畅旺;……只有各族人民的配合奋斗,国家才能繁荣富强!”(毛泽东《同毛远新的谈话》1964年9月)。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一个家庭就是一个小社会,家庭中存在着一个庞大的亲属人伦关系,每个人都生活在其中,能把这种复杂的亲属关系处理好,实属不易。家庭关系处理好了,一个小社会就安宁祥和了。因此,家庭团结是宗族团结的基础,宗族团结是民族团结、国家团结的基础,不同家庭、不同宗族之间团结和谐了,整个社会也就团结和谐了,整个国家的团结也就有希望了。家庭团结、宗族团结离不开家谱,家谱是联结家庭、宗族血脉的生命线,是家庭、宗族团结的联接钱。如果把家庭、宗族的团结看作是一条项链,家庭是珠子,家谱就是串起珠子的线条,也是必不可少的线条。

伟人论家谱 (2).jpg

三、家谱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研究整个宏观社会历史的基础”

家谱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老旧家谱也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但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家谱过去被视为封建遗物无人问津。今天,我们迎来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黄金时期,盛世修谱,我们要增强文化自信,开发家谱文化宝库,传承和发展家谱文化。

(一)抢救家谱资料,完善家谱体系

毛泽东同志指出:“从研究最基层的家史、村史的微观入手,这是进而研究整个宏观社会历史的基础。”(《毛泽东读书》1964年)家史既然是研究社会史、国家史的基础,那我们一定要重视这个基础,要打好这个基础。当前,最重要的就是要抢救老旧家谱资料。老旧家谱是稀缺资源,现在存世的极少。即使现存的老旧家谱,也面临着保护不善、传承不好的重重危机。因此,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把现存的老旧家谱挖掘出来,保护起来。要像保护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保护老旧家谱。同时,也要着眼长远,着手当前,做好家谱编修工作,争取达到家家有家谱,人人都入谱,无论是官员名人,还是普通百姓,都要载入历史的史册。这是家谱工程的基础工作,一定要全力抓好。

(二)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

邓小平同志指出:“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家谱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取其英华,去其糟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那么家谱这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一定会对鞭策两个文明建设,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繁荣学术文化研究,起到重要作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对老旧家谱这份历史文化遗产要认真研究,小心鉴别。去伪存真,就是对有些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内容要果断摈弃,代之以真实的历史史料。去粗取精,就是对于诸如男尊女卑等封建思想内容也要进行纠正。对于家谱中的家训、家风也要认真鉴别,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新编家谱也要更新观念,大胆创新,植入新的内容,采用新的形式,体现时代特色,传播先进文化。

(三)资政育人,昭示来者

周恩来同志指出:“发行专代通谱,是深化本姓历史传统,加认血肉之情,巩固团结友爱精神,也便于抓好文道品德政治思想教育工作。” (周恩来《在上海视察时的讲话》1972年9月13日)。家谱作为历史的一部分,它除了记载历史史实之外,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为后人提供借鉴。我们编修家谱、研究家谱文化,不是为编写而编写,也不是为研究而研究,而是要通过编纂研究工作,总结经验教训,揭示兴衰规律,为现在的家庭建设、社会建设服务。要把家谱作为一种最贴近个人、家庭和最接地气的历史教科书,用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人们向上、向善,帮助人们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革命导师高瞻远瞩,他们站在国家发展、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高度,对家谱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纵论家谱的历史地位,回答了家谱是什么的问题;深刻阐述家谱的社会功能,回答了家谱干什么的问题;详细论述家谱工作的发展方向,回答了家谱工作怎么干的问题。这些论述高屋建瓴,意义深刻,既丰富了家谱文化理论,又为家谱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认真学习革命导师关于家谱工作的重要论述,既能使我们进一步充分认识家谱工作的重要意义,又能提高我们在家谱工作中的话语权,为我们理直气壮地开展家谱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伟人论家谱 (1).jpg

习近平同志指出:“广大家庭都要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把实现家庭梦融入民族梦之中,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我们4亿多家庭、13亿多人民的智慧和热情汇聚起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习近平2001年写给父亲的信)我们要把家谱同国史联系起来,把爱家同爱国统一起来,用家庭和睦促进民族和睦,用家庭团结促进国家团结,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尽家谱工作者的一份力量;让家谱文化在辉煌的中国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今日热点

姓氏字辈

推荐产品

家风家训

姓氏动态

姓氏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