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宪斋会长在第十届中华家谱展评大会上的讲话
- 时间:2025/10/28 9:30:30
- 信息来源:本站综合
- 发布:新闻编辑部
10月26日上午,第十届中华家谱展评大会家谱文化高层论坛在郑州举行。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原党委书记、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林宪斋出席大会并发表主旨讲话。
现将讲话内容摘要刊登如下: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谱牒文化界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金秋十月,硕果累累。今天,我们怀着无比喜悦与崇敬的心情,齐聚于这中原腹地、华夏之源,共同迎来“第十届中华家谱展评大会”的隆重开幕。首先,我谨代表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向大会的召开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向远道而来的各位领导、专家学者以及所有致力于家谱文化传承发展的朋友们,表示最诚挚的欢迎和最崇高的敬意!
十年耕耘,十载辉煌。中华家谱展评大会自创办以来,始终以“弘扬根亲文化,传承中华文明”为己任,规模不断扩大,内涵日益丰富,影响与日俱增。它已经从最初单纯的家谱展示,发展成为集展评、研讨、交流、合作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盛会,成为了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问祖、溯源追流的重要平台,更成为了彰显文化自信、凝聚民族力量的时代窗口。我们在此回顾往昔,既是为盘点硕果、总结经验,更是为了展望未来、开启新程。
一、家谱:承载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基因密码”
家谱,或称宗谱、族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它不仅记录着家族的源流、世系繁衍、迁徙轨迹、人物事迹、族规家训,更承载着深厚的伦理哲学、价值追求和文化精神。在卷帙浩繁的方志、国史与家谱共同构成的中国历史文献三大支柱中,家谱以其微观、生动、连续的独特视角,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中国社会结构、文化变迁和民众生活的“活态”样本。
其一,家谱是血脉传承的可靠信史。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着浓厚的祖先崇拜情结和强烈的历史意识。家谱的修撰,正是这种“不忘所自出”的敬祖情怀与“信以传信”的史家精神的完美结合。它通过严谨的世系图表,清晰地勾勒出一个家族瓜瓞绵绵的生命脉络,使后人知本源、明支派,为每一个个体在历史长河与亲族网络中找到了确定的坐标。这种基于血缘的纵向连接,构成了社会最稳固的基石。
其二,家谱是家风薪火相传的重要载体。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良好的家风家教,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家谱中大量记载的祖德宗功、先贤嘉言懿行,以及那些凝练了人生智慧与道德规范的族规、家训、家诫,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勤俭持家、敦亲睦邻等等,如同穿越时空的灯塔,持续照亮着后代子孙的前行之路。它们于无声处教化族人,于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家族的品格,成为家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精神源泉。
其三,家谱是中华文化认同的坚实根基。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在中国传统社会,“家”是连接个人与国家的纽带。由家而族,由族而国,层层扩展,形成了“家国同构”的社会格局。对家族的认同,自然升华为对民族、对国家的认同。家谱,作为这种社会结构最直接的记录,深刻体现了个人命运与家族兴衰、民族荣辱紧密相连的内在逻辑。翻阅一部部家谱,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个家族的奋斗史,更是千千万万华夏儿女共同书写中华民族波澜壮阔历史的缩影。这种深植于血脉与文化双重维度的认同感,是中华民族具有强大凝聚力和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二、河南:厚植中华家谱文化的“沃土深根”
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河南在这幅宏大的家谱文化图景中,占据着无可替代的核心地位。我们脚下的这片中原热土,是中华文明的主根主脉,是中华姓氏的重要起源地。
中原是中华姓氏文化的源头所在。史料记载,中国古今姓氏中,有高达1500多个姓氏起源于河南,占汉族姓氏总数的85%以上。无论是“三皇五帝”等人文始祖,还是其后的诸多姓氏始祖,其活动中心多在中原。黄帝、炎帝、颛顼、帝喾、舜帝等,其后裔衍生出众多姓氏。源于河南的“根亲文化”,是连接海内外华人的精神桥梁。每年,无数海内外游子回到河南,寻根谒祖,正是家谱文化强大感召力的生动体现。
中原是家谱文化的重镇。河南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底蕴,为家谱的修撰与传承提供了丰厚的土壤。中原地区的名门望族,历来有修谱、续谱的优良传统。近年来,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联合各方力量,在姓氏与家谱文化研究、资源挖掘、平台建设、交流推广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我们深知,守护好、研究好、利用好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本届展评大会在河南举办,正是对河南根亲文化地位的认可,也是对河南家谱文化工作的一次检阅。我们欣喜地看到,本次大会征集到的家谱,无论是数量、质量,还是涉及的姓氏广度、地域跨度,均创历史新高。这其中,既有传承数百年的古谱珍本,散发着历史的沉香;也有近年来新修的精美谱牒,洋溢着时代的气息。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家族文化生生不息的壮丽画卷。
三、守正创新:谱写家谱文化当代传承的“时代华章”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家谱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让这份古老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是我们必须共同思考和回答的时代课题。
一要坚持“守正”,恪守存真求实的根本原则。家谱的生命在于真实。在修谱、研谱过程中,我们必须秉持对历史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尊重史实,去伪存真,坚决反对牵强附会、攀援名门、杜撰历史的做法。要加强对古谱的保护、整理与研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数字化存录,让珍贵文献得以永续传承。要深入挖掘家谱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特别是那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内容,使其成为滋养当代人精神世界的源头活水。
二要致力“创新”,拓展传承利用的路径模式。时代在变,家谱的形态与传播方式也需与时俱进。要积极探索“互联网+家谱”模式,建设大型数字化家谱资源库与查询平台,打破时空限制,方便全球华人寻根查询。要鼓励开发形式多样的家谱文化创意产品,利用新媒体讲好家族故事、家风故事,增强对年轻一代的吸引力。可以将家谱文化与旅游、教育、文创等产业相结合,打造沉浸式、体验式的根亲文化场景,让家谱从书架上的“故纸堆”变为可感知、可参与的文化实践。
三要推动“共享”,构建开放协同的工作格局。 家谱文化事业非一己一姓之力可为,需要汇聚社会各界的智慧和力量。要加强各地、各姓氏文化研究组织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打破地域和宗族壁垒,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要鼓励和支持民间修谱的健康发展,加强业务指导与培训,提升民间修谱的整体水平。要推动家谱研究与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遗传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不断提升家谱研究的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
四要促进“凝心”,服务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 家谱文化的终极价值,在于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我们要通过家谱这个载体,更广泛地联系海内外中华儿女,增进他们对祖籍地、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要大力弘扬家谱中蕴含的爱国爱家、敬业诚信、艰苦奋斗、团结互助等优秀传统,将其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
各位同仁,各位朋友!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每一部家谱,都是一部微缩的中华民族迁徙史、奋斗史和心灵史。今天我们展评的,不仅仅是一页页家族的历史,更是千百年来无数先辈的生命足迹与精神守望;我们传承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家族的世系,更是博大精深、历久弥新的中华文明。
今年是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建会30周年,也是中华家谱展评大会举办的第十个年头。过往历历,已成追忆;前路漫漫,惟有奋斗。让我们以本届大会为新的起点,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开放的胸怀,携手并肩,共同努力,不断开创中华家谱文化事业的新局面,为传承中华文脉、筑牢民族根基、增强文化自信、促进社会和谐做出我们这一代人应有的贡献!
最后,预祝第十届中华家谱展评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祝愿各位嘉宾身体健康、工作顺利、阖家幸福!
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