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论谱

当前位置:家谱网 >> 专家论谱 >> 浏览文章

王本银:王氏万年血脉溯源考

时间:2025/10/3 10:00:15
信息来源:本站综合
发布:新闻编辑部

编者按:本文是王本银先生专门为第十届中华家谱展评大会撰写的论文。

王姓,乃彪炳史册之华夏大族。华夏文明之活水长河,其源流可溯至上古三皇。历经万年族群融合,形成姬姓、子姓、妫姓及少数民族改姓四大主脉。其中姬姓一脉枝繁叶茂,尤以周灵王太子晋后裔最为昌盛,今王姓十之七八皆承此脉。

姬姓三支流芳百世:

一曰毕公高系,周文王十五子后裔衍毕、万、冯、庞、王诸姓;

二曰周考王弟揭系,开王氏宗室先河;

三曰太子晋系,谱系绵延最广,太原、琅琊、三槐堂等二十一部郡望堂号(1)皆出此脉,闽地开基、中原望族皆奉太子晋为共祖。

溯本穷源,姬姓血脉肇始于黄帝。《永泰王氏流源序》(2)载:自盘古开天,历三皇五帝,循蜚纪二十二氏,因提纪十三氏,至禅通纪伏羲氏,始见文明曙光。神农九传至黄帝,此乃华夏文明之枢纽。黄帝立百工,创文字,定礼乐,制衣冠,开农耕之基,立邦国体系,其血脉承传颛顼、帝喾、尧舜直至周室,奠定中华文明根基。考《春秋命历序》所载十纪年轮(3),王氏先祖自人皇九头纪绵延至今,尤以黄帝时代为关键转折。当5000年前中原农耕文明勃兴之际,黄帝部族终结神农氏族式微之局,统合氏族联邦,开创礼乐征伐新制。这种文明基因通过姬姓血脉,最终在周代形成礼乐制度,孕育出以“王”为氏的庞大宗族体系。

太原王氏、琅琊王氏等望族,为黄帝文明火种的现世延续。王羲之《兰亭序》之飘逸,三槐堂之清正,皆是这种文明基因不同历史时期的璀璨绽放。从甲骨卜辞中的“王”字图腾,到今日遍布寰宇的王姓子孙,这条血脉长河始终奔涌着中华文明最本真的精神密码。

王氏源流考:从华夏文明肇始到姬姓衍变

中华文明的血脉传承可追溯至上古时期。据史籍载,王氏先祖世系可溯及盘古开天辟地之神话时代,历经天地人三皇时期,至黄帝时代形成完整的宗脉体系。这种渊源流长的谱系传承,为中华文明共同体意识奠定了深厚的文化根基。

黄帝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缔造者,其历史功绩具有划时代意义。在文明初创时期,黄帝实现了中华民族的首次大统一,开创了华夏文明新纪元。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在促进社会进步方面建树卓著:推广农耕技术、创制文字系统、规范衣冠制度、发展舟车交通、发明指南器具、建立数理体系、制定音律标准、完善医学体系等。这些开创性成就使其成为华夏文明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值得注意的是,上古五帝(颛顼、帝喾、尧、舜、禹)及夏商周三代君主皆为黄帝后裔,这种谱系传承确立了黄帝“华夏共祖”的历史地位。

约公元前3300年,以中原腹地为核心的神农氏族群已形成较为成熟的农耕文明体系。然而随着氏族力量此消彼长,神农氏逐渐丧失对各诸侯的统御能力,《史记》记载“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在此历史转折点,轩辕氏通过整训军队,对不服从神农氏统治的诸侯部族发起征讨。经过系列军事行动,除蚩尤部族外,众多氏族重新归附神农政权。

经过阪泉、涿鹿等关键战役,轩辕氏先后收服炎帝、诛灭蚩尤,最终实现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全面统一。《帝王世纪》载“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由此开启黄帝时代。为巩固统治,黄帝设立东西二监:命玄器为东少昊统御东方,昌意(4)为西少昊治理西方,自身坐镇中原枢要之地。这种政治架构既保留了氏族联邦传统,又开创了中央集权雏形。

从民族融合角度看,轩辕氏取代神农氏属于政权更迭而非种族替代,因此黄帝血统可涵盖原神农氏族群。但炎帝作为外来族群的血脉传承自成体系,由此形成“炎黄并立”的华夏起源说,这也成为“炎黄子孙”称谓的历史渊源。

黄帝世系与姓氏源流考

中华文明肇始之际,黄帝世系的形成与姬姓的起源始终笼罩着神秘色彩。关于“黄帝姬姓而王氏源流”的千古命题,需从上古黄人文明的迁徙史中探寻答案。

在距今八千年的辽河文明谱系中,黄水流域孕育出强大的黄人部族(5)。这支古老族群先后经历黄能部族时代与黄帝王朝时期,在《春秋命历序》记载的2500年传承中,逐渐完成对东方的统合。黄人南迁路线堪称史诗:公元前3700年从西拉木伦河(6)启程,经河北桑干河地带的两百年休养,至公元前2800年入住山东。在遭遇东夷少昊势力排斥后,这支文明承载者转徙豫鲁交界的寿丘,通过与女娲后裔有嬌氏的联姻,成功融入神农氏族联盟。公元前2700年左右,有熊黄帝在新郑建立有熊国,当有熊氏少典之子轩辕降世时,这个善于融合的族群迎来历史转折点——轩辕通过阪泉之战收服炎帝、涿鹿之战剿灭蚩尤,公元前2600年终成天下共主。

天鼋氏作为黄人南迁后的首位男性黄帝,约于公元前2797年在曲阜建都,其甲士军团所向披靡,开创了华夏一统的雏形。值得注意的是,姬周宗庙青铜器铭文屡现的“天鼋”图腾,与《国语·周语下》“我姬出自天鼋”的记载互为印证,揭示出天鼋氏实为姬姓祖源。

姬姓的衍变过程折射出华夏文明的演进特征。黄帝本为黄人之帝,其氏族以天鼋图腾为标识。在完成华夏统一后,黄帝以姬水流域为政治中心,王氏作为姬姓的重要分支,其源流可追溯至周王室后裔,这种姓氏演变既承载着宗法制度的文化基因,也见证着华夏民族的融合发展历程。

值得注意的是,天鼋、有熊、轩辕三大氏族实为黄人政权更迭的不同阶段:天鼋氏奠定军事基础,有熊氏完成政治整合,轩辕氏实现文化统合。郭沫若先生将天鼋与轩辕混同的论断显然有误——周人宗法制度最重血统纯正,若轩辕即天鼋,宗庙礼器何必刻意区分?《尚书·周书》“皇天上帝改厥元子”的宣称,正昭示着姬周以天鼋宗子后裔自居,自认较夏商更具天命正统。

这种血脉传承最终孕育出独特的姓氏文化。姬姓作为黄帝正统,历经五帝时代的分封衍化,至西周宗法制度成熟时,衍生出包括王氏在内的诸多显姓。周公制礼作定鼎的“大宗百世不迁(7)”原则,使得姬姓支系在分封过程中,既保持宗族认同,又通过“氏”的演变形成新的血缘标识,最终造就“黄帝姬姓而百家源流”的文化奇观。

至此,我们有必要探讨“姬”这一字词的本源含义。在中国上古八大姓氏——姬、姚、妫、姒、姜、嬴、姞、妘中,不难发现这些姓氏皆带有“女”字旁,这正是上古中国母系社会存在的有力证据,也是血缘关系的重要标志,更是上古先民主体崇拜的具体体现。其中,“姬”作为黄帝的母姓,由“女”与“巳”组成。正如闻一多先生所言:“巳”即蛇,因为黄帝族群早期的主要崇拜对象便是“巳”(蛇)。然而,到了天鼋黄帝时期,族群的主体崇拜转变为天鼋,因此“姬(女巳)”也逐渐演变为“姬”,从“女”从“臣”。这里的“臣”实为龟侧面像的象形写法,表明在天鼋黄帝时期,蛇的主体崇拜地位已被天鼋取代,这就是“姬”字的演变历程。

所有中国的上古族群均源自西南云南北部泛长江上游流域(8),属于蛇虎华崇拜族群。因此,“姬”的文化内涵主要由黄帝族群的黄能崇拜决定。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主体崇拜如何更迭,蛇崇拜始终作为基础崇拜而存在,这是黄帝族系一直坚守的传统。而且,从天鼋崇拜到熊崇拜,都统一于蛇崇拜之下,其他族群并未展现出这种对蛇崇拜的坚持,这才是“姬”姓的本质所在(9)。

作为人类最早的社会组织标识符号,“姓”诞生于母系氏族阶段,其本质是母系血缘共同体的象征符号(10)。这种以女性为核心的血亲集团通过固定不变的“姓”建立对外识别系统,形成明确的婚姻禁忌规范(11)。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姓”所真实表达的是除去女字旁后所剩下的部分才是身份标识。

与姓对应的“氏”制度则肇始于父系社会,通过男性宗法纽带构建起层级分明的社会组织。氏既是父权体系的政治表征,也是维系贵族阶层身份认同的重要载体(12)。战国后期出现的“姓氏混同”现象,本质上是随着周代分封体系的瓦解,失去封国的贵族后裔以故国名为姓,这种身份重构浪潮最终消解了姓氏制度的原始政治功能。

太原王氏追根溯源,皆为黄帝之后裔。其世系如下:一世“黄帝”,少典之子(公元前2697年—公元前2599年),名轩辕,生于寿丘,姬姓也。至四十二世“晋公”,姓姬,名晋,字子乔,公元前565年—公元前549年,为王姓始祖,黄帝的四十二代后裔。

由此进入王氏世系。一世祖:太子晋,周灵王太子。因直言敢谏触怒灵王,被废为庶人。但因其深受百姓拥戴,人们仍尊称其为“王子晋”,称其家族为“王家”,晋的后人便以爵为姓,尊晋为王姓始祖。所以后世又称王子晋、王子乔。今山西太原晋祠博物馆内,有一座建于公元1526年的子乔祠,代表中国王氏宗祠。这是明代重臣王琼为纪念先祖太子晋所建,祠内保存有历代王氏族谱,墙壁上有王氏部分名人画像,足以证明太子晋就是中华民族王氏的开元始祖。

王氏世系(太子晋-王离)历经十八代传承,终在秦汉之际绽放为中华文明史中最为璀璨的家族双璧。十八世祖王离,字明远,官拜秦大将军,武陵侯爵,其子元、威二公子各领风骚,分别开创琅琊、太原两大支系,在历史长卷中书写出截然不同的华章。

琅琊王氏:簪缨世族的千年传奇

十九世祖王元避秦末乱世,举族东迁至琅琊海滨,自此开启“天下第一望族”的辉煌史诗。这个家族以“三公之才不绝于朝,五世其昌未坠青云”的奇迹,创造了举世无双的政治传奇。自汉至唐八百年间,其门下涌现九十二位宰相,更有“王与马,共天下”的朝堂盛景。东晋时期,建康城中每十位朱紫公卿,竟有七人出自琅琊王氏门下。正如沈约在《宋书》中惊叹:“自开天辟地以来,未有如王氏这般冠冕蝉联、公卿踵武之盛况。”其家族宅邸的鸱吻飞檐,见证了多少庙堂风云;门前的车马流水,承载着千年士族的精神标高。

太原王氏:三槐挺秀的北地风华

十九世祖 王离次子王威择太原广武开基,其后裔历经五十五代薪火相传,至唐末王乾公任杭州钱塘令时,家族命运迎来惊天转折。其子王言虽止步县令,却以“许国公”追赠的殊荣,为三槐堂的崛起埋下伏笔。当五十八世祖王祐循《周礼》“三公面三槐”之典,在庭院手植三槐,预言“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时,这个北方望族已然孕育着改变中国士族格局的力量。其子王旦果然官拜宰相,成就“满朝文武半出槐门”的佳话,更将太原王氏的文脉延展至江南烟雨、岭表山川。及至元初王灿公时,三槐后裔已如星火燎原,遍及寰宇。

文明根系:从有巢氏到三槐堂的血脉长歌

溯源而上,这条血脉长河自黄帝以降已奔腾一百七十六世。从有巢氏构木为巢的文明曙光,到伏羲画卦的人文初祖;从神农尝百草的济世仁心,到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的文明奠基,最终在周灵王太子晋处凝结为“王”姓的永恒印记。当我们翻开三槐堂的族谱,触摸的不仅是王氏宗支的繁衍脉络,更是华夏文明基因的传承密码。那些简牍记载的“卧冰求鲤”孝悌之道,“手植三槐”的家国担当,“乌衣巷口”的士族风骨,早已化作中华文化的精神图腾。

站在二十一世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地回望,每个王氏子孙都应铭记沈约“爵位蝉联,千古独盛”的赞叹背后,是历代先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淬炼。从王子晋的升仙台到三槐堂的千年槐荫,从琅琊郡的海涛声到洪洞大槐树的迁徙泪,这条血脉长河始终激荡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浩然之气。今吾辈承此万年华胄,当以“不坠青云之志”续写家族传奇,让三槐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这既是对先祖最好的告慰,亦是对文明最深的致敬!

注:(1)郡望是指姓氏的起源地或是煊赫家族所在的郡,是家族的身份证,强调血缘共同体的空间根源;而堂号则是家族分支的称号,是分支的“精神徽章”,通过文化符号细分家族内部的支系,以区分不同的支派。二者都是标志家族历史与身份的重要符号,共同构建了中国宗族社会的立体认同体系。

(2)王素(1007—1073),王氏六十世祖,黄帝的一百一世裔孙,王旦三子,字仲仪,山东大名莘县人。宋代名臣。仁宗庆历初与欧阳修、蔡襄、余靖三人同为谏官,后官至工部尚书,银青荣禄大夫。

(3)说自开闢至鲁哀公十四年已有二百二十七万六千年,分十纪。即九头、五龙、摄提、合雒、连通、序命、循飞、因提、禅通、疎讫十纪,每纪二十二万七千年。

(4)昌意,轩辕黄帝次子,西少昊,在《楚辞》中也被称作“西皇”。

(5)距今9000年,黄人就生活在燕山东北的黄水流域,他们是的贾湖文化的北迁者,而贾湖文化和彭头山文化是姊妹文化。所以贾湖居民也是从洞庭湖周边北迁到贾湖的。是故黄帝的祖族黄人是从云梦泽前往贾湖,再到燕山东北的黄水流域的。

(6)黄人是红山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在距今5700年左右由于气温进入短暂的寒冷期,以粟作农业为主的黄人在东北难以生存,只好南下。

(7)大宗百世不迁:是指国君或诸侯的嫡长子既是最高权力的继承人,同时也是家族祭祀的主持人。由于他们的地位稳固,祭祀资格可以代代相传,永不改变。

(8)在本人《喜马拉雅是上苍对人类的眷顾》一文中,叙述了第四纪冰川期给古人类带来了灭绝之灾,而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导致青藏高原的隆起,恰好使古滇黔高原成为同维度地区独一无二的绿洲,成为人类进化和人类文明产生的最后的庇护所,喜马拉雅就是上苍给予华夏的馈赠!

(9)上古先民以采集、狩猎为生,基本是处于游牧状态,但他们不忘根本,无论走到哪里,都有将祖地名带着走的习俗。山水之名都是由所在地最早的先民命名的。如黄人进入中原后,就出现了大量带黄字的地名,黄冈、黄山、黄丘等。所以我认为姬水也许就是因为姬姓黄人居于此处,而才得名的;而非姬姓始自姬水,而是姬姓始自蛇崇拜。

(10)上古人得姓,一是根据血统;二是根据出生地;三是封建。帝舜出生于姚墟,所以就以出生地之姚为姓。

(11)姓一直起到“以别婚姻”的作用。姓族内不得通婚,这在人类社会乃至动物类都是通行的法则,为保护族群不被淘沫。

(12)氏是随着社会地位的变化而变化的,是可以改变和赏赐的。在氏族时代和氏族国家时代,人都是有姓的,氏却不是人人都有的,有国者和有权力地位者才拥有氏。因为氏代表的是社会地位,是君权和贵族的象征,所以当时的贵族,既有姓也有氏。

修改于乙巳年孟夏之月  本文曾参阅《王氏族谱》黄饮冰的《皇皇者华》等文献

作者简介

王本银,湖南常德市文体旅局退休,研究生学历,早年从事旅游经济,规划工作,先后出版有《世外桃源常德》,《芙蓉之国湖南》《湖南旅游》《湖南风物特产》,去年出版二十一集电视剧文学剧本《卢次伦》等,现主要从事传统国学的研学。

相关文章

今日热点

姓氏字辈

推荐产品

家风家训

姓氏动态

姓氏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