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氏新闻
当前位置:中国家谱网 >> 家谱查询 >> 余氏家谱网 >> 浏览文章

余氏迁徙光山原因初考

  • 时间:2014-03-28
  • 信息来源:本站综合
  • 发布:新闻编辑部

  • 本文摘选自余氏家谱,未经本站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转载,转载须注明出处
  • 本文网址: https://www.jiapu.tv/t/24053.html
  • 自我余氏得姓以来,已经历2600多年。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后裔枝繁叶茂,或避乱、或出仕、或谋生,蕃衍支分于各地生息发展。光山县余氏自何时何地何因迁徙而来?本文意在抛砖引玉,对余氏迁徙光山县的原因做些粗浅的探讨,望诸位贤达补正。

    一、长期战乱,造成地广人稀

    豫南地区处于中国南北交汇地带。历史上往往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据史料记载,从公元1127年至1276年间,宋、金、蒙三国之间进行了近150年的战争。先是宋、金的拉锯战,在豫南一带打了十余年。金国灭北宋之后,又与南宋进行扩地与反扩地的三次大战。这三次大战都是在光山地段进行的。南宋宁宗、嘉定十年(1217年4月1日)金兵攻宋,自息县渡淮河,占领了光山的中渡镇,进而攻入光山县城。随后被宋军打败退回息县。嘉定十二年(公元1219)金兵二破光山县城,又被宋军打败。嘉定十四年(1221),金兵第三次南侵,攻光山宋军于七里镇(今光山晏河乡扬帆桥一带),经过激战,宋军不敌,金兵破七里镇,旋即纵火焚烧,成为一片废墟。当时七里镇是南宋在光山县南部的边防要塞,曾修有御敌长城。

    此时,北方虎视眈眈的蒙古国与南宋联军灭金后,又多次大举侵犯宋地。公元1235年,蒙军分三路入侵南宋。其中一路为温不花察罕入侵江淮,并数陷光山县城。民众奔啼逃难,相连于道,扶老携幼达10余万人。公元1259年8月28日,蒙军忽必烈自息州渡淮,再次攻陷光州和光山县城。将大军云集于光山。公元1271年(忽必烈中统十一年)宣布废弃“蒙古”国号,改为“元”始建元朝。南宋于公元1279年灭亡。

    在蒙古军多次大举侵犯豫南一带时,曾进行灭绝人性的大肆屠戮,尸横遍野,土地荒芜。淮河两岸南徙的民户数以千计。有数字显示,明朝洪武年间,光山县只有3924户,人口22849人。

    为了均衡人口分布,发展农业生产,历史上共有三次,从今山西、湖南、湖北、陕西、广东、福建等地移民。史称“洪洞移民”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使原来人口较为集中山陕、广东、福建、江西等地的余氏也随之迁往全国各地。

    二、朱元璋建国后,为发展生产,大兴屯田,多次移民宽乡垦种

    有史料记载:朱元璋建国后,为均衡人口发展生产,大兴屯田,多次组织狭乡农民往宽乡垦种,即“移江右,实江淮”。同时,为削弱江南陈友谅反抗朱明的势力,将迁移江西、湖北的14万户入中都(洪武二年即1369年),设凤阳县(东北临淮关为中都府当时豫南地区辖于中都府),所以迁入人口较多,其中大姓家族多于此时从江西迁来的。以商城为例,熊氏是江西洪都(今南昌市)迁至商城,杨氏、黄氏是自江西瓦西坝(或瓦屑坝)筷子巷迁商城城关和葛藤山;余氏自江西奉新县迁至商城余集隆门里。据统计商城县249个姓氏中有40%以上是明初从江西迁来的。而光山县余氏大多数则是从江西迁往商城(或麻城、红安)的延伸(商城金刚台是当时移民的集散地)。

    在此次大迁徙中,从公裔的载二公,由江西的武陵(今江西武宁县)迁至河南商城县金刚台,再迁光山县西南五十华里处的麻栗树坡(今余响塘)繁衍生息,迄今600余年,裔孙25代,人口4000余人,遍布本县晏河、河棚、南向店、文殊诸乡镇,以及北京、武汉、广州、南京、江西、修水、武陵、德安、永修、安徽广德、郎溪等地。

    三、元未余普清率江西地方武装集团到商城金刚台留下后裔

    元未兵燹为患,余普清为远离群雄,避兵逐鹿,遂由江西饶州府瓦西坝迁徙河南商城金刚台,从者万余人。其中自然有余姓,也有杨姓、黄姓、张姓、李姓人氏。

    元朝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余普清四十六岁,中进士,授平章。时见国政不纲,辞官归隐。先由江西省迁徙到鄂,后又迁徙到河南商城金刚台西北孤山北麓山谷中的清龙寺安营扎寨,守御金刚台。元末戊戍年(公元1358年),普清长子余思铭集义兵归附安丰(今安徽寿县)。甲辰年(公元1364年)八月奉诏率领所部兵马赴汴京归明,从胡大海,征程继权,平司空山,屡战有功,取六安卫指挥同知,仍司金刚台事。因其子思铭有功,授其父普清少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九月,随总兵宋渡河,克怀庆、泽、潞等州县,明太祖深宠之。洪武二年至五年,思铭屡立战功,授宁夏卫指挥佥事(正四品)、怀远将军(从三品),华山卫指挥使司事等。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诏征西蕃,病卒于途。殁后,皇帝敇葬于余集隆门里。妣胡氏生七子,亨、庆、端、高、瑞、元、贞。此兄弟七人后裔,分别迁徙鄂、豫、皖三省十一县市。光山县余氏中有一部分为余普清后裔。究竟那些支系是余普清的后裔?需要调查和科学甄别。

    四、因做官或避乱而迁徙光山,留下后裔

    据《中华余氏总谱》记载,在宋代,余良植(字才卿)、余彦功(字成初)、余彦广(字国才)三人曾先后出任光山县知县,或许留下他们的后裔?有待调查。另据福建揭阳县余氏宗谱记载,有一支余氏从福建迁移到光山城关居住,并留下后裔。

    载二公十八世孙德存 德金 敬撰  

    二○一二年十月

    欢迎留言寻根寻谱!
    相关新闻
    推荐产品
    最新更新
    牒谱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