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乘华夏盛世之东风,受祖宗英灵之庇佑,凝众多族人之心血,一部纵贯七百余年,收录万众的《郭氏世系宗谱》面世。
郭氏世系宗谱是继承与创新的完美统一。2004年版的族谱采取传统的编纂体例,经过长达15年之久的悉心考证,将有据可考的先世族人收录于谱,为本次续谱夯实了基础。在本次整理发掘过程中发现,族人中的有识之士保存了诸多弥足珍贵的资料,不但使一支支的外迁族人与先世完美对接,入谱归宗,一些实物实证的发现,不但有力地佐证了家族史,更是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而且丰富了家族文化。本次续谱紧随时代步伐,将娶人与外嫁女子收录于谱,体现了男女平等。并收录一代外甥,彰显了血脉传承之情,各支系统一按郭氏领起、使所记族人的个人信息更加周祥。
本次续谱是血脉传承与家族亲和力的大检阅。先祖郭磊将四个儿子中的三个,从当时相对安宁,物华天宝的齐鲁大地,送到金戈铁马,狼烟四起的雁门要塞,本支先祖尔文公在雁门八岔口守备任上建立起冷兵器时代的铜墙铁壁,足见其对祖国的忠诚,智勇之过人,令后人仰视、自豪。本次续谱足见后辈之传承。是血脉把族人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本处异地,素不相识的族人们,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从物质、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提供了有力的支撑。郭富、郭有茂几乎集半生的精力,付诸这一凝聚人心的家族文化工程建设,对家族史如数家珍,勇挑重任。族人众星捧月,全部图文均出自族人之手。郭文亮、郭风阁的书法绘画与精巧的设计,使族谱达到了古朴、典雅、赏心悦目的效果。郭风唐的题词,不但笔力道劲,更是对本次续谱工作的褒奖。大量墓志、匾额、旧契、遗址辑存,珍贵的碑碣石刻、祖先守边关图文荟萃,郭日隆《四大支系考略》以及族人创作的各类文章、诗歌,使宗谱文化品味得到高质量提升。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家谱完成之际,作为亲历者,本应有如释重负之感,但情牵思动,总有一股激流在涌动,感慨感悟,联翩浮想。
一是先辈忠魂之感动
一部家族史不是姓名的堆砌,而是由翔实的史料中,折射出这个家族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走势。纵观我郭氏历史,一个“忠”字呼之欲出。尔文公临危受命,披坚执锐出雁门,是对祖国之忠,对苍生之爱,对热土之佑。
如果仅尔文公一代或几代,如果先人们仅守过一个要塞,这个“忠”字尚不足感天动地。从第一代尔文公公元1374年出任雁门八岔口守备,到第十五代郭治安公元1790年任八岔口管制,纵达15代,400余年。从空间看内外长城间南至雁门关、石碣峪、阳方口、旧广武、西达偏关、河曲、五塞、保德、北界右玉,杀虎口、威远,东延平型关,均有我郭氏先祖把守。大到重要关口,小到烽火台,尽显我先贤为国尽忠,不畏艰险,勇于奉献的风范。北方强敌被我先祖牢牢钳制,步步逼退,可以自豪地说,我郭氏先祖披肝沥胆,书写出一个豪迈的“忠”字,诠释了什么叫爱国,什么叫保家卫国,什么叫家国情怀。
二是红色基因的感召
在日寇铁蹄践我中华大地之时,我郭氏族人忠于祖国,不畏强敌,勇于牺牲的传承再次突显。
在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战中,我们的族人有的以敌伪之公开身份为掩护,为八路军提供物资援助,冒着生命危险为八路军通风报信,转移八路军财产,并成为八路军重要干部往来、疗伤的“堡垒户”。有的二十岁左右便血酒沙场。有的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功助卓著。有的为保护我党干部受尽敌人折磨,守口如瓶。有的为巩固红色政权背井离乡“走新区”。我族人的红色基因由此可见一斑。是伟大的抗战精神,使我郭氏族人完成了由爱国主义到红色传承的飞跃。
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与表现形式。当今,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际,我后辈族人以自己的聪明才智报效祖国。在众多的博士生、硕士中,特别是留学生学有所成后,基本上都选择了报效祖国,回报社会,在重大的人生选择面前义无反顾。其中也不乏硕果累累、成名成家者。爱国主义,特别是红色基因的传承,相当数量的党政工作者成绩斐然,在各支系的个人简记,书写了一个大写的“人”字,诠释了什么是立德立行,什么是敢为人先,什么是砥砺奋进。
三是修谱正本责无旁贷的感慨
我们编修家谱是古照今、今照来、先辈照子孙、子孙敬祖宗的接力,是优良家风的传承,是使命、是责任、是担当,是国家繁荣富强和家族兴旺发达的必然。修一部高质量存史鉴今、彰往昭来、经世致用的家谱,是每个家人的理想。这理想凝心聚气、点燃每个家人内心的激越之火,这理想众志成城,鼓舞了我们矢志不移在探索前行的路上奋力攀登。虽说编修工作是一种值得欣慰的收获,但何尝又不是一种牺牲?个中有误解、有艰辛。然而上敬祖宗、下启来人,乐在吃苦,无愧我心。我们正是满怀这样的初衷,让《郭氏世系宗谱》在平凡中熔铸理想,用守本创新激励赶超,以自强自信书写中华民族伟大的时代精神!这也是我们以由衷的感慨饱蘸燃烧的激情写就的爱国、忠孝和传承!
缘定三生修宗谱,众里寻祖千百度。
高天长风鉴忠烈,关山丰碑照千秋。
荫庇天地三千界,福果善根数风流。
觉了无悔江湖浊,把酒无言上西楼。
宗谱付印,因工程浩大,部分支系虽然脉络清晰,但受多种因素制约本次未能人谱,不无遗憾,后辈贤隽尚需努力。
尔文公二十一代孙 郭文运
尔文公三十代孙 郭文亮
二零二一年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