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氏资料

当前位置:丘氏家谱网 >> 浏览文章

中华丘氏大宗谱

时间:2024/1/17 17:53:09
信息来源:本站综合
发布:丘氏网编委会

日前,丘氏宗亲向老家河南家谱馆捐赠一部《中华丘氏大宗谱》。

下面是该谱的一组照片:

《中华丘氏大宗谱》序

久闻著名实业家、深圳市鼎昌集团公司总裁邱君家儒先生正在编修涵盖全世界的《中华丘氏大宗谱》,颇为好奇。已丑年秋,余随友人参观了中华丘氏谱馆。目睹统一的300余部各县市丘氏分谱,摆满了长长的数列书柜,深感其工程之艰巨,规模之宏大,内容之浩繁,令人叹为观止,确为史无前例的民间文化盛事。据家儒先生介绍:《中华丘氏大宗谱》于2002年9月9日正式开编,至今已历时七年多。其间征集了

数百部海内外丘氏老谱,在全国各地成立了500多个县市分谱编纂单位,目前已完成了300多部分谱的出版发行工作,继孔、孟、颜、曾之后,统一了全世界丘氏字派辈序。闻之,大为震撼,由衷赞赏。在《中华丘氏大宗谱》总谱即将告竣之际,家儒先生殷勤征序,欣然命笔。

丘氏的修谱方法很独特,他们提出了“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实事求是,尊重历史,理清世系,各归所属,谱以最早为断,祖以知者为断,知者续之,不知者宁缺勿错”的指导思想和修谱原则,他们在欧阳修、苏洵谱例的基础上,整合创新出了一套独具时代特色的邱氏修谱体例,这套体例将“文化认祖”与“血缘认祖”两种修谱方法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已被专家称为“丘氏谱法”。他们不再简单沿袭各姓氏传统修谱方法,而是采用横排世系,纵贯时间,不强其所不知,不略其所已知的方法,反对主观臆断,反对统宗统系,不盲目为追求源远而杜撰和冒认先祖,不依附名门望族,不谬接外系,不攀附冒认别系、别房、别派祖源。他们从下往上追溯,重开基祖,重原始的坟墓碑记,重最早的祠堂神主牌,重各世系最早的老谱,重各世系最早的谱序,力图实事求是,还原历史。丘氏的修谱方法完全体现了实事求是精神,符合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时代发展的大潮流。

丘氏历史源远流长,丘氏人物名贤众多,丘氏文化博大精深。从春秋时期以孝著称的丘吾子到《左传》作者、鲁国左史丘明;从一信降伏千军万马的丘迟到总领道教的大宗师丘处机;从《大学衍义补》作者、一代巨儒丘溶到民族英雄丘逢甲;从世界殿堂级数学家丘成桐到泰国前总理丘他信,数不清的丘氏先贤为中华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杰出贡献!

历史进入新的世纪,随着祖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香港、澳门、台湾和世界各地华人华侨寻根问祖热潮的蓬勃兴起,国内民间修谱的热情方兴未艾。邱家儒先生顺应时代潮流,奉献巨资,广泛联络和发动全世界丘氏族人编纂《中华丘氏大宗谱》溯三千年丘氏历史,纳海内外浩繁支派,居功至伟,利国、利民、利宗族。对于传承历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促进社会和谐,促进国家统一,促进全世界华人华侨的血缘认同意义十分重大。

祝愿中华丘氏千秋鼎盛,万代隆昌!祝愿中华丘氏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全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是为序。

高占祥

二OO九年十一月三日

《中华丘氏大宗谱》序

凡天下之物,木则有本,水则有源。尝读左氏之传,曰葛藟庇其本根,言亲亲之义也。有本而枝叶茂,有源而流衍长。谱牒有纪,丘氏自姜太公之子穆公封镇齐国营丘,因地受姓,盖丘姓乃姜太公之后,瓜瓞绵延,簪缨繁越,今海内外丘(邱)氏族人逾五百万,台湾亦近四十万,可谓源远流长,三千余载,族大支繁。散居各方,勋名接踵,遂成望族。为避孔丘名讳,清世宗胤禛雍正帝谕旨丘旁加邑,改为邱,然丘、邱实乃同姓也。为溯源报本,敬宗收族,弘扬忠孝,光大中华,香港邱家儒先生殚精竭虑,奉献巨资,创建中华丘(邱)氏宗亲联谊总会与族谱研究总会,遂联修统一世序字辈、统一版本的《中华丘氏大宗谱》,此举系前无古人,承前启后之邱氏浩瀚传统文化工程,阆启民间联宗修谱之先河。七个春秋,黾勉努力,硕果瞩目,目前已有数百部县级分谱问世,就其规模和涵盖范围来说,堪称“天下第一谱”,世人歆羡,交口赞誉。

己丑岁五月,余应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先生邀请,率中国国民党访问团赴大陆访问,感受良多,这是一次双赢之旅,成果超乎预期。两岸同属炎黄子孙,弘扬中华文化众皆有责。访问归来,适中华丘氏总会索取为即将竣蒇的《中华丘氏大宗谱》作序,谨泐数言,乐为序焉。

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

已丑岁仲夏于台北市

《中华丘氏大宗谱》前言

自从2002年中华丘(印)氏宗亲联谊总会成立时起,我们就把编撰一部《中华丘(邱)氏大宗谱》作为总会三大任务之一。经过十年的努力,现在呈现在丘(邱)氏宗亲面前的这部十大卷的大宗谱,算是基本完成了。这是我们丘(邱)氏五百万宗亲的一件大事。尽管这一成果还有许多缺憾,甚至还有许多错误,但毕竟是我们丘(邱)氏几千年以来的第一部总谱,以后宗亲们重新修订时可以作为一个基垫,可以在这部总谱的基础上加以补正、纠误。“长江后浪推前浪”。后来者必然超过前人。这部总谱如若能起到总结前一阶段研谱的作用,我们就十分欣慰了。

人类的历史经过了漫长的岁月。迄今为止,从考古发现中,证明200万年前中华大地上已经居住着我们的原始先民。他们在榛莽丛生、虫豕遍地的亘古荒原上,披荆斩棘,顽强地劳动、生息、繁衍。大约距今10万年左右,我们的先祖进入的母系血缘为纽带而形成的社会组织——母系氏族社会。这时人类已摆脱原始群的生活,出现了“氏族”。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后,尤其是进入阶级社会后,姓氏的称号就十分普遍了。“姓”是同一血缘宗族集团的称号,“氏”是不同的血缘、宗族组成的社会集团的称号。到了周代,由于分封制度的推行,姓氏制度也随之广泛出现。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分封士,天子或诸侯承认其下一级受封者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命氏赐姓”,姓氏就更普及了。但姓氏起源的途径远不止于此。《风俗通义》云:“或氏于号,或氏于谥,或氏于爵,或氏于国,或氏于官,或氏于字,或氏于居,或氏于事,或氏于职。”这九种命氏的途径,就是数以千百计的中国姓氏的来源。南宋郑樵更以为姓氏溯源有三十二种之多(见《通志·氏族一》)。

我们丘(邱)氏之姓,源出于地名。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丘,地名。从邑,丘声。"历史上关于丘(邱)氏姓氏源流的记载甚多,但南宋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三》的记载最为详尽,涉及丘氏起源之三种:丘氏,姜姓,太公封于齐而都营丘,其支庶(《风俗通义》、《元和姓纂》作"子孙";《古今姓氏书辩证》作"子孙")居于营丘者,遂以丘为氏。其地在今齐州临淄,或云潍州昌乐有营丘故城。《左传》有邾大夫丘弱,丘氏世居扶风。又有丘林氏,丘敦氏,并改为丘氏,虏姓也。

又有宋人陈彭年、丘雍著《重修广韵》,引《风俗通义》,丘氏为左丘明之后,涉及丘氏起源之一种,其余则有“扶风”说、“吴兴”说:

《说文》……亦姓,出吴兴、河南二望。《风俗通》曰:鲁左丘明之后。又曰:齐太公封于营丘,支孙以地为氏,代居扶风。汉末丘俊持节江淮、属王莽篡位,遂留江左,居吴兴也。

据上述记载,知丘姓最早的族源可分为三支:

第一,源出姜姓。炎帝生于姜水(在今陕西岐山县西),因以水命姓为姜,炎帝裔孙伯夷,号太岳,虞夏之际辅佐禹治水有功而封于吕(今河南南阳西),侯爵,遂赐姓姜,以奉炎帝之祀。吕国历经夏、商、周三朝。商末,其后裔吕尚,即姜子牙、太公望,因辅助周武王灭商有功,周初封于齐而都营丘(今山东昌乐县东南),后迁至临淄西北。姜子牙生三子:吕伋、将具、印,印公支庶居于营丘者以丘为氏。丘姓出于炎帝,见《史记·索隐》:谯周曰:“姓姜,名牙。炎帝之裔,伯夷之后,掌四岳有功,封之于吕,子孙从其封姓,尚其后也。”姜子牙之后裔,《史记·齐太公世家》云:“太公之卒百有余年,子丁公吕伋立。”未云太公有子数人。应劭《风俗通义》则云:“齐太公封于营丘,支孙以地为氏。”支孙为何人,人莫知焉。至明人编《左传精舍志》始云:“左子先世,系出姜姓。太公姜姓。太公封于营丘,嫡子丁公伋立为诸侯,其支子印遂以丘为姓。”太公支子印为丘姓之始祖是五百万宗亲的共识。

第二,源自春秋时鲁太史左丘明之后。明公春秋时为鲁国左史官,故“左”为其官名,即左史官,丘明为其姓名。据前引《风俗通义》左丘明为姜太公之后;又据孔府所藏《左传精舍志》卷五《谱系志》:左丘明为姜太公第二十一代孙。《风俗通义》载,其后人“世居扶风。汉末,丘俊持节江、淮,王莽篡位,遂留江

左。"又载:其后人"河南、吴兴二望。"左丘明故地在今山东肥城县,其祠墓均在山东肥城衡鱼村。宋人丘雍、郑樵还以为丘氏中之河南、吴兴二望族也出自左丘明一支。左丘明之后人姓丘,自唐迄清,历代皇帝多次追封,丘明公墓由丘氏子孙世代祭祀,唐太宗所赐其后裔祭祀官"商丘公"封号石碑和孔子后代多位衍圣公赠匾亦由衡鱼丘氏保存至今。其实左丘明既为姜太公之后裔,所以左丘明的后裔也是姜太公的后裔。

第三,出自北方各族之改姓者。《通志·氏族略三》:“又有丘林氏,丘敦氏,并改为丘氏,虏姓也。”今据各种史料,知自汉以来匈奴、鲜卑、乌桓、羌等族改姓丘氏者甚多。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各族纷纷入居中原,在十六国时期先后有匈奴、鲜卑、羯、氐、羌五族在中原建立政权,这些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长期与汉人相处,甚至说汉语、用汉字,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数百年的民族大融合,进入中原的北方各族大部分融入汉人之中。例如匈奴、鲜卑族中均有丘林氏,后来均改为丘氏,鲜卑族中的丘乃敦、丘目陵等氏亦均改为丘氏。拓拔部首领拓拔邻七分国人,以弟豆真(封临淮王)镇守来国,回而命,为丘敦氏(见《摸公墓志铭》),豆真后裔丘堆改姓丘。乌桓有国王名丘力居者,在位三十多年。(见《资治通鉴》)。故《后汉书·乌桓传》载:“乌桓有丘氏”。唐宋以来,随着中原汉人迁徙到南方。北方民族进入中原建立辽、夏、金、元诸政权,民族融合在全国范围内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少数民族中改姓丘氏者更为普及。

除上述三点丘(邱)氏的主要族源外,其实历史上还有许多姓氏改为丘姓。例如母丘氏,《史记·索隐》

曰:母音贯,母丘,古国名,卫之邑。故郑樵《通志》将其列入《以邑为氏》中。三国魏有名将母丘俭,出生于今山西闻喜县。其子孙改母丘为丘氏。

丘(邱)氏既源出于丘,为什么又会演变成邱,或丘、邱并用呢?原来自西汉中期汉武帝时,大儒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儒家的创始人孔丘的地位大增,被封建统治者尊为圣人,为避孔子之名讳,就出现了将丘氏改为邱氏,故社会上出现了丘、邱并用状况。清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帝正式下诏,为尊师重道,理应回避先师孔子圣讳,除四书五经外,凡系姓氏、地名,丘字一律加邑部为邱字。自此,丘字遂改为邱字。辛亥革命后,参议员丘复、丘逢甲等于1912年提议恢复祖先肇姓之丘,粤闽台部分族人闻之响应,但全国大部分省区族人,因不知情或不认同,仍使用邱姓,故今丘、邱通用。

据2006年1月10日新华社公布的全世界丘(邱)姓人口约500万左右,分布于全国各省市区及海外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列我国百家姓人口中顺序第65位。

自从丘(邱)氏作为姓氏确立以来的三千多年历史中,丘(邱)氏作为华夏——汉民族中的一个族群,曾经为我们中华民族族体的壮大、民族精神的强化和中华民族的经济文化发展、为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第一,丘(邱)氏为中华民族族体壮大作出的贡献。

在中国这块辽阔的土地上,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繁衍、成长的地区。早在原始社会中,由于地域、生产方式、经济活动的不同,在我国的大地上就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原始人群。从氏族部落发展到国家状态的过程中,华夏民族就逐步发展为我国人数最多、经济文化水平最高的族体。华夏民族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居于中国大地的中心,它的四方居住着北狄、西戎、南蛮、东夷四大民族集团。故《礼记·王制》云:“中国蛮夷戎狄皆有安居”,而华夏则“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

当中原地区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后,中原地区就凸显出它的优势。当时在黄河、长江、淮河流域分布着众多的部落联盟。其中居于黄河中游的炎帝(神农氏)集团和黄帝(轩辕氏)集团由于较发达的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社会发展水平已高于周边各族。据传说,居于黄河、淮河中下游的东夷集团在蚩尤率领下向西扩张,攻伐炎帝,炎帝联合黄帝共同抗击蚩尤,取得涿鹿之战的胜利,蚩尤战败被杀。但黄帝集团和炎帝集团联盟关系破裂,黄帝集团在阪泉之战中取胜,遂成为中原盟主,黄帝和炎帝两大集团逐渐融合,形成华夏族。后来经过唐尧、虞舜、夏禹三代,族体不断壮大,并进入文明时代。到了周代,华夏族成为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最高的民族。周武王的大臣姜尚(子牙)就在武王伐商后受封于齐都营丘,太公子孙以地为姓,丘(邱)氏的姓氏正式确立。

丘氏被"赐姓命氏"后,成为华夏族的一员。在周朝岁月里,丘氏始终遵循周礼的精神,尊周王为天子,循周代分封制度,以营丘为中心,繁衍子孙。孔子为了维持社会的安定,非常看重周礼,甚至把是否遵循周礼看作区分华夏与夷狄的标准。他说:"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论语八佾》)意思是说夷狄不遵法度,华夏即使没有君主也是自觉遵守法度的。西周初年,姜尚战功显赫,是周朝的功臣,也是遵循周礼的典范。值得注意的是,孔丘区别夷狄与华夏的标准,并不以种族作为依据,这就为华夏周边的民族加入华夏民族大家庭提供了机遇。

先秦以来,夷狄进入中原不断与华夏融合,使华夏民族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壮大。如黄帝和炎帝的结盟,兼并了东夷,华夏民族向东拓展了大片疆土;秦朝统一天下,中国开始出现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岭南开始归于中国:两汉开拓疆域,丝绸之路贯通西域,华夏民族进一步壮大,从此"汉"族的名称开始出现,汉族在中华民族中的核心地位进一步确立;魏晋南北朝数百年间"五胡"进入中原,使许多少数民族接触到中原文化,主动在姓氏、服饰、制度等方面采用汉制,出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民族大融合;此后,各周边民族对于自己是中华民族中一员的认同感进一步确立。例如:契丹建国之初,辽太祖耶律阿保机说:"受命之初,当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太子耶律倍曰:"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太祖大悦,即建孔子庙,诏皇太子春秋释奠。(《辽史义宗倍传》)阿保机意识到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学在中华文化中所处的地位,为了表示辽朝在中国历史上的正统地位,开国之初就亲谒孔庙。辽朝自称是炎黄之后,与汉族一样,同属华夏一脉,辽代史学家契丹人耶律俨"移辽为轩辕后"(《辽史世志》)。所以,历代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必然以汉制治国,否则很难长治久安,北魏孝文改制;渤海依唐制建国;辽、夏、金仿宋制;元行汉法:清朝雍正皇帝说:"舜为东夷之人,文王为西夷之人,曾何损于德乎!""夫天地以仁受之心,……上天厌弃内地无有德者,方眷命我外夷为内地主。"(《大义觉迷录》卷九)大清王朝的旗帜上画上龙,自称是"龙的传人"。中国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中华民族认同感,就是中华民族凝聚力不断增长的根本原因。

我们丘(邱)氏作为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汉族中的一员,从以地为姓开始,采取了开放的态度,不断吸取各少数民族的成员加入其中。以北方强大的少数民族鲜卑为例,鲜卑源出东胡系,自匈奴被汉军击破后,鲜卑居有北方朔漠之地,但与中原交往甚深,至魏晋南北朝时,鲜卑南下中原汉地后,鲜卑大族拓跋、宇文、慕容诸部先后建立封建王朝。十六国时拓跋部建立的北魏“法制同于上国”。北魏孝文帝时全面改制,很多鲜卑人因久居中土而对汉文化造诣很深。至北朝末年鲜卑化的汉人与汉化的鲜卑人已无太多界限,隋朝先祖封隋国公、唐朝先祖封唐国公,都是鲜卑化的汉人,因而他们取代北周、北齐,并没有多大的民族心理上的障碍。鲜卑族除拓跋、慕容、宇文各部外,还有许多部落,据《元和姓纂》:“后魏献帝七分国人(又据《魏书·官氏志》有胡、周、长孙、奚、伊、丘、亥七族),以弟豆真析为丘敦氏,封临淮王,孝文改为丘氏。”豆真后裔堆改为丘氏,到孝文改制时,鲜卑族中的丘林氏、丘目陵氏就和丘敦氏一样,统通改为丘氏。孝文改制就是顺应了鲜卑人久居汉地,融入汉族中的客观现实。唐宋以来,畲族、彝族、蒙古、满族、布衣、侗、朝鲜、壮、回、苗等族中均有改为丘(邱)姓者。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实行优待少数民族的政策,复有丘姓改为少数民族者,还有汉人与少数民族结合后将姓氏带入上述少数民族中。例如彝族就有丘氏。

上述丘(邱)氏族源增多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中华民族形成是悠久的历史和高度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华民族迎受了种种风雨,依然岿然不动、自强不息、坚如磐石,充满了生命活力,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它拥有强大的凝聚力。二是作为中华民族核心的汉民族中一员的丘(邱)氏,就是因为它从不排外、兼收并蓄,因而得以繁衍发展。丘(邱)氏从营丘开基,繁衍至全国各地、世界各地,折射出汉民族的发展壮大的历程。折射出姓氏是一种文化,一种情感,这种文化和情感通过血缘纽带,紧紧地维系着一个姓氏内在的凝聚力,进而促进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丘(邱)氏是一个坚强不屈、反抗压迫、促进社会和谐的族体。我们丘(邱)氏几千年来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但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我们先祖总是以民族利益为重,弃小家顾大家,反对民族压迫,坚贞不屈地投入正义的斗争。历史的发展,总是与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交织在一起的。汉族人口多,经济发达,历史上发生很多民族间的战争,当少数民族强大时,经常也会欺压汉族。自春秋至清末,中国人为防北方边患奋斗了两千多年。当民族之间发生争斗时,不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其上层统治者总是用民族压迫和战争的手段企图达到实现统治欺压其他民族的目的。因此,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各民族都会涌现出许多民族英雄代表本民族利益奋起反抗,对于这种行为我们理应予以赞扬。历史上,当某些少数民族上层贵族欺压汉族人民时,汉族中坚持反抗的英雄如岳飞、文天祥等人就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我们丘(邱)氏在历史上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也涌现了许多民族英雄,尤其是十二世纪女真贵族和十三世纪蒙古贵族发动南侵时,丘(邱)氏中许多仁人志士的审时度势精神值得称道。当北宋末金人南侵时,我族有丘砺等人支持岳飞抗金,反对奸相秦桧等人卖国投降行为;秦桧女求婚不许,甚至耻于与秦同朝为官隐居常熟。十二世纪末,当韩侂胄挑起宋金战争,企图破坏宋金已有数十年的和平局面时,时任同知枢密院事的丘密,力主以守为主,反对盲目发动战争,后韩侂胄果大败。当十三世纪中叶蒙古崛起大举南下灭宋时,丘氏中的爱国志士如丘必明在南雄英勇抗战,壮烈牺牲:如丘葵立志不在元朝追求功名,隐居海边小嶝屿中,赋诗言志,鼓励抗元;如饶平丘必明、南平丘细春、福建畲民领袖丘大老率众起义,与元朝统治者进行殊死搏斗。

1895年,在甲午战争中遭到惨败的清政府被迫与日本侵略者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将祖国宝岛台湾割让给日本。台湾各界人民“数十百万生灵皆北向而哭,闾巷妇孺莫不欲食倭人之肉,各怀不共戴天之仇,谁肯甘心降敌!”(陈碧笙《台湾地方史》)台湾苗栗人丘逢甲号召乡里,捐资招募乡亲,组织义军,血书“拒倭守土,”决心与台湾共存亡,当他们的倡义得不到清廷支持后,就以“台湾民主国”的名义发动抗日斗争。失败后内渡办学,成为著名的爱国者,他念念不忘收复台湾、故为子取名“念台”。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邱少云等烈士的壮烈事迹也是妇孺皆知的。

第三,丘(邱)氏起源于中原,在历史上或因受封,或因避乱,多迁徙于长江以南、东南沿海和四川地区,成为客家族群中的重要一员。丘(邱)氏千百年来背井离乡不断南迁的过程,就是南方经济不断开发的过程。中国自宋代以来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其中与客家人南移开发不无关系,当然与我们丘(邱)氏不畏艰险、披荆斩棘与大自然进行斗争争取生存空间的努力也是分不开的。

我国东南地区很早以来就有原著民,自秦朝以来中原移民也不断迁徙而来。那时东南地区还是地旷人稀,但这里的原著民和早期的中原移民毕竟先占有了良田沃土。古人主要依靠农业生存,后来的移民大部分只能定居于穷乡僻壤的山区和海边滩地。例如福建大田县的张墘,谱载丘三公的上祖为朝廷命官,五代时移居延平,支孙几经迁徙,定居张墘。其地位于福建中部山区,多为山地、高山、丘陵、洼地,地形跌宕起伏,高低错落。可以设想,当时丘氏移民来此,开垦荒地,营造梯田,改良土壤,与山岭争地,此地近千年来只有丘氏一姓,今天2000余人聚居于此,他们靠自己的勤劳智慧,利用原有的生态环境,营造了今天的美丽家园。今天的张墘绿树遍野,物产丰富,矿产富裕,养殖发达,气候宜人,人们过着小康的生活。张墘的先祖恪守儒家文化,从政以爱国著称。宋亡,子孙为避民族迫害,稳去汉名,以数字代之,曰丘三、生丘六,丘七、丘八公。潜伏深山、奉行忠实遗风,成就了千百年来张墘邱氏奉行的“张墘精神”,这种精神就是刻苦耐劳、勤奋踏实、忠诚老实,他们以这种精神把一个穷乡僻壤之地发展成了丰衣足食的富裕之乡。张墘是全国丘(邱)氏的缩影。

今天活跃于祖国大陆、港澳台和全世界各地丘(邱)氏继承了千百年来形成的丘(邱)氏勤劳、朴实,锐意进取的精神,正在各条经济战线上创造着财富,为人类谋福社。

第四,中华丘(邱)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千百年来,这个氏族之所以自强不息、繁荣昌盛,是与我丘(邱)氏在历史长河中继承和发扬祖国的传统文化并发扬光大有莫大的关系。

我丘(邱)氏形成于中原,迁徙于全国各地,但我们的先民始终不忘自己的根在何方,始终不忘把传统文化随着人口迁徙而传播于各地。

在历史上,我丘(邱)氏创作了许多在中国国学中具有传世典范的经典,其中首推《左氏春秋》,它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最完整的编年史,作者十分推崇儒学的创始人孔丘,故是书被儒家列入十三经之一。此书的流传,不仅使丘明之裔世代史家辈出,也使历代丘(邱)氏学者对经学和史学研究的重视。宋元之际的丘葵就是一位对经学研究卓有成就的学者,他著有《经学四书日讲》、《易解》、《疑诗直讲》、《书口义》、《春秋通义》、《礼记解》、《周礼补亡》、《经世书声》、《音既济图》等书,对经书研究如此之深,实在令人钦佩。儒学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中华各族人民(包括少数民族在内)受儒学思想影响最深。凡治国理念、行为准则、哲学思想、教育方式无不受儒学影响。儒学是国学的核心,也是丘(邱)氏家族治家的指导思想。丘(邱)氏家训讲究遵循道德规范、儒学伦理。儒家传统思想在稳定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但儒学思想并不是传统文化的唯一源泉。在春秋战国时期,历史上出现过"百家争鸣"的局面,诸子百家都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丘(邱)氏对道家文化的传播与发扬贡献很大,东晋、南朝时丘道护的名篇《道士支昙谛诔》是一篇宣扬道学、哀悼道士支昙谛的名著;金元之际长春真人丘处机对全真道理论和道家医学上的贡献也是不可磨灭的。他应成吉思汗之邀去西征大本营(在今阿富汗)晋见成吉思汗时,以道家"清静寡欲"的理念劝戒成吉思汗勿滥杀无辜生灵,从而挽救了不知多少无辜平民的性命。他往返途中的经历由他的门生李志常撰成《长春真人西游记》,成为中国地理学著作中的名著。

我们丘(邱)氏不仅在继承传统文化上有过突出贡献,对祖国医学也贡献巨大。丘处机道教医学上的名著《摄生消息论》、《大丹直指》直到今天在祖国传统医学中仍占有重要地位;1847年广东南海人邱熺通过他的《引痘略》把英国人发明的种牛痘方法传入中国,造福于千千万万国人免受天花之灾,这是丘(邱)氏兼收并蓄,努力吸取先进文化的明显例证。

千百年来,丘(邱)氏人才辈出,涌现了许多负有盛名的思想家、诗人、画家、经济学家、史学家、地理学家、医学家,今天的丘(邱)氏依然拥有各行各业的专家、教授,今天两院院士中丘(邱)氏就有十二位之多,丘(邱)氏还有许多为社会创造财富的企业家,充分体现了丘(邱)氏文化底蕴的深厚和创造物质文化的能力。

我们中华丘(邱)氏宗亲联谊总会成立以来,十分重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兴教育贤”,大力资助丘(邱)氏子弟接受教育,提倡学子认真读书,奋发向上。我们提倡“尊祖敬宗”的传统美德,牵头筹款在丘(邱)氏兴旺发祥之地河南洛阳故城偃师建造丘氏总祠,是全国第一座姜太公后裔总祠,第一座昭烈武成王庙奉祀的七十二位武将,将成为十三亿人民心中的英雄,是爱国主义的教育基地。丘(邱)氏在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上将进一步作出贡献。

(一)我国谱学发展的历史回顾

自从有了文字之后,谱学就逐渐产生和形成了。但是在漫长的古代历史阶段中,谱学的形成和发展经过了若干阶段,大体来说,从先秦到“五四”以前,中国的谱学处在旧谱学阶段,“五四”以后逐渐产生了新谱学。

旧谱学也经历了若干阶段。大体上先秦秦汉时期,所谓“谱学”,实际上只是帝王贵族的世系、世表、玉牒而已,平民百姓是没有家谱的。魏晋至隋唐,谱学大盛,但多是姓名之学(姓氏录),如挚虞、王僧孺之《姓氏录》、唐政府命高士廉等编修的“氏族志”五品以上官员398姓入谱,平民2000多姓无谱且不得与398姓通婚,严格实行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大夫的门阀制度。门阀遭致平民的痛恨,以致五代时这些姓氏之书多被焚毁。明归有光说:“然魏晋而降,区区综核百氏,以门第官人。虽卑姓杂谱,皆藏于有司,而谱牒特盛。迄于李唐,犹相崇重。五季衰乱,荡然无复有存者矣。”(《震川先生集》卷二《龙游翁氏宗谱序》)明胡应麟也说:“五代以还,不崇门阀,谱牒之学,遂绝不传。”(《少室山房笔丛》卷三九,《华阳博议》下)就是说,中国的谱牒对世系的传承,由于唐末五代的战乱,已经荡然无存了,因而所有姓氏的家谱,要上溯到远古已不可能,就是上溯到唐代也不大可能。

宋代以来一批士大夫对谱牒的中断很是担心,因而重新掀起修谱之风,欧阳修在主持编纂《新唐书》的过程中,以"大宗之法"编修皇族家谱《宗室世系》上溯数可达八代、十代甚至百代。他用"小宗之法"编修了自己的家谱。采用史书的体例和图的方式,将本家族的迁徙、婚嫁、官封、名谥等编成一部新型家谱。不久家族显赫的苏洵也始修并编成《苏氏族谱》。两人在修谱的体例上都使用"小宗之法",即以五世祖作为家族始祖。因此,初修家谱都只能从其可知之祖写起,只采用"小宗之法"。欧、苏体例重在图表的创新,这使家谱的质量大大提高。百姓仿效欧苏谱例,开始采用"小宗之法"编写家谱。作为宋代的宗族典籍,家谱编修已经扩散到平民族群之中。明初家谱的体例得到了发展,增加了"序、跋、谱例、世系图、世系录、先世考辨"等内容。民间修谱多沿袭欧阳修、苏洵的"小宗之法"。

而清代大部分家谱为彰显门第,采用宋朝皇族家谱的“大宗之法”,编修族谱、宗谱、大宗谱“会千万人于一家,统千百世于一人”。随意上溯,趋附名门,攀援望族,冒接世系,乱认先祖的统宗统系现象十分普遍。因而对修谱作了严格的规定。清代谱牒的体例得到充分发展。清朝谱牒的记事范围几乎涉及到家族、宗族事务的各个方面。除要排列家族世系外,又增加了传记、著述、家规、家法、家训、族规、恩荣录、凡例、字辈、谱论、科举、墓图、墓志、五服图、家礼、寿文、贺文、祭文、名绩录、契约、艺文、遗像、赞词、仕宦、传记、行状、志录、年表、余庆录、领谱等二十多项,并增加了女子、婚嫁、岳家等人物记述,还对入谱人物也进行了限制性规定,行文重视修辞和文采。为使家谱不至中断,还规定了“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的年限。所有这些,使得清时家谱的纂修体例更系统,更完善。但其世系和世序却出现了严重混乱,为祖先封官加爵者有之,为祖先取名安讳者有之,其真实性则无从谈起。

中国家谱发展的历史证明,绝大部分姓氏,要想一代不少的真实珠串链接到开姓始祖,都是不可能的。要想把《中华丘(邱)氏大宗谱》打造成为具有史料价值和不朽生命力的文化典籍,就必须尊重历史、实事求是,使其内容真实可信。要使族谱内容真实可信,就必须将下传衍流无考的历代先祖列为文化先祖,与血缘先祖分列编纂。

自中国进入近代社会以来,尤其是“五四”运动以后,谱学逐渐脱离儒家伦理思想的束缚,因而产生了新谱学。新谱学以社会学、文化历史学、经济学、统计学、人类学、地理学为基础,研究对象由人为主体的家族扩充至家族为主体,探究家族对社会和国家之影响。

(二)民间修谱的尝试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修撰一本《中华丘(邱)氏大宗谱》的要求提到了日程上来。中华丘(邱)氏自营丘开姓以来,代逾百世,子孙遍布世界各地,瓜瓞绵延。但由于历史变迁,许多记载祖源世系、维系宗族感情的族谱被焚,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遭到了严重破坏。海内外宗亲面临自己的子孙后代疏本远亲、忘记祖宗的危险。历史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华民族迎来了伟大复兴的时代,编纂一部涵盖全世界丘(邱)氏源流世系、统一天下丘(邱)氏字派辈序的《中华丘(邱)氏大宗谱》,不仅是我中华丘(邱)氏历代先辈梦寐以求的夙愿,也是当代全世界500多万宗亲的共同心声。宗内一批贤明之士以弘扬祖德、传承民族历史文化为己任,深刻领会和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教育部和国家档案总局的文件精神,广泛联络发动海内外宗亲,成立了中华丘(邱)氏宗亲联谊总会和中华丘

(邱)氏族谱研究总会。于2002年9月9日宣布《中华丘(邱)氏大宗谱》开编。

经过十年的努力,我们取得了如下体会:

第一,《中华丘(邱)氏大宗谱》是丘(邱)氏海内外五百多万宗亲的共同大事,需要宗亲们共同关心。我们在修谱过程中发动各地宗亲共同参与修谱,这一做法是很成功的。迄今为止,我们掌握了1069个丘(邱)氏人口超千人的县的基本情况,成立了560多个县市区分会,覆盖面已达到709个县市区,我们几乎得到了整个丘(邱)氏近千年来的修谱情况和其他族情资料。我们找到了解决历史事实和认属习惯的矛盾和方法,即文化认祖和血缘认祖的方法;我们完成了230多部分谱正式出版发行,涵盖面达到353个县市区,全国其他各县市区的数百部分谱还将陆续出版发行。这些初步成果,为大宗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历史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人类已进入崭新的时代。我们修谱的理念也要与时俱进。经过长期的研讨,我们修谱人员在大量阅读旧谱、新谱和有关典籍的基础上,认为中国传统的修谱方法已深入人心,但新谱学也有其科学合理之处。因此,如何把《中华丘(邱)氏大宗谱》撰成一部经得起科学推敲,经得起时代考验,为广大丘(邱)氏宗亲所认可的大宗谱,就必须做到字字有根据,不误导、不武断,所以我们采取了几项有效的措施。

一是严格遵循“尊重历史,理清世系,各归所属;谱以最早为断,祖以知者为断,知者续之,不知者宁缺勿错”的修谱原则,言必有据,说明出处。例如,吾丘(邱)氏四大族源,最早源出炎帝,所据者为《史记·索隐》,其后姜子牙(即吕尚),其三子印公,因居于营丘,遂以丘为氏。印公是姜太公的三子,根据中国宗法制度,子孙长幼顺序以中、左、右排序,左昭右穆,姜子牙少子印自应居穆位,故后人称为穆公。民间数百年来已约定俗成,在文化上已认定姜太公——穆公是我们丘(邱)姓的太始祖和开姓祖。

二是修谱理念。我们认为:宋代欧苏谱法有其合理之处,特别是认祖上溯与下衍采取了比较务实的态度,但以人为族的修谱原则已明显不适应今天的社会需求,所以,“五四”以来,社会学家潘光旦、史学家王栻、客家学者罗香林等引进社会学、统计学、文化历史学等知识修谱,新谱牒学就此产生了。我们今天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修谱已远不止是寻根认祖的需要,更要为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弘扬丘(邱)氏先祖披荆斩棘,改造自然、发展经济的开拓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海内外五百万宗亲之间进行互动沟通,迎接中华民族和平崛起发挥作用。因此,我们在大宗谱中除了传统的世系部分外,我们必须拓宽其范围。例如《古今人物卷》,除了历史上各时代的先祖以外,重点放在现当代,反映当代各条战线上勤奋工作的人和事,一则显示我丘(邱)氏人才辈出,一则便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又如《开基祖卷》,除了反映我先祖在穷乡僻壤与大自然斗争的经历,开辟幸福的家园之外,还可以使天下丘(邱)氏知道何地是我们的根,有多少同胞在那儿生活繁衍。又如《文翰卷》、《祠墓卷》更具有彪炳我丘(邱)氏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贡献,纪念这些先祖在历史上对我国文化、经济的建树,使他们的业绩永远激励后人奋勇前进。这次我们在编撰《文翰卷》时罗列出自左丘明《春秋左传》到近现代数千年来丘(邱)氏先祖的著作,并进行认真研读。这是丘(邱)氏有史以来对丘(邱)氏文化遗产的第一次大清理,丘(邱)氏在祖国古代经、史、子、集四大部分留下的著作之丰厚,实在惊人,其中在哲学、文学、史学上的贡献尤为光辉。每当我们宗亲了解我们的先祖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这些贡献时,谁能不为丘(邱)氏先祖的辉煌感到骄傲!我们编谱的目的,就是要达到鼓舞今人为创造社会精神和物质财富,为中华民族的福祉作出贡献。我们正在向这个目标前进。

三是修谱队伍。要修好像我们丘(邱)氏这样在全国众多姓氏中居第65位的、分布于全国各地(包括港澳台)及海外各地、有五百万宗亲的大宗谱,是我们丘(邱)氏历史上第一次,如果没有一支专业队伍,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近八、九年来,我们专门建立了修谱的谱馆,其成员有来自全国各地有修谱经验的宗亲,也有高校、研究机关中从事文史学、社会学、经济学、自然科学等专业的教授、博士,我们从两者结合中、从长期切磋中取得了共识,提高了大宗谱的学术水平和可信度。我们也重视文献资料,重视新旧谱牒中保存的重要资料,我们更重视到全国各地去进行社会调查。

我们派出了大批修谱人员,深入到全国各地丘(邱)氏比较集中的居住地进行考察,凡开基祖地历史与现状,丘(邱)氏的迁徙状况、社会经济状况、祠墓保存状况等。我们还深入全国各大图书馆、博物馆,找寻丘(邱)氏先祖的作品以及方志野史中的丘(邱)氏资料。我们希望新编的《中华丘(邱)大宗谱》对研究中国文化史、经济史、民族史、移民史有所俾益。

第三,不可否认,一部家谱应该为全国、全世界宗亲寻根认祖提供依据。在认祖问题上,来不得半点虚假,在这方面我们采取了文化认祖与血缘认祖分列的方法。

所谓文化认祖是指将中国历史上下传衍流失考,或者上溯与衍传均失考的丘(邱)氏名人作为邱氏的共同祖先,认定为丘(邱)氏的文化先祖。

所谓血缘认祖是指按照血缘关系溯明血缘始祖及其衍传世系的认祖方法。血缘认祖方法,就是不容许冒认先祖,不依附名门望族,不谬接外系,不统宗统系,不丢宗失祖;重开基祖,重最早的坟墓碑记,重最早的祠堂神主牌,重各世系最早的老谱,重各世系最早的老谱中收录的最早的谱序,以各世系第一个写谱人所溯之始祖为血缘始祖,还原真实的历史。因此,我们十分重视该开基祖后裔中现存最早版本的族谱所收录的谱序。

丘(邱)氏得姓三千年,但来源并非一脉,要以血缘认祖的方式,追本溯源至几千年前,将全球千万支派系的同一姓氏五百万宗亲,统一到一个先祖名下是不可能的。因为,丘氏和其他姓氏一样,是由各民族的姓氏融合而成的一个大家庭。

我们认同姜太公为中华丘(邱)氏太始祖,是姓氏文化上的认同,据前引《风俗通义》:“齐太公封于营丘,支孙以地为氏。”既然是姜太公子孙辈以地为姓为最早,就说明改姓丘氏和其他以地为姓丘氏者为晚。所以,晚改姓丘氏和其他以地为姓姓丘氏的后裔共同尊崇姜太公为丘氏太始祖,并无不妥。丘氏开姓始祖的名讳在经史子集、方志野史和历代考古中并无发现,为在纪念丘(邱)氏开姓始祖时便于称谓,今绝大部分丘(邱)氏人口认同追谥穆公为丘(邱)氏开姓始祖,说明追谥穆公为丘(邱)氏开姓始祖符合绝大多数宗亲的意愿。所以,《中华丘(邱)氏大宗谱》以文化认祖方式,追谥穆公为开姓始祖。

以小宗之法编修各支系各房派的家谱;以县市或跨县市编修分谱,这是血缘认祖的范畴,将经史子集、方志野史有载和历代考古发现的所有丘氏历史文化人名收录进《中华丘(邱)氏大宗谱》;将全国各地以大宗之法编修的无限上溯,追求源远流长的老谱以《各地旧谱世系卷》出版,这是文化认祖的范畴。血缘认祖和文化认祖两种方式分列并存的修谱方法,在《中华丘(邱)氏大宗谱》中的成功实践,继承、丰富和发展了欧苏谱例的优秀成果。我们根据各地的认属习惯,决定从穆公91世起,启用新编60字辈序,各支系根据先祖所生活的年代,套用穆公世序。这种方案科学合理,便于操作,得到宗亲的拥护与支持,减少了矛盾和冲突,达到了最大的团结与和谐,也确保了大宗谱的完整性和统一性。

中华丘(邱)氏宗亲联谊总会

中华丘(邱)氏族谱研究总会

创会会长:邱家儒

二OO五年四月八日

(完)

上一篇:丘姓源流

下一篇:没有了

今日热点

新印家谱

推荐产品

姓氏字辈

姓氏名人

家风家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