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王氏宗谱
- 时间:2025/4/13 9:27:28
- 信息来源:本站综合
- 发布:王氏网编委会
日前,王氏宗亲向老家河南家谱馆捐赠了一部《江苏省盐城市王氏宗谱》。
下面是该谱的一组照片:
心語代序
因本次修譜是我發起的,又被族人推舉為本屆修譜委員會會長。經過十多年時間的艱苦努力,本譜總算得以告成並即將付印了,按常理我是該講幾句話的。
毫不誇張的說,修譜對個人而言是件天大的事。俗說國無家則無基,家無國則不立;國有史記,家有譜敘,歷代修譜都是為了秉承先祖的豐功偉績,厚德深恩,尊范規行,以身作則,兹育後人。論資質我是不夠格的。既非業界名流,更非政界要人,除了養老金,可算是身無長物。只因生性固執,想到什麽,該做的沒做,就如坐針氈,心裡像是壓著一塊巨石。
幼時聽父母說:我們鹽城王氏自始祖重一公,是因『洪武趕散』纔被迫離開蘇州流落到這裡的。此前的情況,據順治十五年歲次戊戌:祖恂公在王氏族譜原序言:譜始自重一重一以上世系遙遠不及考,重一則始遷之祖也。重一祖原蘇州閶門人,元季避兵亂遂去故裡,至洪武皇帝蘇州克復,重一祖遂與弟重二遷居江北,重二居興化(現為泰州市興化市昭陽鎮)今有世冑為昭陽巨族。重一祖來鹽城遂居岡門鎮(今鹽城市鹽都區龍岡鎮)不知什麼原因已無從查考。說到這些弟兄們無不啼嘘不已!我却暗暗立下了修譜的決心。
在我成長的那段漫長的年代,政府是不主張修譜的。直至我退休又恰逢改革開放,我纔舊願重萌,並與老伴先行走訪多地宗親,尋找幸存的老譜。説來也巧,二〇〇八年三月十四日當尋訪至李家墅處(現為鹽都區張莊街道鄭通村)第二十世王鴻如族親時,竟驚喜地發現一部文革時被偷偷藏匿在草堆裡,纔得以幸存下來的順治十五年四修譜和民國二十六年五修譜,二套老譜完整如新。至此,我終於下定決心,以風燭殘年,拼盡全力,動員族人,齋心協力,共同完成這項中断已達九十年之久的第六次績修鹽城王氏宗譜的夙願。因年隔太久,人多面廣,歷經遷移,斷絕聯系,短時間查明情況,其難度之大可想而知!為此在六修宗譜第一次籌備會各門推派的代表會議上,我就再三強調:這次修譜是我們為國為家為列代祖先做的一件最有意義的大事,也是一個我們從沒做過的極其浩大、功德無量的工程。一旦展開必然會础到許多意想不到的問題,要對艰難曲折、繁亂復雜的局面做好最充分的准備;如能取得成功,在座諸位就可無愧於己地告慰祖先了。
令人振奮的是:一經提出便得到許多族人的贊同。並積極參與籌劃成立組織,動員獻資等。
二〇一四年二月十五日成立組織,按入譜人員不分男女年齢大小(不含過世人)每人收取二十元續譜費;新譜實行事先預訂,並預繳定金三百元(多退少補),二〇一四年一月至二〇一九年十二月共收籌集和献資三十多萬元,全數由財務出納王乃昇保管,常務理事王俊管理,以便支付各項必要支出和後期的排版印刷費用。沒想到王俊竟急於求成,在許多材料未經核實,不少族人應入譜而未入,剛形成草譜還沒經討論通過時,就匆忙付印了。正當召集全委會討論如何做好補救善後工作時,更不幸的是王俊又因車禍而離世!
為了上對得起祖先,下不辜負全族人的期望,耄耋之年的我只好把全部重擔交由我的次子王端俊負責。這段時間真的害苦了這個孩子,他既要做好本職保安工作,又要做大量材料核實、增補訂正工作,還要不斷去印刷廠研究制版排印。
現在總算是差強人意大功告成了!缺點錯誤再所難免,不盡如人意之處一定很多,先此向全體族親、專家學者致以誠摯的歉意!更望多多賜教,指出錯誤和缺點,以供後人續修時引以為鉴。
二〇二三年十月一日
二十二世裔孫 本良謹識
上一篇:山西省临县一步墕村六甲王氏家谱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