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刘姓渊源和家谱文化之浅识——刘炳朝
- 时间:2023/8/2 10:16:15
- 供稿人:本站综合
- 发布:新闻编辑部
对刘姓渊源和家谱文化之浅识——刘炳朝
水有源,树有根,人有祖。追本溯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寻根问祖,敬祖报恩,是炎黄子孙的传统美德。关于刘姓之溯源,诸多史料记载:刘氏源于唐尧,得姓于刘累,辉煌显跃于汉代,历经数千年。相传约在公元前30世纪,有熊部落首领轩辕氏,经过长期的部落战争,打败最大的神农和蚩尤部落后,在陕甘黄土高原中部称帝,建立了第一个黄帝王朝。所以至今人们一直把黄帝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到公元前23世纪,黄帝的子孙中,有个叫伊放勋的人,生于伊祁山,以祁为姓,从母姓伊,称为伊祁氏,是伊姓唐部落的首领,开始受封于河北唐县,后迁移到山东陶唐地区,号陶唐氏,称为尧帝,尧帝年老时,传位于虞部落首领姚重华,称为舜帝。在尧帝过世之后,舜帝把尧帝的小儿子源明封于刘邑,建立刘国(今河北唐县),久而久之,尧帝的小儿子这一支家族,便以封地国号“刘”为姓,这就是刘姓的起源。到公元前19世纪,夏王朝后期,刘姓家族中出现了一位有姓有名的人物叫刘累。属刘国后裔的刘累,被夏王孔甲召募饲龙,封为御龙氏。到商代武丁时,刘累的子孙被封豕韦(今河南滑县东南),以地名为姓,称豕韦氏。商代末又徙封于唐(今山西翼城西)改称唐氏。周成王灭唐,封唐氏后于杜原,称杜氏。杜伯事周宣王为大夫,无罪被杀,其子杜隰叔奔晋,叔之子苏在晋国为官有功,因官命氏,又为士氏。苏之孙士会为晋国大夫,执掌国政,封食邑于河南范县,故称士范氏。公元前626年,士会出使秦国,公元前613年,晋国召士会回国,其子孙仍留在秦国,为秦国刘氏。故千百年来,刘姓后裔都视刘累为刘姓始祖。《左传》云:“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史记》《竹书记年》《新唐书》都记载,帝尧封子孙在河北唐县为刘方国“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在晋为士范氏”,这是国家史记关于刘姓在各个时期发展状况的明确记载。充分说明刘姓是黄帝尧帝之后裔,刘累是刘姓的始祖。历经帝、尧、舜、夏、商、周、晋、秦数千年,至公元前206年,刘邦建立西汉政权,称高祖皇帝,开“刘氏皇族”百代先河,据载,刘邦本系出自陶唐氏,是尧帝的第七十五代孙。刘邦称帝后,通过封王、赐姓、嫁女使刘姓人口骤增,并播迁全国各地,对刘姓族人的发展,地位的提高,著名人才的造就,起了巨大而深远的作用。自高祖刘邦定汉以来,在中国历史上,刘姓先后建立过西汉、东汉、前汉、后汉、南汉、北汉、蜀汉等王朝,出过皇帝66人,时期长达400余年,均为《二十五史》所承认。国务院2016年人口普查,最新人口排名,刘姓排在李、王、张之后,为中国汉族人口的第四大姓,总人口达7000多万人。
修立家谱,始于西周。相传西周贤臣周公,确立了家族制和嫡长子继承制,从血缘上分清孰亲孰远,开始记录家庭成员的血缘关系历经各个朝代,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家谱文化。这种家谱记录,开始只在官方流行,唐代以后,逐步传到民间,盛行于明清时期,并延续至今,以此形成了各种个性化的家风家教,对家风建设和民间道德文化建设,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家谱是人们伦理观念产生的基础,它的基本特征是崇拜先祖,情系血缘,和睦宗亲。一方面记载着家庭成员生息繁衍的血缘关系和宗亲脉缘。一方面像座右铭一样,经常激励裔孙,永远不忘祖根,牢记先祖遗训,坚持忠孝为先,德勤为本,继承传统,弘扬美德。正是这种兴家风,淳民浴,正社气的精神传承,使中国文化延绵数千年,成为人们的精神根基。诸葛亮的《诫子书》、朱子家训,曾国藩家书等,是这种家教传承的代表,至今还广为传颂。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家谱族谱和家教家风建设,极为重视,都有过重要论述。国家文化部明文指出:“家谱是记载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情况的历史图籍,它与方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我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文化部、教育部和国家档案局,对做好家谱族谱修编工作,亦早有联合通知。党的十九大,关于加强文化建设的指示为我们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汶上刘姓是一个小家族,深居山村,始祖刘正海原籍江西南昌,虽对历代远祖,无法考知,但正海祖,清初贸易来永,定居汶上,娶夫人朱氏,生息繁衍,枝繁叶茂,迄今300余年,传十四代,子孙500余人,实乃中国刘氏大姓之裔孙。理当追本溯源,崇敬先祖,不忘祖根,修谱铭志,牢记血缘,凝聚族亲,上敬先祖,下教裔孙,感恩敬德,传承家风,爱国爱家,励志有为,家旺族兴,百世荣昌。
上一篇:刘炳昌:一棵柿树的寄语
下一篇:《汶上刘姓宗谱》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