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氏新闻

当前位置:中国家谱网 >> 晋氏家谱网 >> 晋氏宗亲网 >> 浏览文章

河南洛阳市晋龙嘉解读“晋”的文化内涵

时间:2023/11/18 12:13:56
供稿人:本站综合
发布:新闻编辑部

说晋——

河南洛阳市晋龙嘉

中国行政区划山西省,简称为晋。晋,有晋级、加官、晋爵之美意,晋作为国名曾三度存在。一为周朝叔虞唐改晋国;二为司马炎所建立的晋朝。(前者春秋时,韩、赵、魏三家分晋,后者魏、蜀、吴三国归晋,是天意是巧合不得而知);三为五代十国石敬瑭所建立之后晋。东周之晋,列国纷争;司马之晋,五胡乱华;敬瑭之晋,五代十国。均为纷扰乱世,不堪回首,皆古也。

“晋”字,《说文解字》释:“晋,进也,日出万物进。”晋确有“进”意。《广雅·释诂》把它与“供、升、献、御、奏、渐、跃、前、升、敕、奋、揖、纂、荐、许”等作为一组同义词而列在一起。后世说“晋升”、“晋封”、“晋谒”、“晋见”都含有由下而上的意思。“晋”字起源很早,它在夏、商时期卜词中已经出现了。在《铁云藏龟拾遗》中其字形象作。《甲骨文编》中,晋字又写成。在西周以前就作为语言符号被人们使用了。《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释晋篇》认为,它的字形像一件器物放置了两支箭,它应是“箭”字的古文。然而它的下半部有时作“一”,确像是一个盛物的器皿之状,“(三)”只是“一”的文饰。它的上半部,有人说是下飞的二只鸟,有人说是倒立的二“子”字(见《金文诂林》引)。总之,它是一个会意字,是器物中盛放某物的象形。从通假关系上来分析,“播”是晋字的孳乳字,《周礼·春官》:“王晋大圭”实即:“王捂大圭”;《说文解字》:“捂,插也”,从手晋声。捂绅,前史皆作“荐绅”,说明“捂”“荐”是通假字,晋、播、荐实同出一源。荐本意是草席,后来把祭祀神天叫荐羞。《左传》讲“明德以荐馨香”。《国语》韦注:“荐,进也。”可见晋字在造字之初是取器中盛物,献于神明之义。耐人寻味的是《史记·鲁周公世家》说:“天降祉福,唐叔得禾,异亩同颖(穗)、献之成王。成王命唐叔以馈周公于东士,作《馈禾》”。

周公既受禾,嘉天子命,作《嘉禾》。

殷周之际,在今天山西省南部的翼城、曲沃、绛县、襄汾、侯马之间,有一个古老的小国,历史上称其为唐国。是一个水乡泽国,不仅可以灌溉良田,且兼有水运之利,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周武王克商时,古唐国也被周人征服了。周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即位,由周公(姬旦)摄理政事。叔虞是周武王的庶子、周成王的同母弟,姬姓字子于。《晋公午铭》:“唯王正月吉丁亥,叔虞受大命,左右武王,力克百蛮,广治四方,至于大迁,莫不来王。”周初“唐有乱,周公诛灭唐”,叔虞既参与了牧野大战,亦参加周公这次征伐唐国以及百蛮的战斗,是一位有功于周天子的功臣,周时唐国(今山西南部)境内,政局动荡、战争连年,为巩固周室政权,正需要这样的英雄人物来担负治理重任。为表示对叔虞的重视,成王特在镐京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封唐典礼,在这隆重的授土授民仪式上,周天子慷慨地封赐了叔虞,并赐予怀姓九宗,职官为五正,允许他在戌狄之间立国,国号唐。叔虞受封治唐,据《晋世家》说“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由于他正确的执行了成王的既定方针,鼓励民众发展农业生产、兴修水利,百姓逐步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与唐为邻的部落先后归附,威望日高。数年之后,唐叔虞政绩卓著。于是感召了上天,出现了禾稻“异亩同颗”(穗)的祥瑞之兆,长出了特大、丰硕之植株“嘉禾”。成王十一年,叔虞献“嘉禾”于成王,受到了周成王的嘉奖和周公旦的赋诗歌颂。

叔虞治唐能取得成功并传之久远,以至于二十一世之后,晋文公称霸中原,从此晋国保持霸主地位长达一个半世纪之久,其关健在于执行了成王的“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的大治方略。

唐叔虞在位年限大体与成王相始终,叔虞死后,其子燮父继位,改称晋侯,同时把唐国也改称晋国。这一国号一直用了六百年左右,到公元前四世纪,三家分晋,由韩、赵、魏取而代之。燮父为什么要改国号唐而称为晋呢?一见《汉书·地理志》说:“唐有晋水,叔虞子燮为晋侯,是燮(父)以晋水改为晋侯。”二见《史记·晋世家》说,唐叔虞受封于唐,开创了晋国巍巍大业,其子燮父以先君叔虞曾有过“晋”献“嘉禾”的令名而改国号称晋。燮父为晋国始祖,其子曰宁族,是为武侯,武侯之子曰服人,是为成侯,成侯之子曰福,是为厉侯,厉侯之子曰宜臼,是为靖侯。靖侯之子曰司徒,是为厘侯,厘侯之子曰籍,是为献侯,献侯之子曰费王,是为穆侯。穆侯之子曰仇,是为文侯。

晋国从唐叔虞立国始,到晋静公止,前后经历了38位国君约665年的时间。在晋国史上有作为的国君不少,但得到周天子赏赐的国君仅有三人:一叔虞、初封治唐,政绩可观。二文侯、文武兼备,声势显赫,周平王赐尝文侯“禾柜鬯一卣;彤弓一;彤矢百;卢弓一,卢矢百;马百匹。”赞扬文侯是促成他安于王位的人,勉励文侯以象文、武时代的贤哲那样勤事王室,继承其列祖列宗之余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三为文公重耳,他一生能与从亡者,相敬如宾、共度危难;他“好善不厌”,对群臣“明贤良”、“赏功劳”、“举贤授能”、从谏如流;能“纳襄王于周”,举“尊王”之旗。树起知义、守信、尚礼的形象,能博得臣下的忠贞而有狐偃“三德”,赵衰“三让”先且居“三尝”,成了历史上少有的“君明、君忠”之清明。文公开创的霸业持续了一个半世纪之久,成为春秋五霸中的佼佼者。

公元前369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国瓜分,史称三家分晋。时晋静公在位,《史记》载有:“静公迁为庶人,晋绝不祀。”“迁静公于端氏,晋绝。”端氏,在今山西省沁水东。子孙以国为氏,称晋姓,并尊唐叔虞为其始祖。沁水古属平阳郡,故后世晋姓有以平阳为其郡望、堂号之说。历战国而秦,晋姓家族在古虢国发展出另一个繁衍中心。后世遍布天下的晋姓人家,最初均是由此二郡(平阳郡、虢国郡)辗转播迁而去的。(古號国后为虢郡,在今河南三门峡,灵宝一带)。

东汉时期,见诸史册之晋姓有京兆(今陕西西安)人晋冯和汉中人晋文经,足见在东汉以前,晋姓人已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大部省份。历三国、两晋、南北朝,晋姓人由于仕宦、谋生、避仇、避难等原因,逐渐迁徙分布于山东、河南、河北等地,并且在中国南部省份的江苏、安徽、湖北,浙江等省亦有晋姓人入居。唐末五代时,晋姓南迁渐多,其中许州(今河南许昌)人晋晖由于仕宦之因而落籍四川,两宋时,夷族入侵北方,建都北方后,又大举进攻南方,致使晋姓同其他中原百姓一样避乱四处迁徙,进人湖南、江西、广东、福建等大部分南方省份。明初,山西晋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北、河南、陕西、江西、北京、天津等地也大有人在。历清而下,伴随各种自然移民运动,如山西、陕西人走西口,则有晋姓去内蒙、山东、河北。河南人闯关东,则有晋姓人入东北三省。加之解放后,开辟北大荒、建设三线、开发大西北、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等各种运动,致使晋姓分布区域愈广。

如今,晋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河南多晋姓,约占全国汉族晋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七,河南110多县中,晋姓分布于104县之多,晋姓在当今中国姓氏排行中位于第二百一十二位,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三六。

晋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中,形成如下郡望:①平阳郡,古帝尧所都,三国魏时置郡。治所在平阳(故城在今山西临汾西南);②虢郡:隋时置郡,治所在今河南三门峡、灵宝、卢氏。堂号有:“平阳”、“廉洁”、“贞孝”等。

据资料记载晋姓与唐、贾、韩、何等姓氏均为唐叔虞之后,其同宗而不同姓的“兄弟姐妹”甚多。

新印家谱

推荐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