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西傅氏族谱》凡例
- 时间:2024/9/24 9:41:35
- 供稿人:本站综合
- 发布:新闻编辑部
凡例
一、指导思想。编修《汾西傅氏族谱》,是从元代至今八百多年来第一次系统全面收集、整理、编纂汾西全县家谱的活动。坚持实事、客观公正、秉笔直书;坚持科学性、真实性、资料性相统一;求同存异,依靠全体宗亲的共同努力编修好《汾西傅氏族谱》。
二.目的意义。编修《汾西傅氏族谱》,是汾西县傅氏家族一项十分有意义的文化系统工程。目的是为了抢救记载依靠口头相传的先祖的人物、事迹,为早年移居异地的宗亲认祖归宗提供依据,为了给后辈在外漂泊的上班族建立一个档案史。
三.族谱定位。《汾西傅氏族谱》是一部记录过去和现在的史志。收录范围为汾西县及建国后调整到周边各县的村庄的傅姓、以及近代以来迁到本县的傅族。
四.族谱规模。本谱限为一卷。
五.入谱层次。本谱收录汾西县自元代傅恩以后至现在的傅族男性以及近代以来能够追忆到的傅姓妻子及女儿:收录近代迁来本县的傅族男性及其妻子、女儿。
所有人物都用实名。
六.编纂体例。
(一)断限。上限以元代先祖傅恩为起始,下限截止2022年4月15日,近代迁来的,从迁入开始截止2022年4月15日全部编入。
(二)结构。采用章节体。
(三)体裁。以谱的书名、志的结构、史的写法编纂。主要采用述、记、传、录、表、图、索引等体裁,以志为主,述而不作,述而不论。
七.行文规范。
(一)文体文风。文风力求朴实、简练、流畅。
(二)语言文字,使用规范化的现代汉语,按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1986年10月10日公布的《简化汉字总表》使用简化汉字。
(三)标点符号。按国家技术监督局1995年12月13日批准,1996年6月1日起实施的《标点符号用法》使用。
(四)数字用法。按国家技术监督局1995年12月13日批准,1996年6月1日起实施的《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使用。
(五)计量单位。按国务院1984年2月27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使用。
(六)人名地名。写人物直书其名,不加称谓:地名使用规范名称。
(七)叙事人称。采用第三人称写作。
(八)图表规范。照片、绘制图片应附说明文字。表格统一用三线表。
(九)资料要求。资料要真实、准确、可靠。采用文献、典籍、书籍、报刊原文的要注明原作(编)(众所周知的典籍可以不注)、书名、卷次、篇目、出版社、出版
年限:对采用网络资料、上报资料综合编写的,要注明资料来源、搜集人、编写人。
八.注释
庠生——古代学校称庠,故学生称痒庠生,为明清科举制度中府、州、县学生员的别称。庠生也就是秀才之意。庠序即学校,明清时期叫州县学为“邑库”,所以秀才也叫“邑庠生”,或叫“茂才”。秀才向官署呈文时自称庠生、生员等。
康生——廪膳生员的称,科举制度中生员名目之一。明府、州、县学生员最初每月都给廪膳,补助生活。名额有定数,明初府学四十人,州学三十人,县学二十人,每人月给廪米六斗。清沿其制,经岁、科两试一等前列者,方能取得廪名义。名额因州、县大小而异,每年发廪饩银四两。廪生须为应考的童生具结保证无身家不清及冒名顶替等弊。
增生——明清两代由府、州、县按时发给银子和粮食补助生活的生员称为“廉生”,到后来廪生数额逐渐增加,这些新增加者就被称之为“增广生员”,简称“增生”。
附生——明清两代由府、州、县按时发给银子和粮食补助生活的生员称为康生,到后来康生数额逐渐增加,这些新增加者就被称之为“增广生员”,简称“增生”。又于额外增取廪生,附诸生最后,称之为“附学生员”,也简称“附生”。后世干脆将凡是刚入学者都一律统称为附生。其中在岁考、科考两次考试中,获得等第高者可以补为增生、廪生。而廪生之中,食廪时间长的人,可以充岁贡。
佾生—佾生是指考秀才虽未入闹但成绩尚好者,选取充任孔庙中祭礼乐舞的人员。获得佾生资格则下次考试不必参加县试、府试,只参加院试即可,又称“半个秀才”贡生——明清两代科举制度中,挑选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成续或资格优异者推荐到京师国子监读书的人,称为贡生。意谓以人才贡献给皇帝。明代有岁贡。选贡、恩贡和纳贡;清代有恩贡、拔贡、副贡、岁贡、优贡、和例贡。清代贡生,别称“明经”。
岁贡——明清时,每年或二三年从各府、州、县学中先送生员升入国子监就读,成为岁贡。如此录用的读书人便是“岁贡生”,意思为保送生。
拔贡——科举制度中贡入国子监的生员之一种。清制,初定六年一次,乾隆中改为十二年一次,每府学二名,州、县学各一名,由各省学政从生员中考选,保送入京,作为拔贡。经过朝考合格,可以充任京官、知县或教职。
荫生——所谓荫生即依靠父祖的官位而取得入国子监的官僚子弟,此种荫生亦称荫监。
监生——监生是国子监学生的简称。国子监是明清两代的最高学府,照规定必须是贡生或荫生才有资格入国子监读书。监生也可以用钱捐到的,这种监生,通称例监,亦称捐监。
儒学——①儒家的学说;②元、明、清时代各府、州、县设立的供生员读书的学校。
太学—一中国古代设立在京城的最高学府。太在古汉语是最高的意思。
皇清例授太学生—一皇清是当时人对清朝的尊称。例授,清制封典,朝廷按照定例授予官爵:授给本身者为例授;因推恩而授给本人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及妻之存者为例封,其殁者为例赠。太学生是指在太学读书的生员,明、清时太学即国子监。
举人—一举人是指被荐举之人。汉代取士,无考试之法,朝廷令郡国守相荐举贤才,因以“举人”称所举之人。唐、宋时有进士科,凡应科目经有司贡举者,通谓之举人。至明、清时,则称乡试中及第的人为举人,亦称为大会状、大春元。中了举人叫“发解”、“发达”。习惯上举人俗称为“老爷”,雅称则为孝廉。
武举人—一科举时代,武乡试及第者。武举人及第后即可接受朝廷任命,成为武将。中国历史上的武举制度创始于唐代。武举的兴盛是明清两代,特别是在清代。武状元就是在封建社会中,武科举考试的最高一级选拔出来的或者经皇帝认定的第一名,或者称为一甲一名武进士,这就是武状元。自古以来,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存在着文治武功。人们已经习惯于一方面“以文教佐天下”也就是叫教化民众,维护社会太平:另一方面“以武功戡祸乱”也就是保护国家安定、巩固国家政权。一文一武,相得益彰。
武生——科举考试中武举考试入府、州、县学者,也叫武秀才。
业儒——以儒学为业。
耆士——耆,超过60岁的人。耆士,清代对年老德勋的人的尊称。
千总——明代驻守京师的京营兵分为三大营,设千总、把总等领兵官,职位低下。清代绿营兵编制,营以下为汛,以千总、把总统领之,称“营千总”,为正六品武官,把总为七品武官。
推官—一官名。唐朝始置,节度使、观察使、团练使、防御使、采访处置使下皆设一员,位次于判官、掌书记,掌推勾狱讼之事。五代沿袭唐制。宋朝时三司下各部每部设一员,主管各案公事:开封府所属设左、右厅,每厅推官各一员,分日轮流审判案件:临安府设节度推官、观察推官各一员;诸州幕职中亦有节度、观察推官。金朝时推官始为地方正式职官,品秩为从六品或正七品。
元朝各路总管府及各府亦沿置,掌治刑狱。明朝为各府的佐贰官,属顺天府、应天府的推官为从六品,其它府的推官为正七品,掌理刑名、赞计典。
枢密院一一枢密院,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五代至元的最高军事机构,唐始设枢密使,掌文书,以宦官任之。后唐改称枢密院,枢密使辅佐宰相,分掌军政。宋设枢密院与“中书”分掌军政大权,号称“二府”。辽代按南北面官设北枢密院和南枢密院。元代,枢密院主管军事机密事务、边地防务、并兼禁军。明代,朱元璋废之,改设大都督府统军。枢密院的设置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帝对军权的直接控制。
显考——考原指父亲,后称已去世的父亲。显考是对离世的父亲的美称,表赞美。
先考——对已离世的父亲的称呼,“先”含有怀念、哀痛之情,是对已故长者的尊称。
显妣——妣原指母亲,后称已去世的母亲。显妣是对离世的母亲的美称,表赞美。
先妣——对离世的母亲的称呼,“先”含有怀念、哀痛之情,是对已故长者的尊称。
上一篇:傅蕾为《汾西傅氏族谱》谱写序三
下一篇:傅晋刚致《汾西傅氏族谱》编后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