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恒(五世)----凉州黄羊土塔墩李氏北半阁支系《李氏家谱》编委寄语
- 时间:2024/10/31 11:26:05
- 供稿人:本站综合
- 发布:新闻编辑部
编委寄语
文/李大恒(五世)
2019年春天,政府进行环境整治拆除残垣断壁,旧院子的最后一段塘体和最后一个墩子被推平,至此旧院子从故乡的大地上消失了。旧院子虽然消失在大家的视野中,但我相信每一个到过李家新庄(土塔村一组)的人记忆中都有一个旧院子的形象,它就在公路边上,高大雄伟;我更加相信在每一位族人的记忆中它仍然瓶然屹立,铭记心头。
旧院子是族人对它的称呼,它由内院和外院组成,内院呈方形,纵横约十丈,占地约900平米,四堵厚墙,墙宽七尺多,墙高三丈余;每堵墙外面中部筑土墩,土墩呈棱柱形,底部二丈见方,比墙略高。外院呈八边形,纵约四十丈,横约三十丈,亦为夯土墙墙宽三尺多,高度略低于内院。内院外院的务筑与明代长城在武威段的形制非常相似,而内院的夯土墙尤为结实,每层厚约15公分,用镐头敲击如同敲砖,据爷爷辈的人说,筑墙时都是将三天前准备的洇好的土,在头天下午用筛子细细师成堆,捂一夜后才上版夯筑,内院坐北向南修有二层木楼,东西两面修有飞槽出廊平房,请河州(今甘肃临夏)木匠修建,耗时三年余。四面墩子上都修小屋用来警戒防护,外院四周亦修盖房舍棚眼。整个庄院高低错落,鳞次栉比,金墙黛瓦,浑然天成。
这样的规模形制,这样的雄厚实力,即使放在今天也是非富即贵之家才能具备的。在清末的河西大地上,这是典型的富甲一方的标志,我们的一世祖二世祖创造了一段辉煌的家族史,至今令人仰慕。
一个家族兴旺发达,一个民族长盛不衰,一个国家繁荣富强,他的核心力量源泉一定是他的文化。今日中东地区战乱频仍,穆斯林世界纷争不所,民不聊生,国将不国,主因还在于他们文化里极端的排外思想以及极端的纯化思想。今日美国及西方世界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仓皇失措,社会动荡,人民惶惶,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的文化重利而不重义。正如马克思
所说:资本家若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他们就会铤而走险。我中华文明五千年不断,中华民族日益强大,历史上多次领先于世界,中华文化中包容创新,崇义尚德的精髓是根本原因。
那么我们这个家族在可追溯的三百多年历史中能够生生不息,欣欣向荣,靠的又是什么?
从我记事起,不论春夏秋冬,天刚蒙蒙亮,萝爹就夹着把铁锨去地上了,妈妈挑着两只大铁桶去涝池(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为人畜提供饮水的蓄水池)挑水。经过一夜的沉淀,没有牲畜的破坏,此时涝池的水算是最清的。晨曦中妈妈矮而结实的身躯挑着两大铁桶水,脚步飞快地走在巷道中,至今记忆犹新!每年麦收时节,天亮了,我睡醒了,才知道多爹妈妈已经割完麦子来吃早饭了。现在想来那真是三更即起,披星戴月。这其实是村子中爷爷奶奶叔叔婶婶们的日常,每日劳作不息,勤勤恳恳。读为一世祖李清春祝寿时众亲友赠送的字画条幅和中堂以及三世祖李亨生去世时众亲友赠送的条幅和中堂,上面所记述的文字讲述着祖辈们急公好义,乐善好施的名声远播一方。现在村子中邻里和睦,互帮互助,族中人从未争讼犯科。我想这是善良的基因在家族中代代相传的结果。
今天,无论我们李家子孙从事哪行哪业,都能安身立命,有所建树;无论身处何方,都能安居乐业,家境殷实。这些都是因为我们的身体中流淌着勤劳善良的血液,勤劳善良是我们这个家族的底色,也是我们家族精神的基石。
族侄李博,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未,长在新社会中,却常有慕古情愫,久怀追远之思。此次勇挑重担,不辞劳苦,夙兴夜寐,吐哺用心,为我家族续修谱牒,实乃祖宗有灵,家族有幸!
祝此次家谱编纂之大事圆满成功!
二零二一年八月二十八日於古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