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新闻

当前位置:中国家谱网 >> 张氏家谱网 >> 张氏宗亲网 >> 浏览文章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杨波为笋庄张氏族谱撰写序言

时间:2024/12/11 11:26:40
供稿人:本站综合
发布:新闻编辑部

笋庄张氏族谱序

在中国五千多年的璀璨文明史上,留下了一处处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也涌现出一大批辉映千秋的文化名人。这些文化名人在世界范围内的历史贡献和文化影响虽然不同,但都与“姓氏”一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一个人或一个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性符号,产生并延续了五千多年的姓氏文化对于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都具有非凡的意义和影响。根据国务院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018年)的最新统计数据,张姓在全国十大姓氏排名中位居第三,约为8480万人,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7.07%,是名副其实的传统大姓。我与上海张良先生的认识,正是源于对其先祖张之象其人其书的研究。

2022年2月22日上午,我突然接到一个来自上海的电话,对方自称是张之象的后人,因在网上看到我关于张之象研究的文章,才辗转找到我的联系电话。我起初觉得太出乎意料,毕竟关于张之象的研究并不是古代文学研究领域中的热门话题,后来想了想,这大概就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吧。2006年我决定以明代上海学者张之象编纂的《唐诗类苑》研究作为博士论文的选题,不单是为了自己的专业研究需要,也是为了完成导师佟培基先生从20世纪80年代起一直想做这个选题而未遂的心愿。为了撰写论文,我查阅了大量的上海地方文献,也积累了与张之象及其家世有关的丰富传记资料,对于明清时期上海的历史沿革、经济社会、学术氛围、人文环境等都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论文撰写完成后,幸运地得到了上海两位匿名评审专家的悉心指教,即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原所长陈伯海先生和复旦大学中文系的陈允吉教授,两位先生的学问和人品都令人钦佩,我也从中受益良多,对上海的好印象又加深了一层。由于新媒体技术的便捷运用,我与张良先生虽一直未能见面,但相互分享了一些掌握的资料或信息后,联系渐渐多了起来。当张良先生请我为其编纂的家谱作序时,我觉得自己无论从年龄、资历还是学养、见识都无法胜任,所以屡辞不应,最终却为张先生认真搜寻先祖踪迹、传承根亲文化的精神所感动。现将自己对姓氏文化和根亲文化的粗浅理解略叙如下,以祈就教于大方之家。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中华民族向来重视文化和血脉的传承。从《世本》《志氏姓》《姓氏谱》,到《姓纂》《急就篇》《氏族略》等,历代姓氏之书“枘凿多端,瑕类纷出”。清人张澍在其《姓氏寻源序》中写道:

草木祖根,山祖昆仑,江河祖源,不此之求,是谓昧。厥元谱牒,家以百数,孰能昌言。天神灵而生子,地广厚而资始,人殷殿而受氏,或爵或邑或山或水或字或名或冒或徙,不得其真,知为谁之考妣?同一姓而出殊,同一郡而望区,数典而忘祖,籍谈焉免其抑揄,岂不悲哉!

这段话道出了张澍编纂此书的初衷,虽只是一家之言,但也说明自有姓氏以来人们对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我的根在哪里?”“人们为什么喜欢叶落归根?”“为什么人们厌恶数典忘祖而赞许饮水思源?”等问题的追寻与探索从未停止,客观地反映出古往今来人们对待血缘关系的态度,寻根问祖之举逐渐从难以磨灭的祖先记忆演化成代代相传的民族情结。

在张姓的发展源流史上,可谓群星灿烂、名人辈出。据唐人林宝《元和姓纂》卷五“张”条下记载:“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1关于张氏的起源,历来有几种说法,如《广韵》认为张氏出自“清河、南阳、吴郡、安定、敦煌、武威、范阳、犍为、沛国、梁国、中山、汲郡、河内、高平等十四望,本自轩辕第五子挥始造弦实张网罗,世掌其职,后因氏焉”;《风俗通》记载称,“张、王、李、赵,黄帝赐姓也”;《唐书世系表》则认为张氏“出自姬姓,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赐姓张氏”,等等。尽管各种说法不一,但张氏是黄帝后裔,得姓始祖是张挥之说认可度最高。除了张挥外,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谋略家张仪,被汉高祖刘邦评价为“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留侯张良,被誉为“丝绸之路的开拓者”“东方的哥伦布”的汉代外交家张骞,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的科圣张衡,东汉末年写出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的“医圣”张仲景,三国时期“勇冠三军”的蜀汉名将张飞,编纂有中国第一部博物学著作《博物志》的西晋文学家、藏书家张华,中国历史上治家有方的典范——家族九代同居、和睦相处、“百忍义门”的张公艺,执掌文坛三十年、号称“燕许大手笔”之一的唐代宰相张说,被誉为“岭南第一人”的开元名相张九龄,创作出我国绘画史上稀世奇珍《清明上河图》的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倡导“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北宋著名思想家、理学家张载,明代有“千古一相”之称的政治家张居正,明朝末年与李自成齐名的农民起义军领袖张献忠,被康熙帝盛赞为“始终敬慎,有古大臣风”、为后人留下“六尺巷”轶事典故的清初名臣张英,整个清朝唯一配享太庙的文臣同时也是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明史》《四朝国史》《大清会典》《世宗实录》的总裁官张廷玉,“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的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民国时期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张伯驹,近现代国画大家张大千,近代著名教育家、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等等,都是彪炳史册的张氏名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名人文化和根亲文化都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理应得到更为全面地传承。一方面,上海物阜民丰,人文荟萃,明清以来孕育出很多张姓名人。据明弘治《上海县志》记载:“上海县旧名华亭,在宋时,番商辐续,乃以镇名,市舶提举司及榷货场在焉。元至元二十九年,以民物繁庶,始割华亭东北五乡,立县于镇,隶松江府,其名上海者,地居海之上洋也。”作为明代中后期松江地区有一定名气的诗人、藏书家、诗选家,张之象因其在文献编纂整理方面的贡献,与徐献忠、何良俊、董宜阳一起并称为“云间四贤”,在上海古代文化史上也占据有一席之位。另一方面,很多姓氏文化资源尚未得到正确的认识、整理与传播。正如岑仲勉先生所说:“姓氏之不知,民族乌乎立?先进之国,类皆置重谱牒,凡以严内外之访,明种族之别也。中邦古礼,姓以统氏。姓,百世不变者也;氏,数世一变者也。氏同姓不同,可婚;姓同氏不同,不可婚。孳生之繁,翳实赖之。”编纂族谱或家谱,一定要弄清楚“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和“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之间的关系和区别,梳理出国内张姓文化资源的分布、整合及利用情况,以续修族谱为契机,将有上千年历史的张氏家风、家训、家教等传承好、发扬好、传播好。

最后,仅以一首小诗表达对《笋庄张氏族谱》即将修成出版的祝贺,表达对上海张氏家族良好家风的敬意,相信张氏族人一定能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力量,在新的历史时期做出更大贡献。

松江繁庶自古然,上海华亭两相连。

云间四贤知何在,张氏家风代代传。

(作者简介:杨波,文学博士,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新印家谱

推荐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