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新闻

当前位置:中国家谱网 >> 张氏家谱网 >> 张氏宗亲网 >> 浏览文章

张良撰写的笋庄张氏族谱序

时间:2024/12/11 11:36:00
供稿人:本站综合
发布:新闻编辑部

笋庄张氏族谱序

三年前,我虽已退休,但还在上班,故无暇顾及翻阅张氏家谱。高中好友李龙棣同学说对我家的张氏家谱很感兴趣,让我给父亲捎个话借看一下。长期以来,父亲一直保管着家里的张氏家谱,并且对其不断地充实、添加和整理。此事与父亲说了,他倒是很乐意的,但看得出来他有些依依不舍,毕竟他珍藏了许多年,将其视如珍宝。我同学拿到后爱不释手,逐字逐句非常认真地看了整个家谱,把其中有影响的人物全部摘抄下来,还仔细查阅了不同时期的南汇县志、上海县志及松江县志,一丝不苟,令人感佩。先祖的名字确实在这些县志里熠熠生辉,他把查到的精华摘抄下来,注明了出处,然后发微信给我。只要是关系到我们家谱的书籍他都会格外关心,他在孔网中找到了《张克黼江南岁贡卷》后就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这都是张氏家族的宝贵遗产,收集好相关资料,是对张氏家族做出的一份贡献,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因此我第一次上了孔网,并毫不犹豫地买下了《张克黼江南岁贡卷》。想不到,该书为我现在整理家谱提供了最翔实、最宝贵的历史依据,文章开头的三十三个字为我撰写本族谱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据。

说来也巧,当时网上看到一篇《松江贤士张之象传略》,作者是《松江日报》的乔进礼老师。他写道:“云间四人”之一的松江人张之象,在明代文学史上享有一席之地。张之象一生藏书万卷,著作等身,内容涉及学术、诗文、读书札记、文献史料等等。他的文学思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文学思想之嬗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我为这位张氏先祖感到由衷的自豪。我反复阅读了乔老师的文章,发现乔老师所写的张之象家庭的情况,在张氏家谱上都能查到。于是我几经周折找到了乔老师的电话,并加了微信,保持着联系。现在我正等待着乔老师的《松江诗歌史》出版,里面有不少张之象的诗歌,十分稀罕。我很想读到张之象的所有书籍,为此查阅了张氏家谱中的《张氏历世科名录考》。这份《科名录考》记载了从1335年到1844年共500多年的长河中,共有进士10名、

举人16名、太学生18名、庠生66名、18人次就任24个县的知县。2人任知州、8人任同知、2人任礼部员外、3人为推官、3人次任4个布政使司、3人次任5个地方的按察使司及佥事等。他们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刚正不阿、尽职尽责,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看着这一组组的数据,不禁使人浮想联翩,满腔热血涌上心头,我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整理好资料写好续谱。

今年春天,我又在网上看到了一篇介绍张之象《唐诗类苑》的研究文章。该文更全面,更翔实,更有说服力,也更有研究性。几经打听,作者是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的杨波博士。她撰写的《<唐诗类苑>研究》,是基于博士论文申报的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并获得立项,最终以良好等级结项。作者重点分析了《唐诗类苑》的编纂背景、基本面貌、文献来源等主要内容,确切地、中肯地、高度地评价了《唐诗类苑》。我们素不相识,但我锲而不舍的精神感动了上帝,竟然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了杨博士的联系方式,很快我们互相加了微信。更可贵的是,杨博士利用出差途中的空隙,顶着酷暑从她的电脑里找出当时写博士论文的相关资料,不厌其烦地给我逐条逐段地发微信。最令我感动的是,她还把她心爱的、历经艰辛、凝聚着她心血的新作《<唐诗类苑>研究》一书签名赠送予我,并且鼓励我说,希望该书对研究张氏家谱派上用处。这真如雪中送炭,如果说我曾在十字街头徘徊犹豫,杨博士无私的援助,是给我增强了前进的动力,是对我的鼓励和鞭策。我要把张氏族谱整理好、完成好。作为张氏后代,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做一点应有的贡献呢?

我还得到了高中好友、画家、研究馆员金祥龙老师的大力支持,他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理事,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他在百忙之中为《笋庄张氏族谱》撰写了序,他还根据老人的回忆描绘了张家宅的全景示意图,为这本族谱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们张氏后代真是处处得到了高人的指点和相助,我们一定会记住各路友人的鼎力支持。

还有贵人鼓励我说道:隔壁王楼村的傅家家谱(著名文学家、翻译家傅雷就在其中)也是一个人独立坚持完成的,问我为何信心不足呢?七月中旬,李龙棣同学来为我鼓劲了,他为我拟定了家谱提纲,为我提供了许多珍贵照片和历史资料,其中包括张家祠堂方位图、示意图及经纬度,有些还是孤品。有了这些珍贵的资料,我的决心更大了,无论多少艰辛,也要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完成提纲中所列出的内容。

张氏家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我家这本家谱的文字记载算起,上溯公元1110年,北宋自汴梁南渡临安有900多年历史;公元1260年铁一公自临安迁华亭迄今760多年;1370年富二公从华亭迁鹤沙有650年;1530年从鹤沙迁笋庄咸塘东将近500年。张氏家族,祖祖辈辈勤劳勇敢,聪明智慧,善良淳朴。家谱中说,第十一世所望公,担任过知府及按察使司,热心公益,退休第二年就修缮了濒于坍塌的宁国寺,还在寺边重修了黄道婆寺。十五世玉璇公(秉枢),某年水灾后在家门口专设赈灾口粮,救济过路难民,救活了嗷嗷待哺的婴儿。1800年先祖为修缮沈庄永济桥不惜捐款,桥边留有的纪念石碑上,镌刻着共同捐助过的姓名,(张氏)华鄂堂醒目在例。1935年修筑南汇王公塘时,先祖捐钱捐物,获得一枚纪念章。先祖们勤俭节约,注重礼仪,他们自筹钱款,买了八分三厘田地,建造祠堂,供奉祖宗先贤,商议家族大事。张氏家族曾经十分风光体面,东张家宅有华鄂堂、积善堂,西张家宅有念祖堂、银素堂,南张家宅也有师古堂等。

2006年,张家老宅拆迁,张氏后代现在大多居住航头镇沉香花苑,部分迁居周浦镇。张氏后代自强不息,人材辈出。当兵的,去西藏、新疆支边的,冲锋陷阵,不落人后;当医生的,做银行的,坐机关的,从商的,教书的个个聪明能干,为人称誉;还有人读书至硕士、博士,掌握专业知识,为现代社会服务,被人称赞,让人羡慕。据不完全统计,张氏家族后代现在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在浦东航头镇名列前茅,“家家有大学生”是张家老宅的美谈。

续写族谱是一件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本人才疏学浅,在翻译古文及选择文章方面存在着不尽如人意之处,敬请批评指正。族谱中近代历史(1850-1900年)一时找不到文字记载。续写族谱既要面对资料缺乏,又要尊重历史,这就需要我反复查阅资料来充实和补救,我愿为之奋斗。

第二十四世孙良

2022年7月28日

新印家谱

推荐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