笋庄张氏族谱续修始末(跋)
- 时间:2024/12/11 11:46:38
- 供稿人:本站综合
- 发布:新闻编辑部
笋庄张氏族谱续修始末(跋)
树木以根深蒂固而枝繁叶茂,江水以源头充沛而源远流长。我们张姓是轩辕黄帝后代的一脉,早在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就享有盛誉。更有甚者北宋相国张商英在全国清河张氏家谱中也赫赫有名。
原笋庄东首,咸塘河东有叁个宅子闻名遐迩,即东张家宅、西张家宅及南张家宅。这里的张氏祖先人才辈出,彬彬济济,据张氏家谱记载,从第三世至第十八世有进士10名,16个举人,太学生18名,庠生66名,知府1名,有18人次任过24个县的知县,还有知府,通判,礼部员外郎等遍及全国。他们不仅在各个朝代的地方衙门担任一官半职,而且他们能文能武,著书立说,善丹青,咏诗歌,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食粮和珍贵的历史资料。
这本笋庄张氏家谱失而复得来之不易,在文革年代被视为四旧之物,需焚烧之,当时就差一步被付之一炬,多亏第二十三世孙凤娟夫婿眼明手快、机智勇敢、果断地从灶头的烈火旁救了出来并保存至今。
祖祖辈辈养育了我,培养了我,我对这块笋庄热土充满着感情,我熟悉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我知悉这里的一砖一瓦,我深知他们的历史轨迹。为了弘扬张氏家族之精神并为之发扬光大,我应积极地继续纂修张氏族谱,责无旁贷地为张氏族谱添砖加瓦、贡献微薄之力。
这次张氏续谱得以出书,应该特别感谢李龙棣老师的鼎力相助、精心策划。他的孜孜不倦,查阅到了最重要的线索;他的一丝不苟,填满了张氏南分的一支支系;他的不厌其烦,寻找到了宝贵的历史资料;他的无私奉献为张氏续谱增添了新的光彩。
这本续谱得以出炉,特别要感谢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杨波博士的无私帮助,她为续谱撰写的序,使之画龙点睛、锦上添花。长期以来她一直在研究我们张氏第十世先祖——之象的著作《唐诗类苑》,并著有《<唐诗类苑>研究》一书。我真是三生有幸能够得到杨博士的签名赠书,从她的著作中我了解了许多在家谱中未知的关于张之象当时做学问的时代背景、社会条件以及经济文化氛围。我要像杨博士那样不厌其烦、认真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使这本续谱的内容更为真实、完整。
感谢高中好友、画家金祥龙老师在百忙之中为此续谱撰写的序,他给张氏宅基全景描绘的示意图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感谢第二十三世孙永祥伯伯于1993年10月对张氏现代支系的初步编写;感谢祝印坤父亲几十年如一日对张氏现代支系的排摸梳理。感谢第二十三世孙成仁叔、第二十四孙才方哥、天清弟的鼓励、支持及精心指导,为家谱增添了不少的宝贵资料和素材,尤其是慷慨解囊、无偿资助本族谱的装帧出版。感谢第二十四世孙建国媳陆凤娟组长多次对相关数据进行的完整统计。感谢周琪老师对本族谱的前期排版等做了大量的、仔细耐心的工作。
笋庄张氏续谱能与大家见面,离不开各个方面朋友的大力支持。感谢尹林标老师对家谱中的有关重要文章进行了翻译和修改,以及对所有文章的校对及润色;感谢家人的关心和支持,感谢儿子(第二十五世孙涵轩)用毛笔为本书题写扉页书名以及用毛笔抄写了先祖的诗词;感谢夫人韩澄英为续谱的打印、排版、校对等琐事给予尽心尽力、默默无闻所做的贡献。
时光匆匆不回头,花甲之年白发透,迎难而上几经苦,完成续谱高歌奏。
我已经退休,时间非常充余,在纂修族谱的过程中也碰到了许多困难,可我能边学习研究边虚心请教。
如今终于完稿,这也算是我对祖先的真诚告慰吧。
由于本人文化水平有限,囿于对古文知识的了解和时间紧促等关系,特别是对第二十五世、第二十六世的后生还不够了解、熟悉,《族谱》中难免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望各位批评指正。
第二十四世孙良
2022年8月5日
(注:此前的老家谱为《笋庄张氏家乘》,此次编写的为《笋庄张氏族谱》,共印100册。)
上一篇:上海笋庄张氏家族祭祖规矩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