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翔南(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原执行会长、《河南年鉴》原副主编)
- 时间:2023/4/19 11:52:29
- 供稿人:本站综合
- 发布:新闻编辑部
刘翔南,1948年10月生,湖南长沙人。1982年毕业于郑州大学历史系,随后在河南省地方志办公室从事编辑工作。历任《中州古今》杂志编辑、河南省地方志协会秘书长、河南年鉴社副社长、副总编等职。职称副编审。1990年发起组建河南省中原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任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法人代表等职务。后河南省中原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更名为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刘翔南担任执行会长、资深顾问。
刘翔南从事姓氏文化研究近20年,先后编著、合著《中原寻根——源于河南千家姓》、《中华望族——弘农杨氏》、《中国大姓寻根与取名》丛书(6本)、《百家姓寻根探秘——刘姓》、《中华姓氏谱——蔡姓》、《根在河南》、《百家姓书库——江姓》、《周口姓氏考》等10余部姓氏专著,在各种刊物上发表史志和姓氏文章50余篇。
刘翔南重要学术论点(一):河南是华夏155个大姓的族源地
刘翔南指出,河南地处中原,是华夏155个大姓的族源地。其实远远不仅是155个大姓的族源,据《中原寻根——源于河南千家姓》(1994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书初步考证,中华古今姓氏中约有1500个姓的祖根在河南。河南之所以成为155个大姓的族源地,不是偶然的。河南地处中原,居黄河中游,是中华民族主要发祥地之一。我国历史上的三皇五帝都主要活动在中原地区。全国七大古都河南省有三个,安阳、洛阳、开封,还有多个历史文化名城。为此,河南在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上,曾长时期是全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所以,历史上形成的很多姓氏都起源于河南。
刘翔南说,在中华民族的一万多个姓氏中,人口较多,影响较大的姓氏约有100—300个,号称100或300大姓。其中起源于河南的大姓约有150多个。其族源(包括郡望)主要分布情况有:李(鹿邑)张(濮阳)王(淇县)杨(灵宝)孙(濮阳)宋(商丘)柳(濮阳)程(洛阳)姚(濮阳)卫(濮阳)戚(濮阳)等等。
刘翔南重要学术论点(二):姓氏文化不是封建糟粕
刘翔南说,改革开放以前,姓氏研究称谱牒学,很多人认为它是封建糟粕,研究它没什么用。后来我们就说,每个中国人都有姓,一个姓的人应该了解自己姓氏的历史,或者家族的历史。一个中国人要知道中国历史,这是很正常、很自然的。你要是不知道,说明你这个人太没文化太没素质。不知道自己家族的历史,人家问你姓什么,你的姓是怎么来的,你祖宗是谁?你全都不知道,这叫数典忘祖,你作为一个中国人也觉得不太合适。所以我们讲姓氏关系到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中国人,姓氏文化的研究非常重要,可以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你不能说我知道爷爷是谁,爷爷以上的一概不知,有的甚至连爷爷名字都说不出来,这不符合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
刘翔南指出,姓氏文化研究从80年代到现在,随着社会政治环境的逐步宽松,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形成了一股新的热潮。现在全国各地不断开展姓氏文化研究活动,民间还自发组织人员编写家谱、建宗祠,乃至修葺祖坟,各种民间组织多如牛毛。
刘翔南重要学术论点(三):蔡氏在我国台湾省是名门望族
刘翔南先生对蔡姓迁移台湾的历史非常有研究,根据他的研究,早在明末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时,已有蔡姓人在岛上居住了。他们中有的是随军队入驻后落籍于当地的,有些是从福建、广东等地赴台定居的。据漳州的史志记载,明清时从漳州府7县赴台的蔡姓共48人。经过历代繁衍,今台北市区、台北金山乡、万里乡、基隆市一带的望族多为蔡氏。
刘翔南重要学术论点(四):洛阳地区的姓氏文化资源底蕴丰厚
刘翔南说,洛阳地处中原腹地,历史上长期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中华众多姓氏的主要发源地。经我们初步查证,历史上发源于洛阳及所辖市、县的姓氏达180多个,居全省各市首位。洛阳地区的姓氏文化资源底蕴丰厚,有三大特点:一、在当代中国的大姓和常见姓氏中,起源于洛阳地区的最为集中;二、以“河南”为郡望、堂号的姓氏众多;三、洛阳是客家人的祖地。从上述三个方面来看,洛阳地区的姓氏历史文化资源极为丰富,在全省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极具开发潜力。
刘翔南重要学术论点(五):姓氏文化研究,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刘翔南说,姓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姓氏历史文化研究和姓氏寻根联谊活动,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着积极意义。它有益于加强海内外华人之间的了解和文化交流,有利于反对“台独”分裂势力,促进国家统一大业的早日完成;有利于提高河南的知名度和推动河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目标的进程。
刘翔南重要学术论点(六):刘姓主支源自陶唐帝尧之后
刘翔南通过深入研究指出,刘姓是中华大姓,从文献看来其主支源自陶唐帝尧之后。刘氏始祖为刘累,是一位为夏朝孔甲帝养龙的传奇人物,具历史真实性。明见于“左传”、“竹书纪年”、“史记”、“水经注”、“汉书”、“新唐书”、“鲁山县志”等史籍。 刘累是生活在鲁山,死后葬在今河南省鲁山县昭平湖风景区是可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