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小生(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河南省三国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 时间:2023/4/19 11:52:29
- 供稿人:本站综合
- 发布:新闻编辑部
石小生 ,历史文化学者、姓氏文化专家。现任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河南省三国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河南省区划地名学会特邀专家,河南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曾任河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资料室副主任、《中州今古》杂志社长兼主编。出版有《河南名胜古迹辞典》(河南人民出版社),《河南大辞典》(常务执行主编,新华出版社),《闲话诸葛躬耕地》(中州古籍出版社)等专著。
石小生副会长个人履历
石小生,祖籍山西省翼城县,1953年生于河南省开封市,1968年毕业于郑州十九中,1978年恢复高考后考入郑州大学历史系学习,毕业后分配至河南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工作。曾主持《河南省地方史志资料选编》《河南省地方史志资料索引丛书》《河南省地方史志资料丛书》的编辑工作。
1985年任资料处副处长,期间,石小生曾主持《河南省地方史志资料选编》、《河南省地方史志资料索引丛书》、《河南省地方史志资料丛书》的编辑工作。
1987年,省地方史志编委会二级机构河南省信息开发应用所成立,石小生任所长。同年主编《河南名胜古迹辞典》并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9年组织编纂《河南大辞典》,任第一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主编为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邵文杰)。
1993年后,先后任《信息博览》杂志社社长、常务副主编,《历史文化研究》杂志常务副主编,《延安精神研究》杂志社社长,《中州今古》杂志社社长、主编。
2002年起,《河南大辞典》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彩图修订版,石小生任常务执行主编、主摄影、图片主编。该辞典共计3卷9册,400余万字,近10000张图片,是当时河南省最权威的彩图版百科工具书之一。
石小生同时积极从事河南省的姓氏文化、中原文化、三国文化、地名文化研究工作,任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河南省三国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河南省名人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河南省延安精神研究会副秘书长、河南省地名学会及郑州市地名办公室特邀专家等社会团体职务。
石小生所撰写的研究论文多次在《寻根》《中州今古》《历史文化研究》等杂志和《经济视点报》以及部分出版社出版的论文集上发表。
其研究成果《闲话诸葛躬耕地》(约20万字)2012年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
石小生重要学术论点(一):诸葛亮“躬耕于南阳”中“南阳”的解读
石小生说,关于诸葛亮的躬耕地,历来众说纷纭,但有一点谁也不能否定,那就是诸葛亮本人在《出师表》中讲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这段话是诸葛亮唯一一次回顾自己前半生的深切感悟。
石小生指出,诸葛亮不会有错,“南阳”就是南阳,无论怎么理解,“南阳”也不可能“意指”隆中;习凿齿等人也不会有错,“隆中”就是隆中,他在襄阳城西,无论属不属于南阳郡它都叫“隆中”,从来没有人将这个“隆中”称为“南阳”。而最有可能出错的可能就是非要把“南阳意指隆中”观点的当代学者。如果我们不尊重历史,非要将堂堂的南阳郡“位于襄樊一带”,非要将“南阳”注释成隆中,那一定是一个不能自圆其说的“笑话”。
石小生说,诸葛亮年轻的时候曾经在南阳、襄阳都生活过,“避难荆州”与“躬耕南阳”肯定是诸葛亮不同时期的两个阶段,两个地点。解读“南阳”并不是要否定襄阳,南阳卧龙岗与襄阳古隆中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都是大家向往的地方,既要认可“避难荆州”,又要认可“躬耕南阳”。
石小生重要学术论点(二):用寓意不好的字做姓,在古代一般被称为“恶姓”
石小生介绍,姓氏的起源有30多种原因。有的是因为地名,有的是因为人物,也有的是因为声音等,不一而足。
石小生指出,一般情况下,姓氏起源都会选取寓意比较好的字,比较吉利的字。用寓意不好的字做姓,在古代一般被称为“恶姓”。通常情况下是先祖犯了罪,被皇帝或者比较高的权贵赐姓作为惩罚。就像在脸上刺字一样。让人一辈子都带着不好的姓。大部分‘恶姓’后世觉得不好听改过来了。也有一部分一直流传下来了。
石小生强调,即便有些姓氏在古代被称为“恶姓”,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先祖在古代做了坏事。这些姓氏的先祖,可能只是得罪了权贵,但从历史的长河来看,很多人做的是对老百姓有好处的事儿。
石小生重要学术论点(三):王亥应为史书记载最早的王姓人文始祖
石小生指出,以商王“王亥”作为王姓的得姓始祖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文化认同”,即以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含有自己姓氏的历史人物作为“得姓始祖”来认定,这种情况在其他姓氏中也很常见。如张姓的“张挥”、刘姓的“刘累”、朱姓的“朱襄氏”、葛姓的“葛天氏”、祝姓的“祝融氏”、武姓的“武丁”等等,而且得到了古代姓氏专著例如《元和姓纂》《路史》的认可。王亥是历史上杰出的中华先贤,是史书记载最早的名字带“王”的君王,所以,将王亥列为王姓的至尊人文始祖,无可置疑。
石小生重要学术论点(四):世界石氏宗亲共尊石碏为中华石氏始祖
石小生指出,早期姓氏书籍关于石碏是卫康叔六世孙卫国国君靖伯的孙子的记载非常多。所以,承认石碏是靖伯孙子这一史实就等于承认公孙碏之名的存在。碏,彩石也,其字为‘石’,以字冠名,称他石碏。
石小生介绍说,世界石氏宗亲共尊石碏为中华石氏始祖,世代传衍中不断有晋、郑姬姓石氏,宋子姓石氏,以及羯、鲜卑、昭武九姓石国人、沙陀、女真、回、满、苗、壮、侗、彝、瑶、毛南等民族融入,共成今日绵延不绝、人才辈出的石姓家族。
石小生说,一个个家族和睦相处、稳定兴旺,国家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及文明进步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石小生重要学术论点(五):原始社会的“氏”与后世姓氏的“氏”有很大的区别
石小生指出,“氏”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进入父系氏族社会的事情,上古时期最先出现的“氏”其实还是原始社会的部落名称,与后世姓氏的“氏”有很大的区别。《汉书·古今人表》中记载的“氏”,有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还有女娲氏、共工氏、容成氏、大廷氏、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庐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阴康氏、亡怀氏、东扈氏、帝鸿氏。这里边,除了女娲氏还带有母系氏族社会的影子外,其余的均有很明显的父系氏族农耕社会的特征。中国农耕社会第一次大的发展和突破,例如原始农具、渔猎、养殖、音乐等等基本上都是在这些原始氏族部落中出现的。对这些原始氏族部落的内部结构、运作、传承等史书记载很少,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除少数,如轩辕氏与轩辕姓、朱襄氏与朱姓、葛天氏与葛姓有一定的渊源关系以外,绝大多数原始氏族部落的名称没有演变成我们今天意义上的姓氏。他们只是母系氏族社会的古姓向父系氏族社会的夏商周,尤其是西周以后形成的“别贵贱”“氏”的一个过渡。
石小生重要学术论点(六):姓氏,是我们每个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身份符号
石小生指出,姓氏,是我们每个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身份符号,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须臾不可离开的生活要素,中华民族尤其是汉民族的姓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它的形成、发展、演变的漫长历史过程来看,则是构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深入到每个人的心中,尤其是漂泊在海外的炎黄子孙,都对“家”、对“根”有一种深深的渴望。
石小生强调,姓氏文化是传承文明、解读历史、透视社会的窗口;姓氏文化是中国人传统“家国情怀”的基础;姓氏文化是维护祖国统一、民族融合、团结的有力推手;姓氏文化是维护社会和谐的润滑剂;姓氏文化是发展地方经济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