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斌(河南省社科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原所长、黄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 时间:2023/4/19 11:52:29
- 供稿人:本站综合
- 发布:新闻编辑部
张新斌,河南沁阳人。1981年毕业于郑州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现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河南文化产业智库专家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曾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所长。
张新斌是首批河南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中原千人计划中原领军人才(中原文化名家)人选,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河南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水利部中华水文化专家委员会委员。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黄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等。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兼职教授,河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客座教授,中共河南省委统战部特约研究员、河南省文化产业专家委员会成员、河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专家委员会委员。
张新斌学术代表作
1、济水与河济文明
2、中原文化记忆丛书
3、中华姓氏河南寻根
张新斌个人科研成果社会评价及影响
主持编著出版《黄河与科技文明》、《济水与河济文明》、《黄河流域史前聚落与城址研究》、《中原文化记忆丛书》、《中原文化解读》、《中华姓氏河南寻根》等专著及文集近20部,发表论文150余篇。承担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项,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研究成果先后获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及其他多项奖项。在大黄河与黄河变迁史研究及黄、淮、济关系史研究等方面,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在学术界屈指可数,尤其是在济水研究方面许多观点有创新之处,并得到了学术界的公认。在姓氏文化研究方面,坚持学术研究、理论研究与开发相结合,在学术界、党政部门、海外宗亲中引起了较好反响与共鸣。在中原文化方面的研究成果,具有标志意义,为我省文化建设与中原文化的开发作出了突出贡献。
张新斌重要论点(一):河南历史文化“六大出彩”
河南位于古代中国之中,长期以来是中国古代的政治中心与文化中心。以河南为代表的中原文化,不仅是华夏文明的根源,也是华夏文明的主干。没有河南史,就没有完整的中国史;没有中原历史文化,中国的历史文化就缺少核心与灵魂。河南在历史上确实出过彩,以“六大出彩”最具代表性。
一、都城闪亮彩。中国古代都城的源头在河南,中国都城的鼎盛发展在河南,中国都城的重要样板也在河南。
二、根亲出重彩。河南是根亲文化大省,是海内外华人的精神家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的故都和陵墓在淮阳,炎帝的故都在淮阳,黄帝的故里在新郑,颛顼帝喾的陵墓在内黄。当今100大姓中,78个姓氏的源头或部分源头在河南,如李姓根在鹿邑,王姓根在偃师,张姓根在濮阳,刘姓根在鲁山,黄姓根在潢川,林姓根在卫辉,蒋姓根在淮滨,赖姓根在息县,龚姓根在辉县等,华人寻根热潮此起彼伏。
三、人才争出彩。河南历史名人,群星璀璨,数量众多。在二十四史中,有纪传的历史名人共5700余人,仅汉、唐、宋、明四个朝代的河南籍名人,达912人,在全国各省市中名列第一。中国历史上有籍贯可考的宰相共1037人,河南籍宰相高达220人,在全国各省仍然名列第一。
四、思想起“风彩”。河南是中国思想文化最早的起源地。伏義在河洛交汇处,有感而思,因河图洛书而创画八卦;周文王在羑里(在今汤阴)推演周易而开启了中国儒道之始;孔子到中原周游列国,入周问礼而开创了影响世界的儒家学派;老子出生于今鹿邑,在今灵宝的函谷关撰著了对人类命运有启迪意义的《道德经》。
五、科技出头彩。传统科技进步的脚印,有着鲜明的河南印痕。从数学理化、工程技术、农耕水利、冶金制陶、到建筑纺织、医药生物、天文地理,在其源头与顶峰时,大多与河南有关。
六、文艺放光彩。文化艺术海洋中的晶莹明珠,集中在河南。汉字中最早的契刻文字在贾湖遗址发现,最成体系的甲骨文在安阳殷墟发现,最早的规范汉字工作的组织者是李斯,最著名的汉字理论成果是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国书法中的“飞白体”创立者蔡邕,楷书之祖钟繇,大书法家褚遂良,大画家吴道子、荆浩与郭熙,“瘦金体”的发明者宋徽宗,也都是河南人。
张新斌重要论点(二):华胥文化的三大核心元素——华、母亲、中国梦
张新斌首先提出了华胥氏的定位,他认为对华胥氏的定位当为“中华人文母祖”更合适。就华胥氏而言,她较其他女祖要早,位列“三皇五帝”之前,在上古传说的古帝中,有所谓盘古氏、有巢氏、燧人氏,而华胥氏为女祖之最,是上古时代母权制的代表性人物,无论从一个时代(前伏羲时代)而言,还是一个伟人(伏羲)而言,都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应称之为“中华人文母祖”。
张新斌认为,华胥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祖文化,这是毋庸置疑的。华胥文化的三大核心元素:华、母亲、中国梦。不仅在理论研究的层面应该紧密围绕这三大元素,在产业应用方面同样需要把握这三大元素。
张新斌重要论点(三):黄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张新斌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在国家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建设黄河文化主地标,对于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强化中华传统文化记忆,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中国的地域文明中,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典型代表。建设黄河文化主地标,能够展示最能代表黄河文化的中华文化,树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符号。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张新斌重要论点(四):苑、宛的姓氏源流与历史地理考辨
张新斌指出,苑、宛两姓作为读音相似的古老姓氏,从文献记载来看两者源流并不相同,从本义上来看苑义的“养禽兽之地”与宛义的“屈草自覆”有明显差别。另从《左传》的记载来看,苑、宛家族没有姓氏互替现象,同一人物也没有苑、宛两字互替现象,这都反映出其为两个不同的姓氏。通过历史地理的考辨,苑陵作为汉唐时的县名,其地大致在今新郑之北。而之所以会在文献中出现苑陵、宛陵和菀陵,则因为该地最初与苑氏有着深厚的历史联系,所以在地理志书中写作苑陵。但在东周时期,该地又与宛姓有着一定的关系,因此在文献中有时将苑陵写成宛陵,甚或中和为菀陵。苑、宛、菀三字的变化,实际上是苑陵历史变迁的具体反映,而新郑苑陵故城则可能为苑姓祖根地。南阳作为宛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长期的认知,但是南阳之宛,从来没有写作苑。其与苑姓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考证。
张新斌重要论点(五):中华张姓文化博大精深,挥公精神则是其源头
中华张姓文化博大精深,挥公精神则是其源头。挥公生活在上古时代,距现在十分遥远,相关的文献记载非常少,对于其所处时代的描述、复原,都是十分困难的事情。要在这样一些简单的文献记载中提炼挥公精神,当然更加困难。但是,我们还是可以从那些只言片语的记载,甚至有的可能就是传说性的后世的追记中,体验挥公的不易,从而得出一些与精神有关的概念。我认为,对挥公精神的认识,可以用四句话概括:“源于正宗”,“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勤于专业”。
张新斌重要论点(六):“寻根文化”是海外华人精神交流和情感联系的重要纽带
张新斌说,“寻根文化”是海外华人精神交流和情感联系的重要纽带。要从祖国统一大业的高度,从增强海内外华人凝聚力的高度,去认识“寻根文化”的意义。社会各界要承担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充分发挥寻根文化优势,做好寻根文化开发这篇文章。
张新斌重要论点(七):中国人的家族基因就是姓氏
张新斌指出,中国人的家族基因就是姓氏,中华姓氏文化也是海外华侨华人凝聚发展的重要载体。在海外,华人社团包括家乡社团、行业社团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姓氏社团,即所谓乡亲、行亲与宗亲,以此团结凝聚,共同发展。在他看来,研究中华姓氏文化的意义,在于运用好姓氏文化的正能量,梳理出中华文化主要基因,传承历史优秀传统,服务社会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