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新闻

当前位置:中国家谱网 >> 李氏家谱网 >> 李氏宗亲网 >> 浏览文章

我的衣胞之地——三星

时间:2023/9/26 15:23:06
供稿人:本站综合
发布:新闻编辑部

我的衣胞之地——三星

清康熙年间,朝廷在这里设立合口关,驻军屯守,而来往的各地人等也造就了三星场的繁荣,要道三星渡也成为重要的船渡码头。而在高大而险峻的石岩上,还存清代崖刻“三合义渡”四字。

从原三星场口还有一块非常重要的“严禁打鱼”碑刻,内容主要是严禁在三星场乌江河段捕鱼的公告。该碑立于清光绪十九年,碑高1.22米,宽0.6米,厚0.18米,青石料凿刻,素面磨制无饰,碑体完好,楷书刻下357字。此告示目的是保护生态资源。反映了古代禁约文化与自然保护相结合的自然保护观。其目的是为了加强环境有效管理和持续利用。老先辈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我们的家乡就住落在乌江河边二水交流处合口小街上。是一个小小的渔民村寨,听百岁老人说,清末时期这座很繁荣的老合口街特别轰隆热闹,很兴旺,结果突然受到了火灾,烧得光光的。损失特别大,当时的受灾百姓非常悲惨。苦守了十多年,到庚申年(公元1920年)民国九年,这些老百姓慢慢又好转起来了。在这个地方李姓人比较多,基本上全部是李家地盘。李氏家族有个“舵把子”李鑫选,化名李玉清,称号“包乐”,是参加哥老会的,是个“袍哥”老大,在这个人的组建下,又把这个街修建起来。因为都是李家人多,外姓少数,就是外姓也和李姓是姻亲关系。到甲戌年间三星基本重新修了新街房。家家户户都修的是吊脚楼形的柜台门面。从这个时候开始兴起市场交易。逢“寅、申”赶场。这是一九三四年间,这个地方就又再繁荣热闹起来了,好一个三星场。在当时的社会,穷苦的贫民是多数,是很怨恨官府的,耕种庄稼的百姓生活非常困苦,干人是吃不饱,穿不暖的,统治是很恶化的。在一九三六年时期李鑫选的社会观念发生了变化。不想效劳这种社会,他暗地聚招武装军士,反击活动。私购枪支弹药,造反国民党政府机构,打击国民政府的统治制度。一九三七年国民政府设法抓捕了李鑫选和他的一名护卫士兵。官府视李鑫选是敌党、兵匪、土霸。经官府审讯招安他,他死不投降,因为他知道招安是假的,暗害他是真的,所以宁死不投降。一九三八年国民政府判处李鑫选死刑,在遵义城红边桥刑场枪毙,与同护卫士兵同场遇难,是一九三八年元月份。在这个旧社会兵荒马乱的年代里,的确人民是有斗争的。但是李鑫选他虽然死了,他有光彩的一面,他从来没欺压过穷苦老百姓,只有他才是当时三星这地方的一把保护伞,外敌不敢来侵略或欺负三星这一地带人。旧社会的变化,转眼就变成了新社会:一九四九年全中国人民得解放了。穷苦的人民分了田土,过上了平安日子,新中国成立了,我们家下也有红色人物李泽明子弟是我们三星的乡长,党委书记任职持续至一九七一年因病逝世。在我们家下书生、文人若干个,也有国家公务员、人民教师,各行各业人物不欠。并且三星场是一个三大产业区,第一个从古以来盛产棬籽油。第二优质煤矿(油煤)产质地。第三团溪区柑橘种植示范点,柑橘已经成功得到丰收,解决了当地人民生活收入。是国家的规范建设改变了三星场。但在一九八六年不幸事故发生了,三星街道被火灾了,全体居民房烧光了。经遵义县人民政府救济补助。救济三星两个小组的群众生活。在这一情境下,三星的男女老幼群众非常感谢中国共产党的关怀。特感谢人民政府对人民的救助和关心。

这是三星场的第二次火灾劫难。三星人永远不会忘记党和国家,人民政府对人民的救济和关怀。这是我们三星人心中记得最牢固的历史。在1998年过后由于国家建设,在乌江河修构皮滩水电站,我们三星街道这个村组百户人家成了移民搬迁户,整个家族迁出四面八方,我们在这个人多兴旺时期分散了住落地区,不要忘了我们的家乡,但我们这个时候立制家谱家规家教。要做一个文明友善,仁智礼义信老百姓。要为人民办好事,要为国家有奉献。在此我再赞谈我们的衣胞之地三星渡。从团溪镇南行20公里,临江半山的小村即是三星场,风致古朴的吊脚楼排在石板石道侧,小路直达山下渡口。三星渡,古名合口渡,处于遵义、瓮安、开阳三县交界处,俗称此地“一脚踏三县”鸡鸣三县闻,这里的独特风光令人叫绝。三座大山呈“品”字形夹水而立,鼎足相望,三山分属三县,夹持乌江、湘江,两江深切峡谷。构成三方水面、巨崖深壁,鬼斧神工,激流澎湃,漩沫飞烟,黔中山水在这里大汇和,因名“合口”这山川、大禹不曾疏浚,太古洪荒,沧海横流、高原隆起、水切石穿,穿旷峡谷中只有不竭江流主宰,是征服者,是造就雄险景观的原动力。合口,是一个相当宽绰的“丫”字形三通峡谷,乌江巨流从西侧峡谷驰出,浪涛滚滚,云蒸波涌,直径几十米的漩涡急湍,以令人目眩的速度直扑迎面山崖,激起排排浪花似的雪崩,然后顺崖折转,挤进南侧谷中,洪水季节,如两江同时涨水,峡中黄浪交搏,山鸣谷应,浩荡之势,直欲席卷千峰。若只有一江涨水,峡中清流似乌龙。泾渭分明,当乌江河谷中发洪水时,黄水浸灌湘江峡中,谷中顿成黄海,盛夏湘江暴涨时,黄龙直扑乌龙,搅得合口群峰震怒。

三星场位于半坡坦夷处,清康熙年间,在这里设合口关,驻军屯守,为自郡(遵义城)往瓮安要隘。东南峰瓮安,西南峰开阳,北山是遵义,三峰皆高峻,分别有小径下至渡口,东南之峰形如半岛,峰头昂举,突兀江心。临水面一堵扇形高崖,分别插人两江。山西北峭壁属湘江峡之屏障。岩上,清代刻有“三合义渡”四字,正西之岩笔立,乌江巨流直射岩下,轰轰有声,南绝壁属,乌江峡,高岩堵截江水,迫使改向南流。山峰壁立于乌江对岸,江流拍山而去。三星场“层岩叠嶂,非樏楯之可攀跻”。行人至此,高岩深谷处无路可行,而对恣肆横流的长川,恨不身有双飞翼,徒作望洋之叹,明清以来,江上船工千篙万浆,搏风击浪,将三县交通系于一叶扁舟,船工世居遵义县北山渔村,李府姓氏撑管这里扼水陆要冲,商旅辐辏,渔村逐渐繁荣。也许是临江三峰似河汉三星、险绝之地盼吉星高照,渔村取名为“三星场”,李、严、崔、田四姓渡送来往行人。“初则赖此营生,后境据为私渡”,私渡实不顺畅和真不顺便急需通行。后又遵义合口渡老人刘永昌发下宏愿改善交通,他带头捐银,联合毗邻三县有识之士募化银两,两岸群众合力献工“开凿两岸之路以通开瓮”,修建渡口码头,打造渡船几艘,并置买田土数股,“作渡夫工食及岁修船只之用”。工程时7载耗银2000余两,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三合义渡竣工,招雇妥实渡夫长住河岸,便利百姓乘船往还,同时,在湘江峡谷瓮岸绝壁刻义渡之名,众议制定渡口条规,刻碑立于三星场口。明文指出“毋许强豪痞棍营私把持从中染指渔利”。合口义渡的便民义举,受到贵州巡抚岑毓英赞赏,亲自批准以他和贵州布政使司兵备道员,遵义知府,协镇武官,遵瓮开,三县县令的名义联合发布文告,重申义渡管理章程,并将文告刻碑,立于三星场上。示谕三县“永遵毋违”。至今,犹存16块石碑,黝黝青石上,分别刻着官府告白,渡口条令,义渡田产,管理章程,捐资善姓等内容,碑文严谨,叙事简明,雕刻精工,是三县人民合力开发山区交通的珍贵史料,具有较高历史和艺术价值。该古三星系民国时期当地易姓族人修建的“祠堂”,为木结构一楼一底小青瓦楼。与三星街集体合成一道街景。这座古文化风景壮观的木楼还保留着“易家祠堂”,是在向人民诉说着昔日的三星场的繁华。古三星场的岁月沧桑,连同古人挑战险山恶水的故实,已经沉入库区水下,沉入史海,一个崭新的三星渡口又屹立乌江之滨,成为飞龙湖畔的旅游胜景,它是古三星的历史传承者,更是走向未来,通江达海的新码头。中国传统“风水”学说此处风景极佳,如果“戏说三星”,三星场以祖龙之北山为枕靠,可称福星。左龙砂,即瓮安之峰,宜称禄星,右虎砂,即开阳之峰,堪称寿星,三星场下方之“明堂”延伸下至三峰间江面,局势宏大。这风云际会之所,是山水旅游客货运输交汇的结点。几百里水路可以直达长江。这山水风光交融的大景区,令人神往,前景无限。这是我们家的衣胞之地这一美景。是我们老先辈选择的优美龙脉好巢好地好家乡。将来我们的后代骨脉人兴财发个个贤。老家乡是我们的根,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自己是从哪里走来的,老地区养育了我们的饮水思源,我们过上了幸福的日子。特别不能忘了老地方,老祖宗的骸脉荣生着,让我们常常去见。

龙岩李长城

2021年春

新印家谱

推荐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