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氏新闻

当前位置:中国家谱网 >> 邹氏家谱网 >> 邹氏宗亲网 >> 浏览文章

以邑为氏邹姓先祖繁衍播迁举例

时间:2024/7/30 10:52:39
供稿人:本站综合
发布:新闻编辑部

以邑为氏邹姓先祖繁衍播迁举例

丰城邹氏先祖迁徙考述

邹氏先祖迁入丰城境域定居生息,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盖东汉明帝永平末年(75)邹文信(47—),字孟祥,官由临川学官,再任南昌教职,讲学于豫章南境(丰城)学前,在此置买田庄,遂家焉;其长子名坚,于和帝永元元年(89)分居西乡湖塘虔里。为丰城境域继陈、邓、傅、雷、张、杨、谢姓之后,第八姓早期徙入的氏族。迄今1900余年间,全市先后共有173个邹氏家族居住村落(现有147个村),分布在31个乡镇街办,有常住人口6557户,34905人,客外4551人。

按迁入时间为序,依次有汉代丰邑南境学前(村废)、湖塘虔溪上村(村废)、虔溪中房3村;南北朝有隍城乌岗上邹、湖塘虔溪下房2村;唐代有湖塘邹舍、杜市东湖甘竹塘(村废)、曲江下市(村废)、秀市麻垅4村;宋代有尚庄马塘,荷湖冷水,河洲小桥老基,剑南四门沙湖邹家,湖塘乡湖塘,曲江渣溪(已分迁,村废)、雷家,孙渡南岸,秀市上村(已分迁),袁渡箭江,同田龙洲,杜市枫林桥(已分迁),荷湖南市(已分迁,村废),梅林珠珊,湖塘耸岗,董家云堆,张巷五马第,同田罗塘下邹,上塘晚塘上房、下房,张巷石坑老邹,孙渡结堆、奏山、垱溪、竹溪,荷湖下梅,秀市石桥(已分迁)、新下(已分迁)、黄塘、清江、尚庄赤冈等32个村;元代有上塘兴隆岗,曲江老洲、邹家(邹坊),袁渡双溪,秀市桐车、下岭、日月山,小港白洲,张巷罗桥,杜市浙溪,泉港横山下坊,剑南学前(已分迁),剑光智林巷(已分迁),桥东马耆,荷湖南庄,白土南塘、戴家巷(已分迁),荣塘莲塘,梅林洪石(已分迁),淘沙简山,铁路胥王邹家,杜市南槎新夏等20个村;明代有铁路汗里,隍城火头岗,袁渡戴邹,丽村竹山,秀市马岭,白土柯林头、茅竹园、郭上、书林坑(已分迁),石滩上磁窑(已分迁),铁路路边,同田马草湖,上塘兴隆岗、岭头,杜市仕塘、店下、花园,筱塘鲸源,袁渡棠坊,淘沙湾上,荣塘朱桥,湖塘睦塘,袁渡中坊、小坊,尚庄杨木塘,张巷前坊,桥东湖坑,石冈黄伙潭,梅林潺湖、李家,杜市源头、樟潭、熊坑、湖背,孙渡项上、路边,秀市雷木、锦水、青竹雁、沿溪、余溪、秀溪,剑光务前,泉港横山上坊,剑南南山岸,荷湖林里、洲梅、西溪、后观,桥东浅山岗、二公庙、高溪、甪里,河洲小桥新基,同田罗塘下邹,石滩白车、村前、街上、虹桥(已分迁),张巷尖垅,梅林白雁,尚庄龙士贤,隍城乌冈下邹,洛市贺家、石口、饶家、夏鳌头,拖船下圳邹家,淘沙小珠,铁路左家湾、高陂、石海、荷湖下屋,泉港尧家冈等77个村;清代有秀市后坊、姜坪、坪坑、皇木科、咸湖,隍城清溪、泸田、垱头、铁路白塔、南山、上合、洛市上庄,荷湖大塘、雁上,石滩荷塘(已分迁),剑光衙前,同田尧冈,杜市圳上,石冈罗家渡(小岭),隍城垱头,丽村下湾,张巷枧溪、石坑新邹,希望社山,尚庄三公庙,湖塘李广坑等27个村;新中国成立后,有秀市北昌开辟新居。随着政治更迭、社会变化和地域变迁,先后有丰邑南境学前,曲江渣溪、下市、杜市甘竹塘、湖塘虔溪上村、荷湖南市、白土书林坑、石滩上磁窑、虹桥等古老村落,因人口分迁而村废无存。次有剑南学前(庄前)、剑光智林巷、张巷石塘五马第、秀市上村、石桥、新下、杨源、梅花井、沿溪、咸湖、白土戴家巷、梅林洪石等村,邹氏家族人口已迁出。据此,全市实际现有邹氏家族居住147个自然村。

邹氏徙入丰城定居,主要来自江西省内,有抚州梅林、候源、田心,宜黄中田、桃源,崇仁铁路坪、西湖、邹坊、琰平,豫章(南昌市)杏花村,南昌县长湖、新塘,乐安架元,吉水、高安、奉新16个县(市)。邹姓先民散居丰邑各地,开辟新基业。休养生息,繁衍发展。他们徙居丰城,主要有七种因素:

一是在丰任职领事择地遂居。如唐开元二十四年(736)进士邹师忌(约生于714),大历间(766—779)任丰城令尹,而遂居。《马塘邹氏重修谱序》云:“师忌公,唐朝武则天时中进士,授吴皋(应为丰城)令尹,流寓邑郛,外出寻访风水至白马塘,让子菊公入赘刘家村,而僦居焉。傍有数株樟树,时有乔木世家之称。公艰苦创业,勤建家园。传七世,生严公。宋朝时官至校书郎,大中祥符八年(1015)任丰城县令。”又如后唐五代后汉间(947—950)邹纯,字宜,号德翁,官副将,领兵剿寇于丰城,遂居井门麻垅。《雷木邹氏族谱序》云:“德翁,仕授通判,升殿前大尉,因时贼寇丰城,以武功而授以大副将之职,朝廷命领兵剿截,屯营井门之峦冈。贼寇平,见其山水清秀,地势回环,遂复命而家焉。”

二是避战乱祸事流离遂居。如唐广明庚子年(880),邹立(858—942),字挺作,因避黄巢之乱,流离奔走,至丰邑杜市东湖,因通衢不能御,遂携家眷西徙于兴仁乡之邹舍。《邹舍邹氏家谱实录》载:“立,字挺作,号魏峰,于唐僖宗广明元年庚子(880),因不辄黄寇掮乱,由是群盗蜂起。矧东湖本邑通衢不能御,讳兄弟计避,遂揭家西徙,路宿甘塘,梦神指悟,始迁于斯,名其地曰:邹舍。”又石岗黄秋潭后村《邹氏新修族谱序》云:“虔溪上村四十五世孙守中、守庸、守之三兄弟,善文墨诗书,且武艺高超精湛,性情温静善良,为人正直无私,从不欺弱凌小。他不畏强惧悍,于公元一四三零年,因济弱惩强,而冒犯官府,欲将其治罪。其获悉,三兄弟遂连夜逾逃,至石岗一山坳隐居避难。因时值金秋月,自命落难如落深潭,故仰天长叹,其一挥笔在一石板上,书下‘黄秋潭’三字,遂以此三字命为村名。”

三是因商贸于丰而居。丰城县城集市,自古乃商贾辐辏,商人云集之地,有的摆摊设点,有的建坊开铺,聚居经商。如宋绍兴年间(1159—1162)邹中文、中武二兄弟,同商贸易丰城,见其城郭完固遂居县学(孔庙)之左侧(学前)而家焉。《视溪氏族谱序》中有云:“邹中武,孟祥公之孙,叔远公之幼子,字育万,号资生。公居原抚州属邑之梅林,于宋绍兴间与兄中文公同商贸易至南昌丰城,见其城郭完固,风清俗美,遂共居于县学之左侧。南宋孝宗隆兴甲申年(1164)中武公一人,闲遊于西乡清潭之梧冈,偶观其胜景,左有荷峰,右有紫山岭,前有秀江,后有名山,田土沃饶,如愿如意,留恋久而弗去,遂卜居焉。”

四是官宦经遊于丰遂居。丰城地广人稠,山清水秀。历代有不少朝廷官吏莅游览胜,择地而居。如宋景德二年(1005),在朝任庐陵外翰的邹尧章,任满解组回家时,途经丰城荷湖,见其地形俨然,双狮戏珠,林泉山水可乐,便在此造屋,从崇仁铁路坪迁居于此。又《双溪湖邹氏族谱序》云:邹元显遊此,见“其地清而淑,秀而灵,云彩徘徊,光浮碧绿,晴覆掩映,上下鱼歌无穷,风景一一可望,兼葭而切溯洲,其令人挹之不尽也”。因“爱其山清水秀,俗美风淳,遂家于斯”。宋同田龙洲开基祖《邹烈承传》中言:乾道九年(1173)迎父仲安就养,抵丰城舟历龙雾洲,喜其夷胜。归谓其父曰:“他日大人受代,我必居彼。”又明年(1174)太守以注兑居士,享年八十四岁,果由宜黄徙居斯洲。

五是家庭人口增多而分居。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广大农村居民主要依赖耕地营生,随着家庭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原拥有耕地难以营生计,需分流开辟新的基业,另谋生路。从宋至清代的950余年间,丰城邹氏居住村落增多,原因就在此。不少家户男子长大成家后,有的兄弟携手同出老家门,有的携妻室儿女离开故乡,寻求落脚之地,开辟自己的新基业。例如《泸田支新居纪实》中云:“树大当分支,族大当分居,世之常理也。邹舍邑之大族,人丁之繁衍,生活水平之提高,分支为当务之急。高公有见及此,于清代初年率家小乔迁本乡新塘村多年。后因种种原因,移居圳头乡清溪。清溪村固然风光秀丽,奈人口稠密,发展前途有限。茂秀公目光远大,于本世纪初复迁本乡泸田村。”

六是因赋税苛重背井异乡。如明隆庆年间(1567—1572)邹府福,字文化,“因家道贫穷,难以负担捐税,随母外出为生,逃至(淘沙)小珠,观此地有山可植,有地可稼,有水可灌,具有山清水秀,足以安居定业,为此迁居于此”等。

七是逃避水灾侵害转移他地。丰城地处赣江中下游低丘平原地域,河溪纵横,湖泊棋布,水系发达,素称“泽国”。在封建社会里,遇上水灾年,洪水猛涨,外泛内涝,农作物受淹,村居被浸,民遭苦难,造成村居变迁。历史上邹氏居住村落如曲江河岸下市、渣溪,当时村处赣江河畔,随着河道的历史变迁,村居面临冲废之灾,逼迫转移异地,另辟新居。又如杜市东湖甘竹塘,石滩上磁窑、虹桥等村,也因是村于湖泊之地,遭受洪涝之灾难,而被迫迁移他方,建村立业。

撰稿:邹友兴

上一篇:以邑为氏邹姓三大支系流衍轨迹

下一篇:没有了

新印家谱

推荐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