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新闻

当前位置:中国家谱网 >> 邵氏家谱网 >> 邵氏宗亲网 >> 浏览文章

关于中华邵氏世系之探讨

时间:2024/9/4 11:07:47
供稿人:本站综合
发布:新闻编辑部

关于中华邵氏世系之探讨

中华邵氏,自始祖邵公寅至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历代名人辈出,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很大。邵氏宗族繁衍生息,现已达近400万人之众,遍布全国各地及海外。“无下无二邵”这一氏族特征,世人皆知,也是邵氏宗族的骄做。然而,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中华邵氏没能形成完整的、系统的世系。各地邵氏,均以始迁祖为始祖,而始迁祖是邵氏始祖的多少世孙,绝大多数都不明确。至于现代族人,谁也说不清自己是邵公爽的多少世孙。历史越久,这种世系紊乱现象就越严重。因此,当前迫切需要认真梳理各地邵氏的世系状况,并加以分析,理清头绪,达成共识,尽快形成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中华邵氏世系体系,为《中华邵氏统谱》的撰修打好基础。现就有关问题,与族人共同商榷。

一、邵氏家谱世系之现状

邵氏,遍布全国各地,除了边远的儿个省外,各省市几乎都有《邵氏家谱》,有的省多达十几部,如河南、河北、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江苏、安徽、山东等。纵观林林总总《邵氏家谱》的世系,大多数较乱,尤其宋代以前的世系,更是乱如麻团,正如谱学家王铁在《中国东南的宗族与宗谱》中所说:“宗谱中宋以前的世系可靠的不多”。致使邵氏后人辈序紊乱,其乱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字行辈分不统一。众所周知,孔氏的字行辈分就一套:“希言公颜承,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邵念显扬”,全国通用。而我们邵氏的字行辈分已搜集到的就有三十多套,如辉洛邵氏:“文景贞元会,性理世泽长。明珠光先照,彩羽翼复成。安定修宏业,宗功永克昌。家齐为忠孝,仁厚本诚良。”浙江东阳邵氏:“乐道安和善积森,百增造成庆兴珉。开宗明义福昌济,乾泰坤宁仁寿纯。富贵荣华隆恺悌,温良恭俭让谦文。恢宏德泽维淳厚,呈进奇祥伏瑞云。”福州朏山邵氏:“思勤克谨,世必永昌。惟孝友敬,允植循良。宜尊孔孟,宗德传芳。远能成泽,同庆发祥。祖训应履,家声自扬。秉彝积善,业葆宏煌。”鄂南湘北八贤堂邵氏:“绍仲唐胜,闻邦岐成,映祚胤弘。志士如道,文学忠信,运际永昌。明经崇正,峻德敬宗。廷光锡庆,复振家声。先进克承,英才齐举,高达显荣。培原育栋,科端步云。玉柱林立,清本佐政。”安徽砀山狐父城东陵堂邵氏:“文景贞元会,性理世泽长。三贤传纪广,五运通吉祥。玉振丕鸿业,金声乃大章。修身为忠孝,家齐本诚良。”由于篇幅所限,余不例举。

字行辈分不统一,反映了所尊奉的始祖不一,辉洛邵氏尊宋代邵雍为始祖,东阳邵氏尊宋邵亢为始祖,福州朏山邵氏尊唐代邵刚为始祖,鄂南湘北八贤堂邵氏尊明代邵绍起为始祖,安徽砀山狐父城东陵堂邵氏尊秦代召平为始祖。而这些始祖们距中华邵氏共祖召公奭多少代呢?谁也说不清!

(二)字行辈分与代数不对应。众所周知,孔氏的字行辈分与代数是对应的,如当今行圣公孔德成是孔子的77代孙,“德”字对应77代,其上辈“令”字,对应76代,再上辈“祥”字对应75代……,全国统一,全球统一。而邵氏不同,且不说全国邵氏有多套字行辈分,就是同一字行辈分的邵氏,因为地区不一,与始祖的代数也有差异。如辉洛系邵氏,都尊邵雍为始祖,都行“文景贞元会,……”辈字,都是“文”字辈,洛阳六修谱为邵雍的21代孙;余姚、古共谱为25代孙;济宁谱为27代孙;盐山谱为28代孙;洛阳七修谱为30代孙……,举不枚举。到底谁家对?莫衷一是。

(三)攀名人,错认始迁祖。在所收集到的《邵氏家谱》中,80%都尊邵雍为始迁祖,当今邵姓人口全国达400万,邵雍的后裔就占了300多万人,邵雍有那么多后裔吗?与邵雍同代、同辈分的何止百人。这都是古代先人们在编写家谱时“名人效应思想”造成,似乎始迁祖是名人,本族群才感到荣光。有的地方邵氏说其始迁祖是在元代时从洛阳迁来,就误认为他们的始迁祖就是邵雍的后裔,岂不知元代时安乐窝已无邵雍后人了。约明朝中期,邵仁自浙官洛,以祖宗遗址尚在,遂居洛阳。还有的地方邵氏,在追溯祖宗人名时发现与邵雍的某一后代同名,也误认为本族就是邵雍的后裔。各种牵强附会地攀邵雍,不一而足。名人是攀上了,而始迁祖却错认了。

(四)在谱中妄加人名,妄论代数。古人编谱,不都是我们想象的相隔二、三十年修一次,人名、代数不会乱,《邵氏家谱》最早见于唐朝,《旧唐书》、《新唐书》都载有《邵氏家传》书名,不知何人编,只可惜该书现已失传。唐朝距周朝的召公奭至少有1700年,编谱者能将历代邵家人写全吗?据说以后邵家人还编过谱,但都没见流传。如邵权芳在明正统甲子(1444)创修《余姚邵氏宗谱》时说,余姚再早有家谱,可惜“元季丙子(1336)毁于火”。

邵叔芳创修的《余姚邵氏宗谱》,是至今邵家流传下来的最古老家谱。邵叔芳在谱中追忆部公爽以来的世系,但许多是错误的,如说邵信臣是邵公爽11代孙,二人相距1000年,平均每代90岁,不合情理;又说召休“至宋时传十九世有字德新者”。召休,东汉时人,生卒年不详,但传至宋初德新大约有800年,每世40多岁,似乎平均代距也大了些;还有邵叔芳自称是邵公爽53世孙,他是明正统年间人,距召公爽有2500余年,平均每世近50岁,代距也大;还说召信臣“其孙名休,为青州太守,……传六世有日驯,字伯春。”与《汉书》相悖,《汉书》说召驯是召信臣之曾孙,召休是召驯之孙。将召驯与召休的祖孙关系弄颠倒了,搞乱了世系。

邵叔芳编写邵雍至邵忠的世系也是有问题的,他编该谱时,邵雍已逝世367年了,他自认为是邵雍十一世孙(洛阳六修谱)。活着的人靠回忆最多能上溯五代,上溯十五代就困难了。所以,从邵溥以下至邵忠,中间的两代人名是否嫡系,值得怀疑。邵伯温生于1057年,邵忠生于1193年,两个出生时间相差136年,余姚谱中邵忠又是邵雍十世孙,邵伯温至邵忠期间八代人,平均每代间隔17年,即八个人均应17岁当父亲,不可能。经推算,邵忠为邵雍六世孙较合适,这样就多出四代人,毋庸置疑,这四代人肯定是妄加的。

又如《盐山邵氏宗谱》,说始迁祖邵实是邵雍20世孙,在元至正年间自河南迁至盐山,世系也列出了,从邵雍至邵实20世,人名凿凿。可仔细一推算,问题就来了。邵实的生年我们不知,但他能只身闯江湖,至少20岁,元代至正年间为1340-1368年,我们就按至正的最后一年,1368年他二十岁计,他生于1348年,邵伯温生于1057年,其间291年,传18代,平均每代16.2岁,笑话。同样错误的还有《巩县邵

氏宗谱》,说他们的始迁祖邵整是邵雍21世孙,在明洪武元年(1638)自山西迁到巩县。那么,从邵雍至邵整平均代距只有15.3岁。按三十年为一世计算,邵雍世系到洪武元年为11世较妥,谱中多出9世,这9世的人名也肯定是妄加的!人名多了,代数也就乱了。

(五)拉名人人谱。由于战乱、灾荒等原因,《邵氏家谱》失记,有的地方邵氏,为了凑代数,主观臆断,随意拉历史名人人谱,尤其写人元代以前族谱的世系,令人难以置信。

邵宏溯,南宋初大名(今属河北省)人。抗击金兵有功,尤其攻克宿州,被列为南宋中兴十三战功之一。许多《邵氏家谱》都把他列为邵康节的后裔,究其根源还在邵叔芳,他在《邵氏族谱述》中说:“待制(邵溥)之后,有曰宏渊,以武弁起家,为殿前统制。……”把邵宏渊说成是邵博之子,后来许多《邵氏家谱》交相引用。其实邵宏渊与邵康节是不是直系关系,须再考证。籍贯就不对,如果他是邵溥之子,应是河南(洛阳)人,而《宋史》说他是大名人。后来余姚修谱时改了,将邵宏渊的名字删了,可其他谱还保留着、如洛谱六修等。另《宋史》说邵宏渊有一个儿子叫邵世雄(一说邵世雍),可任何地方的家谱却都无记载。

邵泽,字君美,闽县(今福州市)人。嘉熙二年(1238)榜眼,官至给事中,《宋史》有记载。洛谱六修说他是邵雍五世孙,邵宏渊之子。其实邵泽与邵康节是不是直系关系,须再考证。

说说邵淳,这是个有争议的人物,许多地方的《邵氏家谱》说他“以舍选升为越(浙江)之新昌令,德化及人,致灵芝生室。”可史书不见他的名字,就是《新昌县志》也找不到他的名字。有人说《新昌县志》可能漏记了,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县内有“灵芝生室”这样振奋人心的事情,任何县志编篡者都不会漏掉的。似乎邵淳是虚拟的。洛阳六修谱说邵淳是邵雍五世孙,而余姚谱、辉县古共谱说他是邵雍的七世孙。经查史料,新昌县有两个,一个越之新吕,即浙江新昌,二是在江西也有新昌,即今宜丰县。据史料载,北宋时有一个叫邵叶的,武进人,元丰二年(1079)进士,

官筠州新昌县(今江西宜丰县)令。有灵芝生室,黄庭坚为之撰《筠州新昌县瑞芝亭记》一文。是否将邵叶的事迹安在了邵淳身上了?或者说邵叶就是邵淳?若是这样,世系又乱了套。邵叶在元丰二年(1079)就登进士,邵淳恐怕还未出世呢,还遑论邵雍五世、七世耶?

(六)天下无二邵之说,是指始祖邵公爽一人而言,各地都将始迁祖列为始祖,是否还能再说天下无二邵?现在部分族人,认识不到位,为了维护本地区谱系所谓完全正确,而对中华邵氏世系统一考虑偏少,因而不能顾全大局。过去编谐由于诸多因素,任何谱系都难免有不妥之处,这是正常的。为了邵氏家族的整体利益,应本着尊重历史,考证求实,有错必纠的态度,这才是正确的,受广大族人认同的。

二、开展邵氏世系研究之必要性

混乱的世系必然酿造出迷失的苦果,这个苦果我们邵氏后人已经感受到了,再不能容忍这种混乱的状态继续下去了。厘清世系,拨乱反正,是当代部氏族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开展邵氏世系研究很有必要,其必要性在于:

(一)有利于对邵氏宗族历史文化的研究。中华邵氏,历史悠久,名人辈出,这是举世公认的。邵氏历代名人,不仅在其生存时代为国家、为民族、为邵氏家族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在政治、军事、哲学、思想、文学乃至经济等许多方面,留下了丰富的宝贵文化遗产。宗族历史文化,是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邵氏历史文化的研究,使之得以维续传承和发扬,不仅是我们宗族本身的事,而且对国家,对民族的建设、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而研究宗族文化,与研究世系密不可分。试想对一个历史名人,连他的世系、生卒年月及所处的时代都不清楚的话,又何谈文化研究呢?因此摘好世系研究,在全国邵氏中形成统一的世系系统,将大大有助于邵氏宗族历史文化的研究。

(二)有利于开展《中华邵氏统谱》撰修工作。自二零零九年九月,山东枣庄发出了《中华邵氏统谱》撰修的倡议,得到了广大宗亲的响应,许多宗亲积极热情,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然而,当前遇到了一大难题,就是世系紊乱。世系是族谱的经络,如果新撰修的《中华邵氏统谱》,仍是各为其支,各尊其祖,形不成一个统一的世系,这就失去了修谱的意义,即便勉强成谱,广大族人也是不会满意的。因此当前修谱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工作,就是开展世系的研究,尽快理清头绪,达成共识,形成一个相对准确、统一的世系体系,实现全国各地邵氏各支派的世系对接,以推动《中华邵氏统谱》撰修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有利于开展邵氏宗亲的联谊交流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宗族意识越来越强,宗族之内的联谊和交流活动越来越多,范围也越来越大。当前在联谊和交流活动中,一个实际情况就是:许多宗亲相见,除有些地方支系世系比较统一,辈分比较明确者外,大都不知如何按照辈分称呼,只好笼统地称为“一家子”,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宗亲之间的亲情感和联谊效果。如果把世系理清了,又在全国邵氏宗亲中使用统一的行字辈分,使每一位宗亲都知道自己是邵公爽的多少世孙,是本支始迁祖的多少世孙,这样不仅在本支系范围内行辈明确,即使是全国邵氏,相隔千山万水,族人相见,亦知互相辈分,称呼也就明确了,亲情感便会油然而生,联谊和交流活动效果便会大大增强。

三、中华邵氏世系研究之思路

如何理顺中华邵氏世系,是当代邵氏文化研究者的重要课题,也是当务之急。然而,面对紊乱如麻的世系,应该如何着手研究?必须找到一个切入点。我们认为这个切入点就是“代距”。所谓“代距”,即每代之间平均多少年。从科学角度而言,男子16周岁,就有了生育能力,但是如果十几代或二十几代平均代距为16岁,这就不可能了。古人也好,今人也好,有多少是15岁就结婚的?有人说,平均代距20岁或25岁较合适,但这都是想象的数字,没有多少根据。若想确定一个有说服力的平均代距,就必须做拍样调查。抽样的条件是,样本中的人,必须有确切生年,确切的代数,两者相距必须在15代上下,还尽可能是长门长子。

(一)山东枣庄卷邵楼支茂祖生于1526年,明耐生于1941年,间隔14世,(1941

-1526)(15-1)=代距为29.6年。

(二)河南信阳谱世系、邵雍29世孙泽熙生于1951年,(1951-1011)+(29-

1)=代距33.6年。

(三)江苏徐州铜山谱系中,支祖自大生于1369年,19世孙长富生于1964年,

(1964-1369)+(19-1)=代距为33年。

(四)安徽六安市寿县宗谱中,邵雍30世孙长明生于1928年,(1928-1011)+

(30-1)=代距31.6年。

(五)河北沧州青县宗谐中,始迁祖大旺约生1090年。27世孙庆余生于1953年,

(1953-1090)+(27-1)=代距33.2岁。

各地都应找出谱中世系的例子换算代距。用事实说明平均代距的大小,切勿人云亦云。

由于各地的《邵氏家族》中的人名,大多数无生卒年,寻找这样条件苛刻的样本很困难,不过从以上五例已看出端倪,平均代距都约在30年左右,如果这五样本再将代数选多些,恐怕平均代距就更接近30年。那为什么平均代距不是人们想象的20年或25年,却是约30年呢?

(1)贫穷。因为穷,娶不上媳妇,像邵雍,45岁才结婚,46岁生邵伯温。一下子就拉长了代距,历史上因为穷,娶不上媳妇的多得是,民间有“穷大辈”之说;

(2)天灾人祸。诸如战争、水旱灾、地震等,都会造成人的死亡或失踪,接代会

拖延,甚至绝户;

(3)疾病。过去,医疗条件差,再加上贫穷看不起病,生命经常受到威胁,如果碰到瘟疫流行,死人会更多。这样也会拖延后代;

(4)生理疾病。男有不育,女有不孕。按过去惯例,进行过嗣,长门要过兄弟家的儿子,无形中就拉长了代距;

(5)还有一个影响代距的原因,就是生男生女不能控制,谁也保证不了头胎就是男孩。有的生了三、四个女孩,才见男孩,甚至就不生男孩,这还要进行过嗣。

影响代距的因素可能还有,以上五条已足以说明问题。但最重要的“三十年为一世”是个自然规律,古人早就有“三十年一世”的说法。如《说文解字》:“世”,三十年为一世,指的是父子相继。

四、异姓世系情况之启示

研究邵氏世系,固然应以邵氏宗族之产生、发展和演变为主体。但我们从异姓各氏,也可以找出些参考根据。尤其是名门望族,世系翔实,对我们的研究大有禅益,我们也能得到一定的启示。

姬氏。周公旦约生于公元前1080年,短姓1989年修谐时,繁衍最小辈“刷”字辈,为一百世。相隔3070年,平均代距31年。

宋氏。微子生于公元前约1090年,其96世孙生于2008年,相隔3098年,平均代距32.6年(来自宋氏家谐)。

孔氏。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其77世孙衍圣公孔德成生于1920年,相隔2471年,平均代距为32.5年(来自孔子家史)。

朱姓。朱元琼生于1328年,其19世孙黄继刚(改姓)生于1897年,相隔569年,平均代距31.6年(来自明朝纪实)。

由此看出,各姓平均代距均在30年以上。而我邵氏无论从自身代数推算,还是参照异姓平均代距,定为平均代距为三十年上下是比较可靠的。各大姓氏中,经三千年繁衍至今,现在在世的族人中均出现了十几代之差,这是很正常的。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社会各姓氏人群之中,从而充分说明众姓氏之间繁衍规律是基本相同的。

五、关于理顺中华邵氏世系的几点意见

中华邵氏世系不能再混乱下去,这是邵氏族人的普遍呼声,也是我们编纂《中华邵氏统谱》的宗旨所在。我们不能把混乱的世系写入《统谱》中,贻害我们的后代。下面对如何理顺中华邵氏世系,提出儿点意见:

(一)我们邵家也有共同的祖先,那就是召公爽,各地邵氏在追溯“邵”姓来源时,都追到他。邵公奭是周文王庶子,在周王朝官至太保,为西周的建立和巩固西周政权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他勤政爱民,德高望重,是邵氏族人的骄傲,尊为邵氏共祖。

(二)拟定邵氏世系的关键点。因为当前各地邵氏尊奉的始祖不一,有的尊邵雍为始祖,有的尊邵亢为始祖,有的尊邵楚苌为始祖……,怎么与召公爽接续呢?参照“三十年约为一世”的理念,以某祖所处的年代,按照三十年左右为代距,计算出某祖为召公爽多少世,然后各地邵氏族人再根据始迁祖距召公爽多少代依次往下推算。召公爽在公元前1046年(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年表》)西周建立时大约40岁左右,其生年大约为公元前1086年。按照某地支系始迁祖、支祖的生年,可以大体推算出该始迁祖为部公竟多少世孙,进而推算出现代某辈分宗亲为邵公夷多少世孙。这样推算,基本准确。

受《中华邵氏统谱》撰修筹委会的委托,二零一一年三月六日,中华邵氏世系代距研讨座谈会在山东枣庄召开。经各地36名代表论证,一致认为代距定位约三十年为一世较妥,并讨论了代距计算方式:取样在15代的上下两代人确切的生年相加或相减,得出时间之和或之差,除以下代代数减一,得出的数即是平均代距。例邵公寅至

邵雍:(1086+1011)+(66-1)=32.3年;邵雍至洛谱“照”字辈(2011-1011)

+(35-1)=29.4年;邵公爽至“照”字辈(1086+2011)+(100-1)=31.3年。

(1)召平:召平在秦亡(公元前206年)种瓜大约50岁左右,其生年在公元前256年,依照甘棠世系、九江世系均列为邵公爽26世孙,那么,(1086-256)+(28

-1)=代距33.2年。

(2)邵亢:邵亢应比邵雍低一辈。《邵氏闻见录》中说邵雍结交邵必,称邵必为兄。而邵必是邵亢亲六叔,所以邵亢应比邵雍低一辈。再,在古共谱中,也是这样安排的,邵亢比邵雍低一辈,应是邵公奭六十七世孙。

按此法计算,从邵执中到邵雍,余姚谱和辉县谱说邵雍是邵执中十九世孙,18个代距,为23.4年。看来余姚谱和辉县谱“十九世说”存在一些问题(相同时间孔子繁衍15世),存在什么问题,不是本文讨论的内容,尚待进一步研究。

(3)邵雍:邵雍生于1011年,那么,(1086+1011)+(69-1)=代距为32.3年。则邵雍就是邵公爽66代孙。其后裔伯温、仲良是67世孙。溥、博、傅是68世孙。邵忠是71世孙。邵叔芳是76世孙。文学生于1675年,那么,(1086+1675)(86-1)=代距为32.4年,文学应是邵公爽86世孙。洛阳六修谱说邵文学是邵雍21代孙,余姚谱说是25代孙,洛谱七修说是30代孙,洛阳六修谱比余姚谱、洛谱七修准确。文学应统一到86世孙,依序向下顺延。

(三)中华邵氏需要有一个统一的行字辈分,以与世系代数相对应。孔氏、孟氏等,之所以世系不乱,辈分清楚,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他们从始祖至今,一直使用统一的行字辈分。而我邵氏,则各地支系自定行辈字,全国很不统一,有的甚至长期没有行辈字。过去的已不可挽回,今后要很好重视。建议以邵雍后裔行辈字为基础(因邵雍后裔相对世系比较完整,行辈字比较系统),吸收各地行辈字之合理部分,以召公竟某世裔孙为起始点,拟定六十或一百辈字,用完后再拟定新的行辈字。以此顺延,确保世系永世不乱。

(四)需定期续修族谱。纵观各姓氏宗族,凡世系统一而不紊乱者,皆为族谱能定期续修而史料齐全,如孔孟等。凡世系紊乱者,皆因不能及时续谱或根本无谱所造成,如世俗所说,“七王八张十二李”。故族谱对于保持世系经久不乱之重要,显而易见矣。作为邵氏后裔有识之士,当遵祖训,每隔三十或四十年,续修族谱一次。这次《中华邵氏统谱》撰修,除基本理清中华邵氏世系,拟定统一行辈字外,还应把定期续修族谱立为制度,以期后人能遵行之。

《中华邵氏统谱》撰修筹委会

二0一一年八月十六日

(转录自《中华部氏统谱》卷二·一册25-33页)

新印家谱

推荐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