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氏新闻

当前位置:中国家谱网 >> 吴氏家谱网 >> 吴氏宗亲网 >> 浏览文章

天台吴氏与《统谱》的接支意见

时间:2024/9/23 16:56:05
供稿人:本站综合
发布:新闻编辑部

天台吴氏与《统谱》的接支意见

台西吴氏是天台吴氏的主支、代表支,对外俗以“天台吴氏”称之。

始祖吴武陵自唐文宗大和年代(827-835)肇基浙江天台南溪,至今已有1200年历史。自宋元符己卯(1099)一修至今已历十三修,是最早开拓天台的19种姓之一,一修谱序是本县氏族有记载的唯一最早者,被省社联权威人士所认可和采信。

由于武陵公晚年与朝政有隙,继而悠游山水,隐居自乐,故其之上世系未被留传、传承,台西吴氏也无法去记载下来。台西吴氏历次修谱也是本着尊重先祖之愿而不敢轻易挂靠,更由于旧时受时代与环境所牵制,很难圆此队愿。正如清进士儒学教谕李名玻在成丰谱序中所说:“武陵公以前概不录,非略也。尤子长之以

错为祖,孟坚之以壹为祖也”,“余以是叹其先祖订者精也”。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尤其在当令太平盛世,百废俱兴,寻根问祖这种华夏儿女骨子里的情愫,不得不提到天台吴氏的议事日程中。《中华吴氏大统宗谱》的应运而举,更激励了天台吴氏的拳拳思祖心结。这种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也是当代清动着武陵血脉的后育义不容醉的职责。

综观《天台吴氏宗谱》,“武陵—延祚——元康”这条传承脉络是清晰的,所以天台吴氏武陵公之上的世系,只能也必须遵循这一线索。从《二十五史·新唐书》中,我们同样能读到“武陵一—延柞——元”这根传承血脉的记载。至此按理说解决武陵公的世系已不成问题,而且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遗憾的是《天台吴氏宗谱》虽早在宋元符就始修,因一直紧锁在天台山的深山壑谷中,未流入社会,无法被研究氏族的权威学者所发现而引起谱牒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自然便形成了当代以刘佑平为首的谱蝶学长者们,仅以贵州武陵一派的独唱,多有他书一味相袭。现今《统谱》仍把“天台吴氏”放在“祖源待考支系”是有失“统谱”之统的本义,是不负责任的一种做法。其未征求、采纳天台吴氏的意见,擅改为“始丰溪吴氏”等等的做法是有违编撰大统宗谱的初衷和承诺。

《天台吴氏宗谱》早在宋时的“序”和“传记”中便有记载:“若有支可分,复太原,周旋血食也”,“厥父命水源木本不可没也,皇祖有训不可违也,尔延祚宜复我邦族鸡”。于是延祚“年未弱冠,遵祖训,束遗书,整行装,转居大原”,明白而无误地记载始祖武陵公有支发往太原的事实。试想,早在唐时的武陵公,有谁能保证他仅要一妻?更有谁能证明他仅生一子?比照浙江《天台吴氏宗谱》与贵州《仁怀吴氏宗谱》,明白地说,此二支均为武陵公下之育孙,属于同祖又同派,同宗不共支。但往往在宗谱中,后奇尤重主支、本支而不记旁支,或少记旁支,造成世系中的单吊。在谱膘研究中,人们也总喜欢以单吊来彰显唯一性、正确性,而忽略了当时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也许这便是谐牒及研究中的一种误区和弊病所至。

综上所述,天台吴氏理应同贵州仁怀为一,他们是并列于武陵公之下的二派,都是武陵公之下的裔孙。所以天台吴氏的世顺理应也必须遵循季礼——征生——汉——武(国)——遵——宗献——景达——士彦——动——式陵这一总血脉。至于武陵公之下的世系,应尊重各白的地方谱牒,只有这样,才能是得国史与宗谱的互为补充,才能显得世系上的现实与公平。

这是我们天台吴氏的最后郑重陈述,切盼统谱方家学者赐正。

吴杰

2010年6月30日

注:台西吴氏与《吴氏通书》编委会、《吴氏大统宗谱》编要会尚有多件信函往来,因未留底模与及时留档,故未能编入。


新印家谱

推荐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