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氏新闻

当前位置:中国家谱网 >> 董氏家谱网 >> 董氏宗亲网 >> 浏览文章

商丘市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田启礼撰写《敦睦堂董氏家谱六修序言》

时间:2023/7/13 10:43:20
供稿人:本站综合
发布:新闻编辑部

敦睦堂董氏家谱六修序言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而伟大的民族,是一个极其重视宗族观念、世系传承的族群。对祖先的崇拜、对名人的推崇、对家族世系的辨清以及政治经济等方面的需要,『家谱』作为一种表达方式应运而生。与其它任何一种文化载体类似,家谱凝结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灿烂文明,并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而在今天,家谱俨然成为众人灵魂世界中『根」的代名词,体现了一种对家族凝聚力以及民族、文化归属感的诉求。

家谱,亦称族谱、宗谱、家乘、谱书、世谱、统谱、谱牒等。它是记载一个血缘家族繁衍、迁徙、发展、兴衰全过程的原始记录;是家族历史和文化的史实资料及记录家族名人铁事、官宦政绩及组织生活的档案材料;是以文字形式出现的按辈份排列的血缘宗族内的人际关系图籍;是家史和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启迪教育后人的教科书。它具有溯渊源、知祖根、延宗脉、怀祖德、念祖恩、明世系、序尊卑、分长幼、别亲疏、传家风,承上启下,继往开来之效能。是我国历史典籍和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国史、方志同为史学大厦的三大支柱,且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国有史,叙朝代,记政事;县有志,明沿革,载俗风;家有谱,考世系,识宗亲。不论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编纂史志,还是一个家族撰修家谱,皆是为了记录历史,传承文明,教化后人之目的。一国不可无史,一地不可无志,一家不可无谱。史为国之所系,谱之于家也是如此。家因谱而系,因谱而聚,因谱而传。总言之,续修家谱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深远意义。

巍巍中华,源远流长;浩浩董姓,族史辉煌。据《董姓史传》载,董姓亦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早在三皇时代的燧人氏,是董姓公认的血缘亲祖,还可把董姓的血缘关系,追溯到约五千年前立耶以上三代祖先——董荣。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董姓家族鼎盛,支系繁多。主要源流有:颛顼后裔董父,精于养龙而得到舜帝赏识,故赐以董为姓,其后代亦以赐姓董为氏;周朝大夫辛有,其儿子在晋国任职太史,董督晋国典籍史册,子孙世袭官职,并以官为姓氏,称为董氏;还有帝颛顼的后代陆终之子参胡,姓董,参胡的子孙便有以董为姓者。等等。数千年来,董姓族人繁衍迁徙,世代相传,家族兴旺,人才辈出,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社会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正如董氏第八次大续修族谱《总序》所云:『燧人始初根蒂固,虞舜赐封展族威。盛世史传彩虹显,董氏拳龙又腾飞。』

山东古单一支,祖居洛阳,元朝末年迁单,距城四十五里建村曰『董家营』,迁徙祖名讳书。厥后子孙繁衍,遂有前营、中营、后营之别。距今已七百余年矣。迨至清顺治元年,黄河改道决口,河水泛滥,村庄淹没,族众四处逃散、背井离乡、各迁其土。有着三百四十余年历史的董家『三营』,毁于一旦,自此消失在茫茫的历史烟云之中。

斗转星移,日月更迭,时至今日,盛世升平。当年古单董家营的部分后裔们,怀念祖之心,报祖之恩,寻根溯源,理清脉络,明别世系,继承先人意愿,续修董氏族谱,以传后世。他们不辞劳苦,四处奔波,北上薄梁寻亲,西走洛阳觅祖。联络对接,考察论证,翻阅史料,拜撰谱文,可谓是呕心沥血,功德无量。他们精神可佳,令人敬佩!

董氏清甫,乃河南省虞城县田庙乡滕家湾村人也,余商师同窗学友,亦为董姓本次修谱成员之一。辛丑仲秋,清甫同窗嘱我为此次修谱作序。我作为商丘市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一名姓氏文化爱好者、研究者,理应给予大力支持。但考虑到自己学识浅薄,特别是对董姓家族历史了解甚少,恐难担此任。再三推辞,终未摆脱。恭敬不如从命,只得应允。遂精心拜读《董姓史传》等史料后,对董姓家族的历史、迁徙、发展等有了粗略的了解,草书其稿,实难为章。谨以此文,是为序。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商丘市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 田启礼

公元二〇二一年九月二十六日 农历辛丑年八月二十日于商丘

新印家谱

推荐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