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新闻

当前位置:中国家谱网 >> 张氏家谱网 >> 张氏宗亲网 >> 浏览文章

万荣县西村张氏祠堂文化趣谈

时间:2023/7/15 10:28:22
供稿人:本站综合
发布:新闻编辑部

万荣县西村张氏祠堂文化趣谈

古代过去建家庙、立家谱、挂宗图,为世族立祖之风俗习惯,三者缺一不美,翻看历代西村张氏家谱记载可知,西村张氏祠堂祖庙应首建于康熙五十九年(公元一七二〇年),传承近二百多年历经七次修缮修暮,然而最后在文化大革命后期为修建西村高中(一九八五年更名西村职业高中,一九九八年迁址到万荣县城)等村办公用利民建筑设施,村民拆橡搬砖支援了西村公益事业。

张氏牌位版宗图挂神.jpg

根据西村在世张金娃、张志刚、张廷途、张玉山、张国栋等几位张氏八旬长者回忆,当年西村张氏祠堂共有五座。其中:第一处是张氏祠堂祖庙,该庙是双立祖家庙,里面供奉着张刚、张乐柱两位始祖牌位及全族宗图挂神。该房屋院落是大三间格局,坐西向东走向,东西长、南北短,门前是南北大道,大道北至村北旧时土洞门(土洞门已拆除)。站在祠堂院落大门外往内看,祠堂开中门,为双开门。大门内外两侧延至到祠堂南北院墙处,都设有立柱门廊、可供族人站在门廊下面遮雪避雨。大门内侧门廊下南侧建有简易房,里面存放有多套枞木材质的桌椅板凳碗盏,北侧堆放有旗杆(旗杆为竹片包裹木棍,竹片外面缠绕生漆包胶,旗杆下面安装有两股样式的铁叉,方便立旗杆时脚踩铁叉深扎土地下固定)、花轿(轿围裙由执事人员保管)、灯笼、锣鼓、彩棚、麻绳抬杆(白事殡葬抬棺使用)、打胡基夯土筑墙等工具,这些器械都是祠堂集资置办,为方便族人红白喜事、建宅修院租赁使用,满足大众需求,来补贴庙产增资结余。再往里走,视野开阔,可见祠堂南北两侧皆为院墙,无厢房等建筑,在祠堂院落中间栽种有两棵老柏树,树荫如伞荫蔽着半亩大的地面。继续走过老柏树后,直面祠堂正屋,正屋面宽三间,每间面阔近两丈,进深丈伸有余,中间开中门,两边为窗户,窗户上雕刻有吉祥图案,正屋整体布局合理,在屋内里面正中摆放有一个香案供桌,上面摆放香炉蜡台等祭祀器具,在正屋房间角落里还有其他杂物,如食探、条盒、扇盒、捧盒等食物存放的木匣器具,为方便祭祖献贡使用。

祠堂祖庙在过去没有拆除以前,每年要举办大小多次祭祖活动,数每年正月初一早上祭祖最为隆重。在正月初一早上,全族族人(仅限男丁)分别先到近门拜年叩首(一服、二服、三服)、再到近门分支拜年叩首(四服、五服)、然后合户来到分祠堂叩首、最后由五服内在世长辈或分祠堂在世长辈带领来到祖庙祠堂大门外集合,在轮值执事长老的招呼安排下,来人有序进场。

备注:拜年叩首,意指家族各户子弟相互拜年时,同辈见面相互之间是作揖,晚辈见长辈为叩首。尤其拜年到了五服内家中有长辈、有先祖牌位的家户里,晚辈需先向牌位叩首,数量为双数,如两下、四下。方可向在世长辈拜年叩首,数量为单数,最后才由长辈向晚辈发放压岁钱。

进入祠堂祖庙后,只见里面四周张灯结彩、旗幡麟立,正屋前香案供桌上贡品琳琅满目,处处洋溢着节日气氛。等到本村各分支男丁族人及西村沟张氏子嗣、北仁村轮值长辈代表全部到齐,吉时良辰,祠堂大门外就火锍炮竹声阵阵响起,祭祖正式拉开帷幕。在鼓乐喷呐声中,执事长老牵头主持焚香、鸣炮、敬酒、化钱、行礼等诸多繁琐礼仪。全族人紧跟其后叩拜双始祖张刚、张乐柱牌位,祷告祈求先祖神灵,保佑后辈平安如意光宗耀祖等美好愿景。礼仪完毕后,紧接着族人依次排队瞻仰己经悬挂在祠堂祖庙正屋外面窗户上的两副宗图挂神。一副为小人像古装戴帽清代服饰样式的连线世系双立祖宗图挂神(备注:人像宗图挂神是张氏子嗣逝世后,才可登记的宗图挂神。在该人像宗图挂神上人员服饰有区别,若某人生前曾做官、有功名,则在绘画帽子衣服时画红描绿,其余人丁服饰帽状均无区别)、一副为姓名连线式世系双立祖宗图挂神(备注;旧时规定张氏子嗣出生年龄到七岁后才可添录家谱,并登记姓名于连线式宗图挂神上)。族人通过看宗图挂神查找姓名,彼此了解西村同宗子弟世系辈分之间的亲疏关系。

最后,到了祭祖结束尾声,开始分发供桌上祭祀贡品,贡品按年龄大小排队发放,十岁一档。旧规如下:八十岁以上者五斤肉、七十岁以上者四斤肉、六十岁以上者三斤肉、五十岁以上者二斤肉、四十岁以上者一斤肉、三十岁以上者三把麻花、二十岁以上者两把麻花、十岁以上者一把麻花。(备注:麻花特制,粗细约碗口大小,长度约十岁孩童胳膊长)

等到了初二早上,六支轮值长老及八十岁以上长者再次集聚祠堂祖庙,一是对贡品猪头、猪蹄等剩余物品再次向八十岁以上长者按人逐一发放。二是监督见证汇算祠堂上一年来钱粮收支盈余情况。祠堂各项开支原则是收支平衡,以收定支。收入来源有祠堂官地出租收入、祠堂公款放账利息收入、结婚生子祖庙祭(告)祖喜钱收入等;支出为祠堂修缮、添置全族公用物品、祭祖购买香烛酒表等开支;分红以猪肉、麻花等形式发放族人。结余账目钱产在众人监督下,移交下任轮值长老托管,逐年流转。

第二处祠堂是小二门祠堂(俗称:二伙祠堂),该祠堂是张刚世系第七辈张联元立祖后人建庙。房屋院落为坐北向南走向,三间格局,始建年月不详,毁于文革期间。

第三处祠堂是小三门祠堂(俗称:三伙祠堂),该祠堂是张刚世系第七辈张联甲立祖后人建庙。房屋院落为坐北向南走向,三间格局,始建年月不详,毁于文革期间。

第四处祠堂是小四门祠堂(俗称:四伙祠堂),该祠堂是张刚世系第七辈张联登立祖后人建庙。房屋院落为坐北向南走向,三间格局,祠堂开西南门,进入祠堂正房正面悬挂人像连线样式宗图挂神,正房东侧是土炕,始建年月不详,毁于文革期间。

第五处祠堂是五门祠堂(俗称:五伙祠堂),该祠堂是张刚世系第二辈第五子张钊立祖后人建庙。房屋院落为坐南朝北走向,三间格局,始建年月不详,毁于文革期间。关于西村其余小二门、小三门、小四门、五门祠堂的当年祭祖情况,听各分支在世老者叙述:因当时年幼不记得小(分支)祠堂平时有什么家族组织活动,小祠堂大门常年关闭。听父辈了解也知道各分支祠堂有官地租赁等各项收入。他们仅记得幼年时期,在一九六六年破四旧的文化大革命活动以前,一是每年清明时节,随大人集体各到各的分支祖坟莹扫墓时,因步行路途遥远,带到地里的贡品如凉菜、熟鸡蛋、点心等由大家分食;回来时,按去地里祭祖人数、人人有麻花分食。二是如某户族人家中新娶媳妇当日,伴随着鼓乐声,全家上庙到祠堂祭祖,迎祖(宗图挂神)回家吃饭喝酒,普天同庆。后来,随着文化大革命十年平坟莹、破碑楼、毁祠堂、烧牌位等一系列运动,集体祭祖活动一度中断。

时间到了一九九六年,伴随着第八次各分支家谱续修,各项张氏传统文化依照旧制复古实施,族人约定:一是每年新媳妇、新生子家谱添名续谱,并与正月初一早上悬挂支系宗图挂神供族人瞻仰查询;二是各分支的清明集体祭祖活动又开始执行。规定每年清明节前几日,族人自行完成对各自五服内先祖坟莹的祭祖扫墓活动(有上当年新坟与老坟之区别,故时间不统一);到了清明节当日,凡当年新娶媳妇的家户,自费准备好祖莹祭祀扫墓的食擇、捧盒(食探、捧盒内放有熟鸡蛋、凉粉、熟肉、麻花、点心、上面压有熟鸡蛋的贡馍、还有内包核桃、枣的子福贡馍等食用贡品。备注:核桃“寓意子孙后代骨气硬”、枣“枣寓意子孙早开花结果、子孙满堂”的意思)、香烛酒表等用品,其余族人在执事人员安排下,打上旗幡,一路上浩浩荡荡,集体到祖莹坟地祭祀扫墓、添土等,完后族人在地里分食祭祀贡品。此项祭祖活动一直延续了十多年。

根据万荣县西村乡北仁村在世张秀堂、张景堂、张建荣、张勤师、张瑞祥等几位张氏长者回忆,当年万荣县西村乡北仁村也有张氏祠堂,可惜已在文化大革命后期损毁。北仁村张氏祠堂损毁前是五间房格局,风格布局与现存北仁村贺氏祠堂大同小异,该祠堂在时方位处于北仁村西边,财神庙附近,呈坐北向南走向,院落南北长、东西短,门前是东西大道,大道西至财神庙门前。站在祠堂院落大门外往内看,祠堂开中门,为双开门,大门两侧配套设有廊房。再往里走,视野开阔,可见祠堂东西两侧皆为院墙,无厢房等建筑,在祠堂院落中间栽种有两棵老柏树,只身穿过两棵老柏树后,直面祠堂正屋,正屋面宽五间,中间开中门,两边为窗户。正屋整体布局合理,在屋内里面正中摆放有一个供桌条几,上面摆放香炉蜡台、人像样式的宗图挂神等祭祀器具,在正屋房间里西侧摆放有张氏族人寄存的棺材。房屋里东侧存放有桌椅板凳碗盏等公用器材,方便供族人红白喜事租赁使用。

(备注:寄存棺材:一般指张氏族人在年满六十岁以后的某个闰年闰月,由孝子备好木料,孝媳孝女备好美食等预约邀请木匠上门打造好棺材,再寄放家中或祠堂,等老人百年后土葬使用。旧时,家乡游子外出闯荡天涯,讲究无非就是移居他乡,开枝散叶,开宗立祖;要不就是回归故土,落叶归根,含笑九泉。尤其老人在世上岁数年纪后,儿孙给老人预备好棺材,认为这样可以为老人添福增寿,所以老人健在时提前准备的棺材通常也叫做寿棺或喜棺,这也是一种孝道文化的体现。)

北仁村张氏祠堂当年实行每年轮家轮户执事管理祠堂事宜。每年除夕落日前,张氏家族轮值家主会带领子侄等后辈提前打扫好祠堂卫生,张灯结彩,挂好供桌前人像样式的宗图挂神,备好香烛等祭祖用品。当到了次日大年初一早上天朦胧亮的时候,各家各户的家主第一件事情是带上自己家预各的一份祭祀贡品,用碟子或木方盘托举到祠堂里,摆放在祠堂供桌上准备献贡,然后才返回家率子孙先近门、再近支、逐户拜年叩首,最后相约来到祠堂。等本村族人及稷山县张家沟村张氏代表齐全后,祠堂值年执事长老派工安排祭祖事项,一组长辈代表去西村祠堂祭祖观礼,另一组长辈代表去本村贺氏祠堂祭祖观礼(备注:贺氏家族也派贺氏长辈代表来张氏祠堂祭祖观礼),其余族人论辈分排序在执事长老带领下焚香化表,集体祭奉先祖宗图挂神,紧接着,大家在供桌前摆好一排椅子,椅子前摆好一排撇撇及草席(撇撇:地方方言,指旧时人们用脱粒后的麦秆或剥玉米后的包皮叶子,像编辫子一样编成一条长扁绳,在盘成一个大圆盘,上面人们用节俭剩余的碎布块联缝成一片花布,最后包在撇撇上面。撇撇可放椅子上、地上,方便人们垫坐,形状相似于今天的椅垫或蒲团),先有第一辈族人全部椅子上上座,由第二辈族人全部跪在撇撇及草席上,面向第一辈族人叩首拜年,(磕头数量为单数,一般一个响头),然后第一辈族人全部离座,第二辈族人再全部上座,由第三辈族人撇撇上全部再次向第二辈族人叩首拜年,以此类推,举行全族团拜仪式,仪式完后然后按惯例族人开始参观宗图挂神、续谱等,最后各自拿回各家贡品,请回家供桌摆放。

旧时北仁村张氏人丁不旺,加上各家户经济条件一般,对于祠堂的祭祀贡品按惯例采取的是每家预备一件贡品,一般是你家鸡、我家肉、他家枣花馍、还有一家是油食等等,合族共聚祠堂来共献先祖。尤其是当年娶妻或生子的家庭一般预备贡品会丰富多样一些。

听北仁村张景堂等几位在世长者叙述,北仁村张氏家族旧时祠堂也有官地租赁、放账等收入,与西村祭祖规制大同小异,相同点是;清明时节祭祖,习俗也是在地里分食祭祀贡品、麻花等食物。不同点:一是北仁村清明时节祭祖莹不一定是清明当日,也许是前几日,主要是看时辰定日子。二是定好日子提前告知张家沟族人,相约一起祭祖。三是北仁村新年初一祠堂祭祖的贡品是各家自备,清明祭祖的贡品是祠堂支出,在祖莹坟地里有按去地里祭祖人数分发麻花之习俗。后来,随着文化大革命等运动推动,北仁村族人移风易俗,已经多年取消集体祭祖仪式活动,后辈青年都不知此习俗,更不知祖莹何地,仅剩几位在世长者约知大致方位,其余历史文化无从谈起。

新印家谱

推荐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