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新闻

当前位置:中国家谱网 >> 李氏家谱网 >> 李氏宗亲网 >> 浏览文章

邓州李氏宗谱睦族叙

时间:2024/1/2 11:18:23
供稿人:本站综合
发布:新闻编辑部

邓州李氏宗谱睦族叙<译文>

邓州我们李家祖坟墓志铭记录道:更远的史料无法考证,只说是唐朝时,我们李家有人在邓州做官,见这里山清水秀,土地富绕,民风淳朴,就把家安在这里了。这里是邓州城西南六十里的地方,子子孙孙繁衍众多,越来越人丁兴旺。宋光宗时,我们李家有四十八兄弟,共有三百多口人,一起生活,同灶吃饭,没有分家,被朝廷表彰为尚义之族。经人占卜算卦,他们死后就合葬在这里。子孙后代在这种树,久而久之形成了方圆上十里的树林。来来往往的行人看见这片树林青翠而茂盛,遮云蔽日,常常在这里歌脚休息,并称这里是“长乐林”。

听说,在大宋朝以前,我们李家子孙紧盛众多就不再说了。到了元末之乱,族人们遭遇战火,无法生存,四十八兄弟的后人逃散到四面八方,各自躲避战乱以保全性命。我们的族人有逃散邓州东南部的,有遮散到内多、渐川、南阳、新野的,有的逃散到信阳、沈丘、遂平、永减、河北济源、山东济南的。今天相传的东族和西族两大支系,常常来往不断,叙说亲情。考证他们的世系排行,他们颇为亲近和睦。时间久远了,世系支派也说不清楚了。唯一可以考证的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祖先,叫李成,李成的儿子是李仁卿和李义卿,邓州境内远远近近的李氏族人都是仁卿义卿的后人。李义卿的儿子,叫李宽甫,李宽甫儿子叫李威。李威相貌魁梧伟岸,天资聪惠,严甫稳沉,遇事敢做敢当。

他十四岁授奔当地的起义军,官至千总(正六品武官);后来接连升迁,官至陕西乾州金牌总兵,因为和主帅不和而回归故土。到了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朝廷有关部门以李威才能出众,授于他福建莆田县典史;不久调任翼城,后又调往云南江州县任县丞。在任期间,为当地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深受百姓爱戴。后辞官回乡,看守祖坟。

唤!凭四十八人之后、更不必说是拥有千百支系,哪曾想到日后会沦为守墓人?仅有此一人啊!

噫!我们李氏家族的衰败没有比这个时候还要严重的了!

李威生了三个儿子,长子叫李善,次子叫李良,三子叫李升。子孙后代渐渐地兴旺起来。长辈曾经教育子孙说:“良家子弟能做的事情就是种地与读书,只会耕田种地就会变得粗俗,只会读书就会变得经济窕迫而贫困。”于是李家人就在后代选择才智出众去读书,其他子孙去种地,这样以来既有做官的荣耀家族,又不至于变得贫穷。李升的儿子叫李贤,生来气宇轩昂,凝重稳沉,知道长大必成大器。少时候求学时,即知圣贤之人当学圣贤立身处事的志向。宣德七年(公元1432年)壬子科举考试,李贤荣膺乡试第一名。家中设宴庆贺时,有一群数十只鹤在房子上方空中盘旋。当即,布政司官员李昌棋举杯视愿说:“咱们这屋里一定会出一个举世闻名的人呀!”第二年,李贤就登上了进士榜。李贤历任太子少保、吏部尚书并兼任华盖殿大学士,皇帝封他特别晋升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谥号文达,读书人称他浣斋先生。皇恩浩荡,追赠三代官职,他的曾祖父李宽甫、祖父李威、父亲李升,都被追封为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子少保、吏部尚书并兼华盖殿大学士;追封过世的母亲为一品夫人。

李善李良李升共生了八个儿子,依次是,老大,李孟芳,正统戊午年(公元1438年)的贡生(京师国子监读书人),曾任湖广布政司右参议;老二,,李仲芳;老三就是文达公李贤,宣德年壬子(公元1432年)科的解元(乡试第一名),癸丑年(公元1433年)的进士;老四,李季芳;老五,李谦,景泰年癸西(公元1453年)科的举人,曾任昆山教谕;老六、老七分别是李兴李隆;老八叫李让,景秦年庚午(公元1450年)科的举人,曾任南京、贵州的道台及监察御史等职。

李贤生了两个儿子,长子李璋,曾任太常寺少卿:次子李阶,曾任锦衣卫指挥(为锦衣卫首领,正三品官衔,直接向皇帝负责)。有孙子四个:老大叫李铺,曾任锦衣卫指挥;老二叫李录,曾任锦衣卫百户(正六户口官员,相当于现在副厅级);老三叫李钖,曾任中书舍人(指外廷里面皇帝的亲随);老四叫李镇,曾任中书秀才。李贤的曾孙叫李汴,曾任锦衣卫百户。李贤生有两个女儿。长女嫁给了翰林院编修程敏政,次女嫁给了衍圣公孔宏绪。

李贤的存世著作有《古镶文集》、《天顺目录》、《少保传》。李贤陪侍英宗的时候,凡是感悟的无不向英宗进言,而每次进言均被采纳。皇上赏赐他豪华宅院,三次请他到西苑皇家园林游玩,李贤父亲去世时,英宗皇帝撤下御前的金莲烛火以示哀悼,且命他坐着皇帝的轿子由八个太监送他回家,还让李贤摹画自己帝王醉态画面。自古以来,君臣相伴,臣子从来没有这么高的宠荣,我们家族的繁盛也达到极致。大凡盛到极致就会衰败,衰败到极点也会出现繁盛,这也是社会、大自然的发展的必然规律!然而,正当繁盛之时,被石曾谦谤,中了门达的阴谋。若不是天变示警,杨暄雄辩伸冤,我们李家有几个能免遭灭门之灾。于是,家族被分散成九里十三户,以防患于未然。即是邓州境内的族人也不敢相认,在朝当官的也不相往来。唉!身居高位的险象难道不让人感到恐惧吗?这是我们李氏遭遇的一次大变故啊!以此,人也离了心也散了,大家自立门户,自定宗派字辈,渐渐地疏远而不相认了。

到了崇祯丁丑年(公元1637)二月十八日,时局大变,邓州城被攻陷,兵寇烧杀掠抢无恶不作,他们的罪恶我都不忍心细说,不堪回首。回想当年我李氏家族的兴盛,这次又是一大变故啊!甲申年(公元1644)又遇战乱,乙酉(清朝顺治二年公元1645)春天,大西北的男男女女都被卷入南下逃难的洪流中,也就九年啊!我李氏家族又遭遇了一次大变故!

自崇祯丁丑年到今天已经五十多年了,祖宗祠堂被摧毁,祖坟上杂草丛生。小辈我李之健,居住在内乡县城,离邓较远,常常想起,内心忧虑,便有不尽的凄惨悲伤。若不紧急协商续修家谱,就会让族人日渐疏远,枝派世系难续,那么我们宗亲之骨肉之情就会沦为陌路人。今天,约各枝派仍然归为一家,合为一个大家族,让我们李家再显当年之盛,岂不是很值得庆幸的事?怎能跟那些小家族一样稀稀疏疏,易断易散,对于治家风俗教化也无关紧要呢?

以前,各支系续修各支的家谱,那是无奈之举呵!我们李家遭受战火,为保性命而分散成九里十三户,居住分散,相互联系不易;现在,邀约所有的本族人回归于一个大家庭而修编一谱的原因,是想跟从前没分散的时候一样兴盛。就比如水流千溪必汇大海,即使受到某些阻碍也改变不了流向远方汇入大海。古老的参天大树,无论有多少枝叉终割不断与根的联系,即使暂时受困也终不能影响大树的繁茂。家族和睦,可以使族人重视本源亲密相处,给家带来吉祥。之健自愧于站在族人之中,己经七十三岁了,李氏族人统一修家谱不可推延迟缓。所以,我立志之坚睦族统谱之情切切的愿望已经很长时间了,而必须做成这件事的那种迫切心情也是万般无奈的。从前不孝之罪,可以推脱是时运不佳,无能为力,原本也可借口说我力不从心,时机不好,这也可以说是个借口。但是,现在我们国家已太平很长时间了,又有什么借口来推脱此事呢?族人们应当同心同德,通力合作,仔细考证弄清楚谁出自义门,谁属于嫡系,谁是后人,谁是先祖等等。将被破坏的祠堂修茸一新,将祖坟上的杂木荒草该割去的割掉,该修剪的修剪。众人拾柴火焰高,只要族人齐心协力,有什么难的?这样以来,族人间的情谊越来越深厚,激情越来越振奋,大家经常往来,朝夕相聚,长辈与长辈谈论如何教育呵护子孙,晚辈与晚辈读论如何孝敬老人;种田的勤奋耕耘,读书人勤勉读书。有朝一日,天道保佑我李家,福禄追随我李家,复兴我李氏家族当年的兴盛不是不可能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家族团结在一起可以使族人重视本源和睦相处,带来吉祥、幸福。因此,大家有什么宿怨不能释怀、不能摒弃,有什么尔虞我诈可以发生?

总之,把宗祖们看待远近完全体现在子孙后代们相互间看得亲与疏。都是血脉至亲,我族根深叶茂,兴旺发展,源源流长,历史悠久,要赶紧讲给后代。唉!我们的后代们看到这本家谱,感叹我们李氏家族反复盛衰,族人之间远近亲疏的发展始末,更加团结在一起。希望我们李氏后人相互勤勉!这,就不辜负我李之健一片苦心和对大家诚恳引导的述说呀。期望族人们能够怀着一片虔诚的敬奉祖宗的热心,以及忠实真诚的和亲睦族的眷恋,各尽各的心力,不要相互欺骗,我们的列祖列宗在天之灵会明鉴的。

(完)

新印家谱

推荐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