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堂海州封氏八修谱序
- 时间:2024/1/6 15:54:49
- 供稿人:本站综合
- 发布:新闻编辑部
渤海堂海州封氏八修谱序
司马迁说:“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无先祖,恶出”?人之有宗,犹如山有脉,水有源,国史、邑志、族谱、三者并行于世,相辅相承。谱牒记录家族的发源、蕃衍、兴衰的历程,有始无终,延续不断。发挥着“明世系、别亲疏、同姓不婚”的作用,使族人都能了解家庭的源本和缘来。先哲孙中山说:“适乎世界之湖流,顺乎人群之需要”。漂流海外的炎黄子孙,对故乡有着割舍不断的情怀,回眸故土、岁月印痕、人文遗迹……象潮水一样在脑海中翻腾奔涌;他们远离祖国、故乡,更盼望手有谱牒,有了谱牒他们认为就有了根。为寻求自己的根,漂洋渡海历尽艰险而眉头不皱,一坏故乡土、一棵先人手植树、一丘久荒无祭的孤坟,无比强烈的认同感,无不紧系着海外赤子之心,拴扣住天涯游子之魂。通过谱牒寻根,促使海外华人爱国恋土,召唤游子落叶归根,有助于祖国统一复兴大业,故修谱不失现实意义,是顺应历史的发展规律和时代潮流的需要,无可厚非;或许有人指责“修谱是家族宗派活动”,那只能标明足鄙陋浅薄之徒或是对史乘的无知而已,不值得与其论辩!
谱牒撰修约定俗成,三十年续谱,六十年修谱。海邑封氏自国藩公三修迄今,已历二百七十余年。族中虽人丁众多,却无人倡议修谱,加之清末以后连年兵燹,时局动荡天灾人祸,族众又相继离散,致使后辈人命名取字无谱牒可据,造成辈分外错,竟然将二十世用“以”字辈取名,恰和六世祖“以”字辈同埒,更有甚者父子同辈。没有谱牒可依,怎能不乱不错?如此下去,何以“明世系,别亲疏”呢?所以,封氏修谱已亟不可待了。在一九九七年间,族中有志于谱牒者,恐世远年湮老成凋谢,日后虽欲从事势必更难,故敦促早日组建修谱班子。一九九八年由十七世孙封必年筹谋首倡,得海邑内、外同宗响应,各方代表数十众于一九九九年正月初,欢聚于灌南县龙沟村,举行修谱首次大会,成立“封氏族谱续修编纂理事会”,推选封必年主其事;同年五月七日理事会(扩大)又齐集于龙沟村封必利家中,喜苏北海邑封姓致力于谱者尽皆莅临,叙宗亲之谊享同根共荣之乐:议及谱事遂粗具网络,因地制宜作了初步分工:以连云港市辖区为中心,辐射江苏、山东、河南等地。各大支系按地域再组建修谱小班,详细登记、制册:在此期间内殷世嘱托我族各方代表,积极主动询查、造访,对于流落海外或迁徙它乡失序族人,以书信或电讯联系,尽量做到百无一失,以达认祖归宗的目的,使外地同宗珠还合浦,以免日后谱成而有漏失之憾!
理事会讨论议决,谱事分工内外两条线,通力合作。内线诸人肩任联络、搜访、登记、核对、考查及接待外地同宗入谱种种事宜,事多繁杂,工作量大。终日矻矻其劳苦难于言表,外线人员专列以下事项:
一、进一步寻找外地渤海堂封氏谱牒,穷根究底,使族谱臻于完善。
二、东南阜邑封氏族众,尤其是盐都县(瓢城)和滨海县等处的同宗联系。三、赴江苏省泰兴市到查阅《延令封氏宗谱》,并考稽乾隆元年海州直隶州教谕戴天序中有关爵公子侄孙三代人北出海邑真实情由。
四、《谱原》有“子侄孙七人”中第二代祖先中隐讳两位人,到底流落北乡何方?着力寻找,解决上辈人多年留下的悬案,对后人有个交待,对先人们每每嘱托有个了结。
五、联谊外省封姓家族,特别是河南封丘及渤海郡蓨县(今景县)封姓望族情况。
六、和外地同宗协商沟通,尽可能做到命名辈分字埒统一,使得同宗相见时,一闻其名便知各自的辈分,达到“明世系,知尊卑”的目的。根据理事会议定事项,进一步寻找封氏谱牒及同宗。时在一九六二年初,封必旺首往,已知滨海八滩镇有两大支系。一九九九年,封必诗、封沂昌、封昌志二次前往,携谱牒核查,查得八滩镇夹堆、新中村两处封姓,系谱牒中十世祖封国清的后代,谱中有详实记载。二OOO年正月二十三日,封必年率封昌志、封昌井三往,询访封国清夫妇归葬地点及其它。另一支是侉二地方封寿康、封寿仁等族众,系出渤海堂,谱载始迁祖封圣时官宦苏州,其后人由苏州迁来,时间约在元末明初。后辈人囿于历史、谱牒等种种原因,仅仅知道出于苏州而已,上溯则茫然不知了,孰不知姑苏阊门封家里渤海堂封姓和海邑渤海封姓是同宗,是同郡望的分支,并且是较近支系。后人不知联宗相认,不知溯其本源,实在是一件悲凉的事啊!
就江苏小范围之扬州、姑苏、泰州、海邑、阜邑乃至泰兴封姓各支系,潮其祖根都源出河南封丘。多少年来,溯源追本的心愿一直萦绕脑际,不遗余力地总想理清来龙去脉。穷原竟委,了结前辈们夙愿,不愿再给下代留有疑案。但限于文化知识浅薄,未能如愿。连云港市辖区内最后留传下来《渤海堂朐阳封氏族谱》一部,系清雍正六年(一七二八)年续修本,乾隆元年(一七三六)年戴天撰序;十世祖封国藩撰《谱原》是难得的史料,详略有致,从中得知族谱于明万历四十二(一六一四)年已见诸世,为七世祖封阁所制,后被火灾殆尽。
《谱原》为此次修谱提供追溯线索,上有“至南北朝泰始年间(四六五至四七一)延伯字仲连由渤海迁朐之东海”的记载。据此,查阅以下资料:一、《嘉庆海州直隶州志宋明帝纪》:“二(四七六)年失淮北,青冀二州侨于郁州。”封延伯所居的渤海郡隶冀州,他离家逃难是在所必然。寓居云台山一带。
二、《资治通鉴》:南朝宋泰豫元(四七二)年,徐州侨于钟离移治东海朐山。“夏四月,命垣崇祖代理徐州事,迁往龙苴(海州南边)戍守”。封延伯和垣崇祖至交,理应有所关照以及其它。
三、《南齐书》:“泰始三(四六八)年,垣崇祖及家属奔朐山,板为朐山戍主,”又,建元二(四八O)年,虏二十万寇寿春,崇祖谓长史封延伯曰:“虏贪而少虑………战,虏测死数千人,众皆退走。”封延伯和垣崇祖打胜关键性一战,挽救南齐的危机。
四、《云台区志》:“齐建元已末(四七九)年,渤海人封延伯侨居云台。“冬,北魏南下,围朐山”。
从以上诸史料可以得知,封延伯自四七六年离开渤海,辗转流离至四七九年初已侨居东海伊山南。其间,“州辟簿、举秀才,不就”。他的挚友垣崇祖于建元元年任豫州刺史,“启太祖用(封延伯)为长史、带梁郡太守”。那么后来垣崇祖被害对他有无影响?没有。因他“有学行,不与世人交”,是朝野公认的社会名达,和朝廷无隙:加之封延伯和豫章王萧案关系亲善,“豫章王,辟为中兵,不就,卒”。据此,可知四八二年封延伯仍在世。若从明帝失青冀二州算起,其间约十五年眷属侨寓东海云台山南一带;至永明元(四八三)年,《南齐书》鲜见有关封延伯音息,加之生卒,事迹史书所载甚少,尤其是卒于何地、归葬何方?史籍浩瀚,笔者浅陋,涉猎有限,终未如愿,恳望后日修谱者补此缺欠。
由于北方连年战乱,加之封延伯等人南下至东海的影响,北方众多宗附人员而外,中原封丘封姓族人众更是如影而随,相继播迁吴、扬、泰等地,其间历经南北朝、隋、唐、宋、元诸朝代,约八百多年(八七五),繁衍生息,分布颇广,其中不少人风范当世,光照千秋。至元末明初的一三五三年,灶丁张士诚起义,封姓族人很多有识之士加入义军,或任其要职,或驰骋沙场指挥作战,曾攻克苏、杭、泰……转战苏北,血战高邮等地,义军领袖封报国于元至正十三(一三五三)年,与元军主力血战盐城的大从湖、庙湾盐场一带,并大获全胜,使元军在苏北丧失战斗力,元军“闻封报国则不寒而栗”!参与起义的封姓诸人,至一三六七年张士诚兵败身亡,为免被追杀灭族之灾,潜散于苏北、鲁南、浙江、安徽等偏僻之处;流浪四方,各谋生计自食其力,我们海邑始迁祖封爵似乎亦在类中。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自一三六八年强行移民多次。因连年战祸,苏北、山东沿海地区人口大量减少,田地荒芜盐灶调敝,不得不从苏、通、泰、扬等地大批移民,迁入阜邑(淮安府的盐渎、瓢城等地)尤多,其中一次就移填万余户,即民间咒骂的“红蝇赶散”或“红蝇赶杀”,原南方渤海堂封姓族人,由于参与张士诚起义反明的缘故,更是在劫难逃了。
海邑者,明朝的淮安府海州所辖地带。阜邑者,淮安府所辖的盐渎地带,辖地今之盐城、阜宁、滨海……诸县地,统言之海、阜两邑封姓皆为本宗,郡望均出渤海。
海、阜邑两大支系,经明、清两朝约五百年,虽近在咫尺,但由于世乱天荒种种原因,几绝往来,使骨肉难见,其间虽有先人口传音息,历嘱后辈“盐渎飘城有同宗,东南滨海白龙港有本家……”。每每听后感奋至深,那种发自内心的亲和力和同宗一脉的向心力,无比强烈地牵动肺腑,总想完成此联宗大事、先辈们的嘱托。其间,也曾派人数往联络,奈人疏地远岂非易事,往往无果而返。即使得悉一点音信,年深月久,时过境迁复不为后人知之。明万历四十二(一六一四)年族谱蝶化后,继有封国藩雍正十三(一七三五)年谱,此谱是他晚年所修,历时两年,前后七载方竣,是在贫困交加境况下完成。他“年老家贫,纸笔之需不能自备”。只此一言,令族人瞻望莫及,他的无量功德,后辈人应铭记肺腑,永矢弗谖!
有关封姓史料,见诸史册者虽多,但鲜为族人所知。今借修谱之机,略作绍介。
神农氏是封氏远祖,封钜是天下封姓始祖,河南省封丘县封父亭是发祥地,郡望渤海,封延伯是鲁东南及苏北始迁祖,封爵是海邑复迁先祖。
对于封姓祖先,后辈不敢妄言,仅将书上原文照抄。《御制百家姓》:“封,宫音,渤海郡,系出姜姓,炎帝裔孙巨为黄帝师,官拜陶正,后为封氏……”《国语,晋语》:“昔少典娶于有蠕氏,生炎帝、黄帝,炎帝以姜水成,姓姜。”《帝王世纪》:“炎帝祭灶八代至榆国五百三十年,黄帝代炎帝而有天下。”远祖炎帝开发中原大地,始创中华文明,《大戴礼记·五帝德篇》:“炎帝族先于黄帝族自中国西北部进入中原地区,进而向东方发展”。范文澜先生也持此说法。据《炎黄二帝》说:“炎帝的后代在东方建立了二十多个小国,分布在河南、山东、安徽和湖北等地”。《世本八种》(秦嘉谟辑本)载:“炎帝后代姜姓一支,汇集为十六属地,一百零七个氏,说明炎帝的后裔发展是可观的,炎帝及其子孙有功于民”。《书·尧典》:“九族既睦平章百姓”。孔安国传:“百姓,
百官:言化九族而平和章明。百官以功有国受姓,平章百姓即立姓别族”。炎帝裔孙钜立国封父,都封父亭,故天下封姓莫不出自河南封丘;天下封姓皆系封钜后裔,天下之封同宗共一祖。
中华民族,炎黄子孙,铸就五千年的文明史;封氏是炎帝嫡传裔孙,史载“炎帝裔孙钜为黄帝师,官拜陶正……”《世本》“神农耕而作陶”巨(或钜)有大功,故胙土命氏而有封父国,时在纪元前26-前21世纪的“唐虞三代,封父侯国即称于世”,封父亭是封父国的京都。封父国的传国之宝有二:其一是“封父繁弱,为诸侯之分器。”见《春秋左氏传》:其二是“封父之龟,为天子镇国之宝。”载于《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可见封父国历史久远,史事彪炳典籍成为不刊之论:立国前封父是黄帝的五重臣之一,战功赫赫,有国经唐虞三代历夏、商、周,至武王姬发十一(前一O六九)年,朝歌大战,
商灭纣死时,封父国仍存世,封父国国灭大约在前一O六八——前一O六六年期间,也就是“武王曾经伐九十九国”,这时,封父国的繁弱大弓被周王朝作为最贵重的礼品,“分鲁公以封父之繁弱(见《左传》)繁弱大弓被周掠夺去再传至鲁国;而天子镇宝封父之龟,则被周成王姬诵赠给叔父周公旦了,以此稀世珍宝来报答他的叔父辅佐大恩!
周灭封父国以后,国人怀念故国,遂以国名为姓,或姓封父、或姓封,国中许多俊才英姿离开故国,远走他乡,其中东出仕齐、燕、鲁较多,硕儒封具仕齐,聚拢封氏人才甚多,其后人又招引荐举也是原因之一;不少人在齐国官居高位,官至上大夫者不乏其人。封氏东出这支人,聚居渤海郡的蓨县(蓨,即是今河北景县),发祥盛旺于渤海郡,故以渤海为封氏郡望,家谱俗称“渤海堂”是名。《御制百家姓》:“封姓,渤海郡”。四百三十九姓,封姓列为阳数第五十九位。
岁月沧桑,碧海扬尘,迄周至南北朝约一千六百余载,历代俊才辈出,文治武功炳耀史册,北国尤甚,文臣武将枚不胜举,高官达贵乃至饱学之士遍于朝野,且子孙相继,经久不衰,封姓显赫如日中天。鲜卑族贵胄是责氏一族,仰慕封姓勋高位隆,着意攀附,于是,改责氏为封姓……星转斗移,流年逝水,南北朝至今又匆匆一千五百余载,封姓在这段历史长河中,涌现出许许多多干国之栋梁、兴邦之柱石,先辈们肩负历史重任,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作出不朽的贡献。他们的史绩载于中华史册,每每见之,激励后辈们奋发图治。
东南阜邑,滨海等地联宗略陈如下:
早在一九六O年至一九六二年间,依先辈口传信息,族人封必旺先生甘冒政治风险,顶着逆境,怀揣四卷族谱,遵循先人遗嘱东南联宗。他没有文化,一个普通老农,但对族人具有深厚情谊。从灌云县一步一步数到滨海县八滩镇,风餐露宿,又值国荒食艰之际,倍尝艰辛.……访得夹堆新中封姓一支和倚二封寿仁、封寿康一支。以后,夹堆、新中族人推举封秀吉、封学贵和封学标,抵灌南县龙沟村,封必登接待。根据封必旺、封秀吉留下线索,族谱理事会委派封必诗、封昌志和封沂昌,携族谱二次前往,封学贵、封学斌、封学林,侉二村封寿仁接待,在老谱中找到出走东南逃荒的十世祖封国清,夹堆、新中一带封氏是国清公后裔,支谱和老谱相印合,是一脉同宗不再赘述。侉二村一带封姓始迁祖是封圣时,后裔有封寿仁、封寿康诸人。据河北渤海郡封氏宗谱(残缺本)载:“姑苏间门封家里一支……”封寿康所出示的族谱(支系谱)是渤海堂,上溯是同宗同郡望不值置疑。三次东南行,由封必年、封昌志和封昌井赴滨海县、建湖县、盐城市、盐都县等地。夹堆、新中族人封秀华、封秀吉、封学岭、封学玉和封学海诸人接待,并参与谱事,据谱稽考,从十世祖国清公向后,把令名辈分理清,在此期间并邀请封寿康先生商榷以后用字等等事项,以求得后辈用字统一。
一九九九年农历正月二十二日,抵达建湖县上冈镇冈南村,同宗封昌满及其子封其斌出示家藏支谐,和老谱一脉相承,清晰不紊,历历在目,几经乱世族谱保存如此完好,实属不易。封其斌百忙中协助查询盐城、射阳诸封姓谱,得谱二:其一是射阳县通洋封厚余、封厚广一支,老谱已存录:其二是一册《封氏支谱》无郡望且谱序语焉不详,未能深究,因时间迫促不得不作罢。后,急赴盐都县,经盐都县封昌恒介绍,到白龙港镇封葛庄,见到正在赶修四房支谱的封开富先生(平厚字辈),一人独肩重任,孜孜不倦,寒暑三载四易其稻,谱将告竣。先生盛情接待,由他引见族众座谈,方知盐都封姓甚众,诸如中心、学富、舍南、安河、秦南和封南舍等处,封姓聚居比较集中,座中老前辈封亮星、封亮吉(平十五世忠字辈)两位老人提供谱事为最,老人说:“以往海州同姓来过白龙港序宗,后因战乱相踵断绝音讯……成立人民公社前,老谱供奉在封维吉先生家中,后建食堂毁祠堂强行焚烧《宗谱》。现今唯有封开琪家尚存一部”秘不示人,虽经老人说情,我们也未能一见。而后,和封开富先生商讨并拟定以后二十代辈分的字埒,即十九世“其、和”二十世的“嗣善”相等埒,余依次类推不赘,在座族中代表有封开河。封开朋、封明、封贵、长者封亮星和封亮奎诸位热心人。
同年二月初三至泰兴市。
泰兴市三十个乡镇中封姓分布十八个乡镇,据封朋成先生说:“封氏祠堂在今县财政局后边,城北门约一公里有封家岱庄。”出示残谱系明宣宗五年的版本,支系谱民国三十二年续修本,序云始迁祖封福五自封丘来,毋庸论证,均属一祖,至于封爵公事,一时找不到老谱,因时间紧迫,加之经济拮据,意欲穷委已不可能了。
根据河北沧县东关封宝山、封宝春家谱牒(残本),金太祖元年(徽宗政和六年)至宣和百年间,战乱岁荒饿殍载道,渤海郡封氏等姓氏南迁陆续不绝,几达十室九空,“横绝河(黄河)泗,南渡江淮,”远达两广、四川省、江西省、云南省,近则扬州、姑苏、通泰。相嘱立祠序宗必冠以堂号,召聚后裔认祖归宗。从目前所见谱牒大体均遵此嘱。扬州、苏州、泰州、盐城等地族谱均书“渤海堂”字样,而封氏祖根封丘因是古封父国当然不标堂号,及至一九九八年四月新纂《封丘封氏宗谱》亦不冠堂号,但归回封丘封氏各支则应标郡望或堂号,以区别本和枝的分支别派关系。所以渤海郡封仁、封释、封懿、封玄之、封延伯和封魔奴……后裔南迁各支系,后日的宗祠和谱牒上均标有“救封渤海堂”或“渤海堂”。及止宋建炎年间,海州地带和金人的战争尤为激烈,反复争夺,封延伯等人的后代在苏泰等地也难以再回曾经居住过的海州惠泽都了,只能发出“隔水云台是故乡”的感叹!
二去泰兴市是二00三年十一月十三日至十六日,封必年将封沂昌和封昌井,三天中东奔西突,毫无收获,忽遇泰兴市电视台封美,热情相帮,她立即电话父亲封元庆,请他协助。封元庆先生电话遍及各处询查谱牒,最后在宣堡镇封家集村封宝锁家找到《延令封氏宗谱》一部,计二十六本,在五世中找到:(封)爵,字玉爵,号拼隐,错公六子,幼入邑库,累试不售,率子侄………徒江溪河辗转海邑朐南都,广置财产,躬耕陇亩,怡然终老……《谱原》中“子侄孙七人”尚有两位先人流落何方?
根据先人流传的口碑,大意是他俩在张土诚义军中有一定的地位,可能属朱明王朝缉办之列,不得不远走他方,并传说向北不往南…根据这条线素,二OOO年寻查东海县、赣榆县境内的封姓都是民国后迁来的,与时间不符,且他们祖上在谱牒中均可查出。二0O一年二月十五日,在连云港市连岛西山村封承爱家获得信息,派人往访。四月十二日封必年率封昌志、封昌井去山东泊里镇,在沪烟二O四国道上偶见路东侧有“东封家村”地名石碑,遂下车至处,碑后刻有“洪武二年(一三六九)封时新从江苏海州荡芦村迁此,取名封家村”云云。至村封承爱老父亲接待,出示刚修好的支谱,谱成于一九九八年八月,由封金润(寓厦门市)先生倍族侄封洪恩(在赣榆县任职)撰修。又返赣榆县寻找封洪恩,功夫不负有心人,和封洪恩约定于二00一年八月八日第二次去山东省,经洪恩引见族人封锡奎、封锡华(大)和封锡华(小)等人,领至封姓村落有:青岛市黄岛区东封家村、西封家村、封家官庄。诸城市相州镇封家村、封家岭、惠吉岭。安丘市临浯镇石家埠、河埠庄、胡戈庄。胶南县大村镇封家小庄等十余处。封家小庄封锡奎手书影印本支谱已成册,独身任之,字迹工整清秀,不失为小谱中佳作。奉读山东各支系谱序,求其始迁祖皆为封时新、封泰兄弟二人,各谱序众口一词,明确无误地称由海州云(云,云台山脉,大伊山在云台山南)南荡芦村迁移北乡,尔后,人丁繁衍散居各方。或问,山东封姓是否会有海州另支北迁?答,不可能。自元末明初至今,海州辖境各县唯此一宗,绝无它支横生蔓延。只要是从海州府境内迁出封姓均为同宗一家,是不争史实!海邑属地界始迁祖封爵所率子侄孙七人,五人皆录谱牒,唯其中二公失讳,何故?从历代口传信息,似乎有难言之隐,匿迹出走实属迫不得已而为之……
山东东南封姓先人口碑传云,封时新和封泰兄弟二人又以小石磨上下两盘,作为分手信物,相约日后相见乃至子孙相认,以小石磨合双作为信记。兄弟又分手出于何种缘因?后人不解,只在揣度中,难道应了俗谚“人多影子大,单溜鬼难寻”么?是否出于这种原因呢,又不得而知。封时新和封泰出走地点是海州府云台山南边的荡芦村,时间是洪武初,所繁衍的后代辈分,都和海属封姓相吻合。故山东东南封氏二位迁祖是海州地界封氏二世祖,这不需再追述了。
纪元二OO一年十一月四日,天清水碧,理事会暨族人陪山东封锡奎、封锡华(大)和封洪恩到灌南县古毗卢庵遗址考察,昔日的繁华景象一去不返,而今只剩瓦砾堆堆,不禁有《黍离》之叹!
江西联宗行
江西省瑞昌市码头镇封姓族人,推选封长沙、封泽新和封泽富三位代表,受同宗相委,不远千里子二OO二年五月八日来灌南宗亲联谊,受到热烈欢
迎。为答谢码头镇同宗笃亲之谊,二OO二年十月二日,由封必年、封必义(连云港市云台南城镇一带族长)与封昌井一行三人组成回访答谢小组,封长沙、封泽新、封志新和封泽富等族中贤达,各族长四十余人,武汉大学知名老教授封泽金先生特地赶回故乡应此盛况,河南封丘县封玉高(《封丘县封氏宗谱》主修),封全旺和封连勤(《封丘县封氏宗谱》撰修)三位已先期到达。湖北省蕲州代表封锦先、封世松及封泽升相继到来。四方代表、族长及族中在社会上有名望者,欢聚一堂,其乐融融。后进行谱牒议事,并商讨以后辈分令名用字应该统一等等问题,经过协商、讨论达成共识。为便于日后宗亲联谊工作,于二O0二年十月三日在江西瑞昌市码头镇成立“河南、江西、湖北、江苏四省封氏宗族诸庄续修家乘联席会”,有分工任事细则。联席会议期间,江苏回访小组祭祀瑞昌市码头镇始迁祖长卿公陵墓,其辞曰:巍巍高陵,丰碑矗立。绿树青藤,环陵丛生。座山面江,洋洋如仙如神。墓朝扬子江古渡口,日受千百众鞠躬感恩!呜呼先祖!人天渺隔,永怀德音,兹当追荐。并具鲜花馨香致奠,鞭炮齐鸣江山回应,祈唤英灵,来假(音格)来飨,降福无疆!
尚飨!
封丘县封玉高宗亲热心关爱族谱,曾多次来信介绍封父亭遗闻轶事,又寄来方志以资撰序,使我们虽未能亲睹封父亭古遗址,但信中所述甚详,历朝历代文人骚客吟诵封父亭诗、文,尽皆搜录。河北景县渤海郡封氏古墓群照片亦系他提供,使我们省时间少花经费,应深深感谢封玉高宗亲不遗余力的贡献。还有扬州师范学院孙桂儒先生、灌南县中学孙振友校长、文化馆王富扬、泰兴市封元庆等人,为谱事都献出辛勤劳动,付出心血,借族谱面世之机,谨向各方诸君致以衷心感谢!
载有祖先史事古今图牒,浩如烟海,修谱者多是农家子弟,孤陋寡闻,即使能搜罗到的材料也是挂一漏十,且繁而不详,祈望有识之士给予补缺,以臻完善。
此次续修族谱事滥觞于一九九九年春,原拟二年望竣,因地远户多,经费拮据种种原因,今日才奉报族人,实感内疚,有愧族众厚望了。序中舛错
遗漏之处,恳请方家匠正。
十八世孙昌井谨拜
二OO二年十二月
(完)
上一篇:渤海封氏宗谱序
下一篇:?山东诸邑封氏祖先浅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