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有流源,树有根系,国有国史,民有祖脉,祖先宗史,务须传之,江西黎川《湖坊吴氏宗谱》序引
- 时间:2024/10/15 10:05:12
- 供稿人:本站综合
- 发布:新闻编辑部
序引
水有流源,树有根系,国有国史,民有祖脉,祖先宗史,务须传之。谓;尊祖者;忠,敬祖者;孝,颂祖者;仁,传祖者;義。
中华民族之宗族、宗群、宗贤,不管生存在何地,不论漂泊多远?慎终溯源,列入宗族,编入宗谱,祭先拜祖,庇佑于列祖列宗福荫之中,即是人类最大心愿!此生生不息的祖根意识,是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同化力及认同感。数千年来各氏族、家族繁衍迁徙,悲欢离合,记录着华夏民族祖祖辈辈感人至深艰辛历程。折射出传统宗族灿烂文化之文明发展,体现了历久弥新的文学、历史、考古、民俗、宗族与家庭各学科文献内涵之精髓。
华夏吴氏繁衍趋旺盛之态势,人口巨众。据国家统计局2020年公佈,乃居中华姓氏排名第八名,人口2680多万之众。吴氏播迁华夏大地及海内外、东南亚、东、西欧等国。
吴氏之源:自轩辕黄帝传承25世至古公亶父,自亶父之子泰伯、仲雍、季历(姬姓)传承19世至季札,自季札改吴姓至吴宣传承51世,唐末宣公后裔又传承四十几代,至今己繁衍约140多世。
其宗谱世系明晰完整而全面记述。乃自新石器至史前文化时代、原始、奴隶社会、夏、商时代均有略记,尤之近代考古发掘获得地下众多文物资料信息得以充分考证。自西周立朝以来,古公亶父、姬昌(周文王)、姬发(周武王)及姬旦(周公旦)等先祖立著国史、周理(礼)等典论,记述自轩辕黄帝至西东周、春秋战国几千年传承世系。尔后至秦、汉武帝时历史文人应劭、东汉时期历史学家班固编纂的前汉书、南北朝时期史学家范晔编纂的后汉书均对姬、吴、虞氏历史演绎有全面记载而绵延不绝,其资料历历可考之。
汉初吴氏先祖如胜公即以自撰吴氏家传,于东汉永兴二年154年呈献于汉桓帝时即拍案叫绝采录用之!此时吴郡苏州太守糜豹首次创建苏州城外泰伯庙宇祭祀时,用此世代家传资料祭祀泰伯、仲雍先祖。
中国家族宗谱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宗族文化象征,是宗族历史文化传承重要载体,也是国史方志的延续补充,宗族有谱世系明晰,有源可溯、有脉可循、传承有序、绵延千秋,方能和宗睦族,崇德孝悌,世代相融之尚義之风!
各朝各代盛世之时均有官府、文人墨客、民间尚孝之仕以传谱为荣,且形成寻本溯源,族旺谱兴、人贤谱明、后裔续谱、尊祖敬宗之风盛行,并以传承人类、弘扬家族文化为荣尚。
随之人类数万年的不断文明发展,到封建年代即呈现;为人之子力争传宗接代,欲求子孙满堂,否则何以敬孝父、祖先人之孝德!这则成为人类涎延之宗旨!故我远祖仲雍一人经三千多年繁衍,在华夏即近三千万后裔及播迁海外欧美各国之众,则无以统计之。
人(族)之源由;正如清始某帝所悟:“未曾生我我是谁?生我之时谁是我?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我是谁?从那里来”唯有族谱载述,后裔则能辩明之。
我之认为;谱虽不当食,传代方之重!在民间曾流传箴言:前人不修谱,今人寻根苦!今人不修谱,后人不知吾!
近6年我为传谱常趁赴各地业务与旅行之机,不辞辛劳寻访全国各处姬、吴、虞氏居住地,专心搜集大量祖先文稿图说资料、各地宗谱源流、典论、史籍及觅览祖先传承脉络并加以甄别区分收存据为可考之用。华夏吴氏在新中国发展盛世之时众多宗亲仰尊祖敬宗、弘扬祖德、和宗睦族、传承世代、辅育后人之本即纷纷响应,积极参与,倾心尽责征集资料并认真斟酌先祖行踪轨迹,力求宗谱上以敬孝祖宗,下以传承后代之本,撰成更为完善宗谱供家族宗亲们查阅与珍藏。
本谱资料详实可考信息周全,句句珍重、字字珠玑,言简意骇。除中卷编言下段以外,后裔续修时切勿擅意删改、省略。可作华夏吴氏样板谱推广传播而用。
泰、仲106代孙宣公37世孙吴启诚谨撰
二0二二年正月十八日
下一篇:江西黎川《湖坊吴氏宗谱》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