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氏新闻

当前位置:中国家谱网 >> 巢氏家谱网 >> 巢氏宗亲网 >> 浏览文章

常州市新北区巢文化研究会办公室主任巢金庆:浅述毗陵巢氏“敬爱堂”家谱的连续性

时间:2024/12/17 18:00:07
供稿人:本站综合
发布:新闻编辑部

浅述毗陵巢氏“敬爱堂”家谱的连续性

南宋初年被朝廷从河南登封派往江阴任通判的巢正初(1065-1138)生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巢木年老后,带着他的子孙和族人来到当时名为武进县千秋乡的固村定居,这一巢氏支脉从此后就长期定居在这里繁衍发展,至今已有860年历史,若把巢正初算为江苏南方巢氏第一代的话,传承至今已有34代。由于那时的武进又有毗陵之称,所以巢氏的这一支脉就被称为毗陵巢氏,毗陵(武进)的固村也就成了毗陵巢氏的祖居地。

从北宋末年到明朝的这三百余年中,经历了短暂的南宋,战乱的蒙元,在这些特定的时局不稳、战火不断、灾难丛生的艰难环境中,毗陵巢氏进行着艰苦的创业,先使家族在这块地方稳定下来,再逐步的巩固和发展,毗陵巢氏家族逐步的兴旺起来了。明朝初年,社会恢复常态,时局稳定,风调雨顺,农业丰收,百业昌盛,庶民生活普遍得到了改善,在这和平宁静的环境中,南方的各个家族,兴起了建祠造谱高潮,毗陵巢氏自然也不愿落后,他们七世先祖巢文虎(1292-1356)经艰苦努力在固村的安基山造了祠堂,为了发扬家族的敬老爱幼传统,把这个祠堂定名为“敬爱堂”。起初这个祠堂是为纪念他的夫人冷氏的专祠,但很快就被巢氏族人视为固村下六分支的宗祠,到十世孙巢嘉(1388-1459)又在右边安基山造了一个祠堂,为上六分祖的祠堂。明宜德五年(1430),九世先祖嗣铭开始主持修编,直到明弘治三年(1490)完成,从此开始,毗陵巢氏的修谱一直坚持着,每隔若干年增修一次,到至今共修谱八次,直至2016年完成的八修本,坚持了586年。本文将先叙说一至八修本的基本情况,再详述八修本的编写过程和体侧内容,最后探讨一下八修本的几个特色。

一、修谱简史

第一修是从明宣统五年(1430)开始编写的,由七世组嗣铭“创辑”,昇、鹤两先祖“同修”,在此基础上,由先祖荤、孟川“重纂”,直到明弘治三年(1490),农历庚戌年才完成。由原谱上的这些记录可知。一修本不是一代人一次修成的,而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经60年的时间才完成的。

第二修是在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农历甲寅年编修完成的,由十五世祖时弼、季川“重修梓订”。这里的“梓订”可理解为这次的木板印刷很考究,是用精制、坚硬的梓木刻板的。一修和二修之间隔开124年,这一阶段从弘治到万历,在这一段时期内社会基本是稳定的,未发现有什么天灾人祸和战争。由此可从这124年的这个修谱间隔的时间段看出当时修谱工作的艰难性,这种“艰难”从一修本完成时间之长也可看出。但可喜的是,不管多么困难,时间多么长,先祖们总算把编谱的工作推开并连续下去了,这个“头”既已开始,今后就会延续下去,随着经验的积累,今后也许再也不会这么困难了。

第三修是在清康熙八年(1669),农历已酉年编修完成的,由十六世先祖用明公主持“重修”。这次编修离上一次距开55年,时间不长,但从“重修”这两字说明,第二修有较多的遗漏和不足之处,所以要“重修”,虽是“重修”,添补过去遗漏的问题和改正错误是必需的,但也自然会把这55年所新生的族人一增添上去的。

第四修是在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农历丙戌年编修完成的。由十七世先祖居歧和时茂主编,此编定性为“增订”。“增订”意味着是在上一修的家谱中增加这段时间内的世系变化和家族中的一些需记录的事件。这次是属于完全正常的编修了。此次修编和上次修编隔开97年(约相当于三代人的时间),这也是符合通常所说的“百年修谱”。

第五修是在嘉靖十四年(1809),农历已已年修编完成的。由十八世先祖玉柯等主编,此修定性为“会辑”。怎样理解这个“会辑”呢?这要从巢氏的发家史和孟河的建城史中去挖掘它的内涵。

在明朝的太平盛世中,毗陵巢氏人口剧增,积累的财富也越来越多,开始成为孟河的一个大姓。族内的许多头面人物开始在地方上发挥他们的作用,地方志上较多的记录了巢氏参加“都图治政”的政务活动和慈善事业的民间活动,巢氏在孟河地区已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姓。就在这期间,在嘉靖三十三年

(1554),孟河建城。在这特定的大好时机中急速膨大的,并已占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又有充沛财力的巢氏族人,开始大批量的从固村向城内迁移,很快就形成了“巢半城”的格局。从此,孟河及周边的人对巢家有了个“巢半城”的赞词。在这之前的一阶段内,巢氏就开始外迁了,他们以固村为中心,向南、向西的许多地方扩展,使巢氏宗族分布到了从固村起向南向西长达三四十里的范围中。孟河建城后,巢家在小南门外建了规模宏大的“大”祠堂,因这个祠堂是从原建在安基山的祠堂迁来,所以仍叫“敬爱堂”。从1554年开始进城,到此次编修的1809年,巢家已在孟河城内有了绝对的优势,又向西、向南扩展了几十里的范围,这就使各支派的居住分布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而得重新调查核实,再加人口的剧增,谱的内容也多了,谱的规模自然也很大了,这就使这次修编不仅工作量大,所需的时间特别长,更需特别认真,这就得有许多人参与编写,而且这许多人还一定要来自各个支派,既有仍住在固村的,也有已迁到外地、外村的,更有现已居住在城中的人,这些来自不同支系的人的参与,自然就称为“会辑”了。

第六修是清道光十七年(1837),农历丁西年编修完成的,由十九世先祖元宸、玉峰主修,第六修与第五修相距28年,这一阶段时间之短,说明族内人口的剧增,整个家族显兴旺发达之态。属性为“增订”,即把这一阶段世系变化及族内大事记录进去。

第七修是民国十一年(1922),农历壬戌年修订完成的。由于只见到四册残本,未发现整套原谱,所以也未看到主修者的姓名,这次修编本一改过去的木刻印刷,改为活字印刷。第七修与第六修相距年代为83年,由年代看来这次修编的属性也为正常的“增订”。

第八修是2016年,农历丙申年修订的,主编为巢杏松,第八修本的属性为正常的“增订”续修。由于未发现第七修本的全本,这是在第六修本的基础上,参照第七修的残本,和敬诚堂、余德堂的族谱,加上艰苦的民间调查而续修成的。

二、八修本简介

1、修编过程简述

2013年9月28日,毗陵巢氏的一批有志于弘扬家族历史文化的人聚会,讨论家族内的一些大事,成立了毗陵巢氏敬爱堂家谱八修本的筹备小组。在筹备小组的会议上,把寻找老谱作为突破口,同时开始培训人员,准备成立编委会。

2013年11月24日,以编修家谱和成立宗亲会的“发动人”的名义召开了一次会议,讨论了宗亲会的成立和家谱八修本的编修,会上汇集了各方找老家谱的艰难情况后,开始把找老家谱的视野扩大到外地。

2014年2月15日,毗陵巢氏宗亲会正式成立,把编修家谱列为三大任务的第一任务,会后开始深入调查,寻找老家谱,后通过上海图书馆,经日本从美国图书馆找到了敬爱堂家谱的六修本的全部资料,通过谈判购买了这家谱的全部影拍件的电子版。经整理后,照原排列程序打印出了一套49卷文字版本。在此基础上,后又到印刷厂印制了30套。

2015年1月3日,正式成立了第八修本的编委会,有序的展开了“追溯”调查登记工作。

2015年8月13日,在总结了前一阶段“追溯”工作的基础上,根据需要调整了编委会的成员,在继续“追溯”的基础上,正式开始了编写工作,目前已进人最后一次校对,可望在2017年5月交付印刷,10月正式发行现。

2、八修本的世系规模

八修本登记了3300户12991人。从原谱上的二十八世代延续到目前的三十四世代

3、八修本的具体内容

八修本的基本内容有12个方面,它们是:序言(包括从第一修“创辑”开始到至今为止除七修本外的所有修本的序言)先祖赞、先祖照先祖墓茔、墓碑祠堂记、祠堂碑名人赞、名人像传记、大事记寿星照片族规、家训世系表编后记纪年对照表

4、家谱置式苏式

三、八修本的价值

1、规范性:八修本严格的依照苏式谱系的编写规格进行编撰,原汁原味的保留了原谱的所有内容,以原谱的世系格式依序延伸、增添。

2、连续性:由于编修时的规范性、严格性和复制时的准确性、八修本原汁原味的保存了老谱的内容和形式,从而使明初到至今各谱所记录的巢氏的世系、历史大事及其它内容都保留了下来,从而使整个敬爱堂历史、文化都通过家谱休现了出来,使八修本保持了家族传承的连续性。

3、创新性:在规范性、连续性的大框架下,结合时代的变化、理念的变化、进行了适度的不得不改进的创新,如女子的入谱(女子的后代仍姓巢的继续入谱)、嫁出门的独生女的子女的入谱、招婿的入谱、曾为罪犯的族人的入谱等等,从而体现了人道和公平。

4、全面性:为了更好地反应家族内的情况,使记录更全面性,八修本对新增入谱的族人增加了简历介绍。在名人录和传记中增加了博士生、英烈、企业家和各界有成就的精英人物。

5、不足之处:由于七修本未找到完整版,因而在八修本的世系记录中,有许多是参照其它的谱系和民间调查,经推算而形成的。这样也就在辈份上会有部份出入,在考虑到这个因素的前提下,把继续寻找七修本当作一个长期的任务、待找到七修本后,再来进行校对和订正,以使敬爱堂家谱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显得更可靠。

还有一点遗憾,那就是外迁的毗陵巢氏族人还有许多未曾找到,或未联系上,今后需大家继续努力采取“狮子滚绣球”的办法去寻找和联系,找到一个登记一个,一一记录在案,待下次修谱时增补。

敬爱堂家谱的八修本的完成对于毗陵巢氏来说是一件大事,这既是对巢氏当代人的一种负责态度,也可藉此告慰先祖,我们这一代人是对得起先祖的,是对巢氏家族负责的。

作者系常州市新北区巢文化研究会办公室主任巢金庆

2017年1月28日

新印家谱

    对不起,本栏目下没有任何信息!

推荐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