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氏新闻

当前位置:中国家谱网 >> 蒲氏家谱网 >> 蒲氏宗亲网 >> 浏览文章

蒲氏家族起源

时间:2025/2/12 10:49:04
供稿人:本站综合
发布:新闻编辑部

蒲氏家族起源

蒲姓,角音。原出于姒姓。一说己姓。系出有扈氏,一说有虞氏。据考:蒲氏血缘乃上古圣君夏禹之苗裔,三代以后,世代皆为西羌酋长。因其世居西羌,又处于南北朝所谓胡人纷纷入侵中原之时,故常被误以为外来之胡人,此大谬也。蒲姓之人实皆最荣耀之炎黄子孙也!《路史》云:“(蒲)系出姒姓,有扈氏后,世为西羌酋长。”另考,上古之另一圣君虞舜后裔中,亦有以蒲为氏者。《万姓统谱》云:“夏封舜于蒲州,因氏,望出河东。”姒姓,大禹之国号为夏后,姓姒。其父名鲧,乃黄帝之孙颛顼帝之子。时帝舜治理天下,洪水泛滥,百姓流离失所。故舜帝派鲧治理洪水,历经九年而未功成。舜将鲧流放于羽山,起用鲧之子禹继续治理水患,并派商之先祖契、周之先祖后稷等协助。禹疏通九河,开凿济、漯、淮、泗等河流,曾经十余年,足迹遍九州,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平息水患,大功告成。因其丰功伟绩,舜将夏封之于他,并将帝位传于他。其母修己乃有辛氏之女,当初因吞食了薏苡而有孕,生禹。舜亦为褒禹之功,曰:“吾闻汝母食薏苡仁而孕,汝即姓姒。”禹建夏国后,故以“姒”为姓。另有一说,修己吞食了神珠薏苡而生禹,故以“苡”之同音字“姒”姓。大禹死后,帝位传于其子启,经四百多年,至夏桀,因其暴虐无道,被商汤推翻。桀之后人有以国名“夏”为姓者。此为后话。

古以蒲名之地有二:其一为今河北省度垣县,乃春秋卫国之地;其一乃今山西省隰县西北,俗名斩祛垣,为彼时晋国之一邑。一说乃少昊后裔之封国。虞舜后裔之蒲姓,究与此二地有无直接关联,今已无实据可考矣。

蒲氏之得姓经过,《十六国春秋》之《前秦录》载曰:“其先有扈氏之苗裔,其后家池生蒲,长五丈,时感异之,谓之蒲家,因以为氏焉。”《晋书苻洪传》亦云:“其先家居池中生蒲,皆长三丈,因号蒲家,遂以为氏,后为苻氏。”苻、蒲同音也。或五丈,或三丈,此情令人惊异之,则同矣。

蒲之得姓,饶有趣味。蒲氏家族,跟一种称为“蒲”之水草极有关系。如当初不是突然有五丈高之蒲生长于其先人居处之水池,则此家族不可能以蒲为姓。

或曰:今山西省永济县西,有地名蒲州。舜帝时,曰蒲邑。舜曾建都于此。远古之时,蒲草可当食物,老可织衣编席。其地长满蒲草,乃吉祥之地也。后禹尤尊先贤,封舜之后代为蒲邑首领,皆为纪念舜曾建都蒲邑之由也。故其后代之一支以地名为姓。满清时仍有人奉敬蒲神,或与此相关也。

蒲姓源出己姓之说,尚无实据可考。待诸将来知者补遗。

蒲姓,望出河东,即河东郡。秦时,于安邑县(今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西北禹王城。)置河东郡。北魏移治蒲阪县(今山西省永济县西南蒲州镇)。隋开皇初废,大业三年(六○七年)废蒲州,复置河东郡。治所在河东县(今山西省永济县蒲州镇)。唐武德元年(六一八年)又废,天宝元年(七四二年)又改蒲州为河东郡,干元元年(七五八年)复改为蒲州。东郡侨置因当时北方土族大量南迁,多相聚而居,保持原籍贯。统治集团故设置侨州、侨郡、侨县,皆为安置北方土族,保护其封建特权,藉以缓和南北土族矛盾,以巩固其政权。治松滋县(今湖北省松滋县)西北。南朝宋改为河南东郡,齐复名河东郡。隋平陈后废。此蒲氏郡望之源也。

蒲姓堂号:揖让堂、帝师堂。舜帝时,十八岁的蒲衣为舜帝师。舜帝欲将天下送他,不受,后消失无踪矣。

蒲姓历史名人颇多,今不究其支脉,凡姓蒲者选录之:

三国蜀臣蒲元;宋状元蒲国宝;宋进士蒲尧元;明县令蒲宗瑞;清居士蒲松龄;清进士蒲殿俊……

事迹详于后。

蒲氏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二百六十九位。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排序为一百八十六位,人口约六十七万余,约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四二。

新印家谱

推荐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