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蒲姓形成的三大系
- 时间:2025/2/12 15:37:36
- 供稿人:本站综合
- 发布:新闻编辑部
四川蒲姓形成的三大系
唐宋以来,蒲姓人在四川顺庆府、保宁府,元朝在福建泉州,清朝在山东淄博等地,声名显赫,为当地的名门望族,有“河东一脉五府望,东南西北有同宗”的说法。
川东北蒲姓最为有名的三教堂、清风阁和西望山系,3个支系不断在四川省内外迁徙播衍,形成了自宋朝到如今四川蒲姓人口占据全国蒲姓人口半壁江山的局面。
宋朝时,全国蒲姓人口大约有15万,排在全国姓氏第85位,四川是蒲姓人口第一大省,占蒲姓总人口一半以上。其他地方蒲姓人口相对较多的有甘肃、山东、河北、湖北等。
四川蒲姓人口最多,决定了四川的蒲姓人也最活跃。这一时期出现的蒲姓名人,大多是四川人。从这些名人的籍贯分析,可以看出,四川的蒲姓人已经广泛分布在今成都、阆中、南充、遂宁、安岳、富顺、绵竹、青神、眉山、南部等地。
四川蒲姓主要集中在川东北一带,分为三大支系:三教堂系(包括宝玉山支系)、清风阁系和西望山(西晃山)系,其余支系另有所宗。
(一)三教堂系:宋朝出了20进士,衍出宝玉山支系(南部县寒坡乡的蒲氏祠堂)
三教堂系人丁兴盛,名贤辈出,仅宋朝就有20人考中进士。
北宋时,三教堂系的蒲虞衣,在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考中进士。后来捐资在宝玉山(今南充市一立镇境内)设馆授徒,再后来隐居在阆中。
蒲虞衣的5个儿子蒲显道、蒲之道、蒲竝、蒲冲、蒲卣,也都是进士,有“五子登科”的美誉。
南宋时,三教堂系的蒲谦益,在宋高宗建炎3年(1129)的乡试中考中解元,第二年考中探花(进士第二名),历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吏部尚书、敷文阁学士等。
宋孝宗乾道8年(1172),蒲谦益迁任中书省参知政事(相当于副丞相)。淳熙15年(1183),蒲谦益因“坐诬受陷”被削职罢官。
在很多蒲氏老族谱中,记载说蒲谦益是“元丞相”。后经有关专家和,蒲姓研究者考证,发现老族谱中记载有误,蒲谦益是南宋初人。
蒲谦益去世后,葬在三教堂(今南充市嘉陵区龙蟠镇三教堂村)深桥,当地仍有“丞相府、丞相坟”遗址。
因蒲谦益在三教堂系中名望最大,按中国姓氏文化的传统规则,他被后人尊为三教堂系始祖。子孙分布在今南充、岳池、蓬溪、潼南、遂宁、射洪、巴中、达州等地。
三教堂系中的蒲泽之,南宋绍定年间考中进士,官至礼部尚书。蒙古元兵进犯四川,蒲泽之被任命为四川制置使兼重庆知府。
蒲泽之曾在渠州(今渠县)礼义山抗击元军,他被调离后,两个儿子中,蒲涛在礼义山渠河北岸定居,当地地名因此被命名为蒲涛坝;蒲潜居住在太平场后坝(今渠县涌兴镇涌北村)。
蒲涛的子孙后来迁居到蒲涛坝后的蒲家沟(今渠县土溪镇上游村),清乾隆年间曾兴建蒲氏宗祠,后来被焚毁。道光年间,又在重石坪重建宗祠。
蒲泽之被尊奉为渠县蒲姓始祖,他的后裔主要聚居在渠县三汇镇重石村。重石村的村民中,90%以上是蒲姓人。
渠县境内26个乡镇,100多个村社,都有蒲泽之的后裔。还有的分布在达州、平昌、广安、营山、大竹等地,分支最远的在河南新野县,当地有900多户人。
蒲谦益的叔父蒲世才,乾道5年(1169)考中进士,见南宋朝政腐败,国势衰微,不愿为官,自号归真居士,从三教堂迁到宝玉山,形成蒲姓三教堂的支系宝玉山支系。
宝玉山支系修建了蒲氏家庙普德祠,如今是南充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宝玉山支系的蒲姓人主要分布在宝玉山周边大兴、大通、一立等乡镇及南充、达州、巴中、阆中等地。
(二)清风阁系:北宋时期大发展,成川东北最大支系
清风阁系一世祖是蒲颖士。蒲颖士的先祖是蒲山公系下的一支,这支蒲姓人在唐敬宗时期出了一个状元蒲国宝,蒲国宝的孙子蒲蒙,唐末时为躲避黄巢之乱,迁居到利州(今广元市)青树坝。
宋太宗太平5年(980),蒲颖士出任阆州(今阆中市)教谕(学官,相当于教育局局长),后来落业在阆州新井县大成村(今南部县宏观乡)。
因蒲颖士(一说是其儿子蒲宗孟)建有南部县最早的私人图书馆,名为清风阁的藏书楼,所以他所在的蒲姓支系被称为清风阁系。
蒲颖士有蒲宗孟、蒲宗闵两个儿子。蒲宗孟,字传正,宋仁宗皇祐5年(1053)考中进士,历任夔州观察推官,为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翰林学士兼侍读,汝州知州加资政殿学士,亳州、扬州、杭州、郸州等知州,吏部尚书左丞,太子太保,加资政殿大学士,佩金鱼学士等。
蒲宗闵,字一统,嘉祐2年(1057)考中进士,官至著作佐郎、兵部尚书、御前侍驾等。
蒲宗闵有逸群之才,英霸之气,豪爽侠义,有胆有识,精于人事,通晓军事。他的两个儿子蒲汝霖、蒲汝智都是进士出身。
蒲宗孟、蒲宗闵被奉为清风阁系始祖。蒲姓清风阁系如今是川东北蒲姓中最大的支系,族人主要分布在今三台、盐亭、绵阳、西充、南充、南部、阆中、广元等地。
清风阁系在南部寒坡、西充槐树场等地有宗祠,至今保存完好。
(三)西望山系:元朝初进入四川,与清风阁系同先祖(西充的蒲氏祠堂)
西望山系的始祖是蒲文,蒲文是唐末迁到广元的蒲蒙的儿子,严格说来,西望山系与清风阁系出自同一个先祖。
蒲文在宋太祖乾德元年(963)出任湖广总兵,文韬武略,政绩卓著。蒲文后来在湖广麻城孝感乡鹅颈寨西望山(西晃山)、米公山一带购置良田数百亩。
宋真宗咸平5年(1002),85岁的蒲文在西望山去世,当地人在米公山为他修建了蒲公大仙祠。
进入元朝后,西望山系后裔蒲正安,曾被选赐为驸马。至元12年(1275),时任京师千总的西望山系人蒲正邦“耿直上书,为民请民,触怒朝廷”,祸及九族。他们弟兄子侄,连夜携家带口,各自潜逃,四散避难。
其中,蒲正开带着儿子蒲承通、蒲承坤、蒲承贵逃到西蜀。明洪武26年(1393),蒲正开的后人蒲洪盛,从重庆迁居到江津五脉水。
清顺治12年(1655),蒲洪盛的后裔蒲忠贵又辗转几次,迁居到成都华阳二江寺(今叫蒲家林偏),至今后代有数万人。
蒲正明带着儿子蒲承熹逃到江苏,大儿子蒲承烈举家逃到川北,定居在巴中崇化乡大江口八庙运坪。
明朝时,蒲承烈的后裔蒲天监、蒲天秀与儿子蒲自瑞、蒲自清迁居到阆中新丰乡马鞍山和梓潼庙文风垭、罗垭场,在蒲家营置地落业。
另一支系移居苍溪蒲家厂,后代又分流到南江、昭化、剑阁和陕西汉中等地。
明末战乱,蒲家盛、蒲国泰父子到湖广一带避乱。清朝统一,流民复业,蒲国泰返回蒲家营。蒲虎带着两个儿子蒲尚选、蒲允茂到巴中落业。
西望山系尊奉蒲文为始祖,蒲正开、蒲承烈为入川始祖。这支蒲姓人广泛分布在阆中保宁、二龙、解元、红土、王台、金城、凉水、护山、共和、龙泉、土垭、大庆、庙高、双庙、扶农、大垭、老观、福星、思依、柏桠、治平、天宫、金鱼、田公、井溪、云台等30多个乡镇,100多个村,如今人口有3万多。
此外,四川蒲姓在宋元时期的还有元末从陕西入川的蒲枝、蒲梧、蒲槐、蒲桂支系,后世子孙如今分布在富顺、叙永、泸州、成都、都江堰、松藩、遂宁、射洪及贵州毕节、大定和云南昭通、楚雄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