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云门陈氏家谱序
- 时间:2025/2/20 17:47:29
- 供稿人:本站综合
- 发布:新闻编辑部
南宋云门陈氏家谱序
维吾陈氏,其先远出于舜。周时为舜后妫满之封国,至春秋之际,陈灭入楚,子孙之散亡者,因以为氏。世望颍川,始祖讳寔,仕汉桓帝至太丘长,是为有道君子,卒,谥文范先生。第四子讳谌,官太傅,与兄大鸿胪纪齐德同行,父子并著高名,时号三君。太傅六世孙达,晋永嘉丞,以太子洗马出为长城令,尝相地得长兴下箬里,谓其山川秀丽,又后当有王者兴,遂家焉。越十世生霸先果受梁禅,国号仍其姓。历三世五主,至后主叔宝为隋所灭。其太子深与诸王宗室入京师,分居京兆之诸邑。后主弟叔达,陈封义阳王,入唐拜侍中,为武德贤相。侍中三世生武后朝中书舍人讳光弼,乃因挂误被斥居河朔。又三世生博州录事恭参军讳芳,复因官为家占籍为博州人。录事曾孙讳翔,唐末事蜀王建为新井令。建欲帝蜀,遂弃官,家于阆州之西水新井。曾孙讳省华,仕我太宗朝,累官至左谏议大夫,追封秦国公。生三子:孟曰枢密文忠公尧叟;仲曰郑国文惠公尧佐;季曰太尉康肃公尧咨。文忠与康肃皆举进士第一人,文惠亦由进士甲科入相。仁宗宝元初以使相出判郑州,随加太子太师致仕,即家郑州之新郑,生主客郎中讳述古。主客生虞部员外郎讳知俭。虞部生秘书丞讳珦,乃余先考也。余承祖父余泽,复仕于朝,不幸遭建炎之难,随今上南渡来家于越,亦既习而安之矣。然于宗人之在故土者,隔于南北,不及相闻。而与余同时避难之人,又多流寓各地,不能时会,诚恐世远人亡,派系莫稽。欲修谱记,使无湮没。顾为徵官所羁,未遑兴事。
今蒙恩赐归田,幸有余闲,因得从事于兹,乃取先世行状、墓志、神道碑等类文字阅之,加以采访之功,会合诸派纂而修焉。谱凡五门:其一曰宸翰,以彰天宠;其二曰宗图,以明世系;其三曰家传,以详世德;其四曰纪迁,以收涣散;其五曰外录,以徵文献;而谱之大端粗具矣。稿既就,特缮写成编,留为子孙守,其后余而生者,果能体余之心,善继善述,以大前人之烈,以续后嗣之良,则于斯谱为有光,而余立谱之初心为不负矣。爰书以示我后人,俾读之而兴思焉。
绍兴十五年岁在乙丑既望三十七代裔孙升百拜撰
按语:
《云门陈氏家谱序》录于美国耶稣基督后期圣徒教教会家谱图书馆国际微卷(Family History Library INTL Film),微卷编号为1210149。台湾《世界陈氏宗亲大族谱》第211页亦载。序是由尧佐的玄孙陈昇撰。陈昇,宣和三年(1121)进士,建炎年间任兵部侍郎。自南渡以后,族人天各一方,昇“诚恐世远人亡,派系莫稽”,为敬宗收族于绍兴乙丑岁(1145)创修了《南渡陈氏家谱》并序。序名本为《南渡陈氏家谱序》,因淳熙六年(1179)会稽云门陈氏修谱载录此序,故后名。
序从周武王得舜裔妫满封陈说起,绵延两千余年至昇,族脉清晰,十分珍贵。尤其是对尘封已久的“三尧”五代以上的祖源,作了一个完整而系统的叙述:其先世“居河朔”,再“为博州人”。这与正史及墓志完全吻合。
《宋史·陈尧佐传》载“其先河朔人”。欧阳修《陈文惠公尧佐神道碑》载“自公五世以上为博州人”。欧阳修《尚书比部员外郎陈君(汉卿)墓志铭》亦载“陈氏世居阆中,其先为博州人”。晁说之作《朝请大夫致仕陈君(知和)墓志铭》更直云“按其谱,博州人也”。可见宋时旧谱还是很清楚的。经阅本序,始知叔达曾孙光弼先迁河朔,光弼玄孙陈芳再迁博州,故史有“河朔人”“博州人”两说。联系陈朝亡后,叔达流放河西十六年后于大业二年官任绛郡通守,也是非常吻合的。绛郡,今山西省绛县一带。
序中所提随宋室南渡,与故土宗人“隔于南北,不及相闻;同时避难之人,又多流寓各地,不能时会”,这跟汪藻《右中奉大夫直徽猷阁知潭州陈君墓志铭》中所载相合。墓志铭载陈尧佐曾孙陈兖(字景渊,祖述古,父知祥),两宋之交,陈兖随宋室南渡,先后通判常州、泗州,知通州,后出任淮东转运使、淮东宣抚使,调湖南宣抚使知潭州。陈兖一支和陈昇一支一样,在南渡之后,因官迁无定所“不能时会”。同在江南避难竟如此,何况隔于南北故土宗人?
《云门陈氏家谱序》所载人和事,对于今天陈氏族史研究,有重大贡献。例如“太傅六世孙達,晋永嘉丞,以太子洗马出为长城令”,明白告诉后人,南朝陈王裔是季方的后,由此纠正诸多旧谱关于“逵任长城令,为太子洗马”之谬误。还如序中写到“太子深与诸王宗室入京师,分居京兆之诸邑”,这也是历史的真实,并非多谱所谓“陈朝亡,太子深为避隋难,移家西川”。即使避隋难移家西川,也该是大业二年对陈解禁之后的事。再说隋灭陈时,太子深能有多大?诸王皆被掳进长安,唯他幸免?
至于序中写“主客生虞部员外郎讳知俭”而不写“博古生知俭”,则事出有因。由范祖禹《朝奉郎陈君(知俭)墓志铭》知,“陈知俭为尧佐孙,大理评事馆阁校勘赠比部郎中博古子”,非述古子。另从知俭墓志铭知,陈知俭曾经“知开封府鄢陵县,以治行闻上,即位恩迁殿中丞改国子博士,避父讳不拜”。这是说,为避父“博古”讳而不受。陈昇说自己参阅先世行状、墓志、神道碑等类文章,不难理解仍将其曾祖记为述古,这是按照宗子法记“长”不记“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