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氏新闻

当前位置:中国家谱网 >> 于氏家谱网 >> 于氏宗亲网 >> 浏览文章

南阳于营于姓历史渊源

时间:2023/7/25 18:19:36
供稿人:本站综合
发布:新闻编辑部

于营于姓历史渊源

相传,于营村于姓根系山西洪洞,源于大槐树下。明代,由再氏奶奶带领子孙落脚此地,距今已有约 600 年的历史。

据《洪洞移民迁南阳》记载:山西从南宋至明初,远离战乱,年景风调雨顺,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人口繁衍发展很快。而中原地区的老百姓听说山西富裕,生活比较稳定,纷纷逃往山西定居。洪武 14年,山西人口为 4034054 人,河南人口为 1891000 人,河北人口为1893000 人,山西比河南、河北两省人口加起来还多。明初,山西平阳府管辖 28 个州县,洪洞县地处山西南部,临汾盆地北端,是当时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但黄河以南的广大地区,特别是南阳,则是另一种局面。

中原地区自宋以来,宋与金,宋与元,元与明,围绕南阳战略要地拉锯式的厮杀,战争长达 200 多年,造成中原地区的人口,特别是南阳-带的人口大逃亡、大耗损,出现“十室九空,十亡其八”,“道路皆棒塞,人烟多断绝”的凄凉局面。元皇庆元年(1312 年),南阳府只有 692户,4893 人,占河南省人口 843621 人的 0.58%,十几个县的人口和现在一个大村子的人口差不多。南阳人口濒于灭绝的边缘。洪武 24 年(1391年),南阳县 10880 人,镇平 2943 人,唐河 5161人,新野 5064人,邓州 4802人......。

明统一中国后,面对北稠南稀的人口局面,皇帝朱元璋毅然决定在山西平阳移民,将移民都督府设在洪洞。并规定:“八口之家留三口,六口之家留两口。”大量人口从窄地(人多地少)向宽地(人少地多)移民。把移民都集中到洪洞县广济寺大槐树下,办理“凭证川资”手续,在军队的押解下迁往外地。据史料记载,从洪武到永乐年间,曾 7次将山西移民移居南阳诸州县。这就是“洪洞移民”,所以人们常流传着:“要问老家在哪里?山西洪洞大槐树。”洪洞县是根,大槐树是家数百年来成为一个民族的记忆。

自明宣德到永乐,山西特别是晋南连年水旱大灾,民不聊生。平阳府又是重灾区,据《通鉴纲目三编》讲:平阳府西邑县饿死男女 6700余口,蒲鲜等州,临晋等县“饿浮盈途,不计其数”。因此,大批灾民离乡背井,逃荒流徙。有记载说山西饥民流移至南阳落户的有十余万户,三、四十万人。

有说冉氏奶奶带领子孙随移民而来,也有说是逃荒而来,但共同点都是说冉氏奶奶是明代时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的,这一点无庸置疑于可仁是冉氏奶奶的后人,是河东河西的一世先祖,他有四个北子,长门老大之后人迁居毕庄,老二于凤巢为河东和河西六组北头几家的二世祖,老三于凤柱是河西七组和六组南边几家的二世祖,老四外出不详。三世祖河东弟兄一人叫于怡,河西弟兄两个分别叫于慎、于瑾这叔伯弟兄三人有八个子侄,河东三个,名字分别叫于文秀、于文明于文斗;河西三世长门有三个儿子,分别叫于文焕、于文炳、于文彩;三世二门有两个儿子,名字分别叫于文昌、于文理。

据现 90 多岁的于福勤三伯父讲,他青少年时每到大年初一,河东河西的族人都早起到河东祖居老屋(现于连方居所)去拜祖。当年的祖居老屋里保存着“族盒”。至今河东河西乃至整个于营于姓辈分井然有序。

于洪钦

新印家谱

推荐产品

    对不起,本栏目下没有任何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