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氏新闻

当前位置:中国家谱网 >> 高氏家谱网 >> 高氏宗亲网 >> 浏览文章

高显邓:讲好南阳高氏故事,打造南阳高氏文化品牌

时间:2023/9/1 11:39:17
供稿人:本站综合
发布:新闻编辑部

讲好南阳高氏故事,打造南阳高氏文化品牌

高显邓

内容摘要

本文分三部论述:第一部分、解释新野县西高营《高氏先茔碑记》和家谱序言。通过碑文解释、序言疏理,还原宛南高氏真正的历史。 

第二部分、通过尹集《始祖高明远碑记》,阐述了始祖明远公带二子天佐天佑,明洪武初年由洪洞迁居邓州,落户于尹集。分别介绍了天佐天佑兄弟两个,迁邓后的发展情况。

第三部分、通过堤南高《高氏先茔碑记》中的分迁故事,折射出中国的源头文化和孝道文化,具有新的生命力。

据碑文记载,邓新二地高氏,最早于明初由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居,迄今已有650多年的历史。这批迁移宛南的高氏族人中,他们有着什么样的关系,是怎样分居落户的,历来发生过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通过以下碑文,一并解读,分享给有缘者。

一、新野县西高营《高氏先茔碑记》

位于新野县王庄乡西高营村的高氏祖茔内,曾经竖立着一通高氏先茔碑纪。这通碑是乾隆四十九年进士高叔祥,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撰文,该碑帽为二龙戏珠图案,中间有“圣旨”二字。

该碑对于研究南阳高氏历史文化能发挥着积极作用。碑文约310个字,内容分四部分:一是追宗论辈,二是高姓历史,三是邓新两地高氏明清史,四是作者抒情。全文共分九层论述。现在该碑沉睡在西高营村部院内。 

图片1.jpg

由于残碑缺文,根据内容判断,每残行下缺七个字,高显邓斗胆将缺字补上,恳求明师雅正。

(一)、《 高氏先茔碑记》译文

水有源而流派长,木有本而枝叶盛。

若人之昭穆相承,绵绵延延于勿替者,亦囗□□□□□□族。

自青齐高孙徯胙土赐姓,本支日蕃衍矣。茅历年久远,谱牒散佚莫稽。

闻洪武(初年移民,涉晋子)孙。公,自山西洪洞迁居新野之东越,今户丁増繁,东西二村衡宇相望,人称巨族。□□□□□□□之。

始祖明远公,亦当明初由洪洞迁邓,彼此相去七十余里,往来常不绝迹,业(履清修,落落之誉)汴矣〔1〕。两地固少素封之,要皆以读书为业,幸祖德绵远,文学接踵。

祥父思庵公,(乾隆丁丑科进士),为廉吏,克振声焉。祥文赖先人遗淑,于乾隆甲辰科捷南宫;七弟经祥戊申(科,秋闱捷报门庭)。

今东来拜谒䢜(klul)族,众饯竖碑祖茔,请余文以纪之。

祥曰:唯唯斯举也,敬祖也(爱族也,予诚恳也),归来许也。水源木本之思,诚勃发于莫遏也。不揣固陋,略述梗概而为之记。

赐进士出身吏部铨选知县宗晚生叔祥撰文。

乾隆伍拾三年梅月   谷旦

〔1〕、汴,指汴河。汴河,古称汳水。《水经》载“汳水出阴沟于浚仪县(今开封城西北)北”。郦道元《水经注》说“阴沟即蒗荡渠也”。汴河大致从今河南省开封城西北,向东南流经陈留、杞县东、宁陵县北、商丘、虞城县西南、安徽省砀山县、萧县,至今徐州市区东北汇入泗河。王国维《水经注校》提到留获渠和获水,实际与汴(汳)河是一条河流。因为,汴水经考城县称留获渠。

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发动河南淮北诸郡民众,开掘了名为通济渠的大运河。运河主干在汴水一段,习惯上也呼之为汴河。

该河分东西两段,西段起自东都洛阳,西引谷水、洛水,东循阳渠故道由洛水入黄河;东段起自板渚(今河南荥阳北)。引黄河水行汴水故道。至今河南开封市别汴折而东南流。故开封市简称汴。

图片2.jpg

从地图中不难看出,黄河水从板渚分开,形成两河并行东去。一是黄河,二是汴河(通济渠),二河并行如比肩同兄弟。

作者引用汴河引黄河水行汴水故道的故事,将“板渚”比喻始祖高明远;汴河奔流着的黄河分流之水,寓意新野县西高营支系;黄河奔流之水,寓意邓州高氏的二世祖天佐和天佑支系。作者用汴水故道的故事,无声中告诉后人,邓州的天佐天佑与新野县西高营的始祖高管勋是亲兄弟关系。

(二)、历史背景

先从清代乡试讲起,乡试是每3年一次,逢子、卯、午、酉年举行,又叫乡闱。考试的试场称为贡院。考期在秋季8月,故又称秋闱,凡本省科举生员与监生均可应考。主持乡试的有主考2人,同考4人,提调一人,其它官员若干人。考试分3场,分别于8月9日、12日和15日进行。

放榜亦作“放牓”,即考试后公布被录取者的名单。清代乡试于九月放榜,多选在寅、辰日支。以辰属龙,寅属虎,取龙虎榜之意;又因时值秋季,桂花盛开,所以,也称桂花榜。

在邓州高氏历史上,清代有三次大修谱,其中,第二次是高叔祥和高经祥兄弟俩个。乾隆四十九年,当高叔祥考中进士后,向乾隆帝领旨光宗耀祖。于乾隆五十三年,正逢弟弟高经祥考中举人之年。初冬,兄弟俩个同行,去西高营拜望宗亲和撰写族谱,受到当地族人们的热情款待。在多名族人参陪的饯宴上,族人们与高叔祥商议,计划在西高营坟园内立祖碑,请他撰写纪念碑文。宴后,高叔祥挥笔撰写《高氏先茔碑记》一文。在当年的12月,西高营族人,将高叔祥写的碑文刻在石碑上,立在始祖高管勋的墓旁,以达到光耀宗族的目的。

(三)、翻译全文

水有源才能永不断流,树有根本才能枝叶繁茂。

人类追宗溯祖,论世排辈,世代相传,是绝不能用其它方法替代的。

自周朝,周平王时期的山东公子高,封于高邑(山东禹城),赐姓高孙徯以来,该支系日久繁衍旺盛。由于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使族谱散失,世系和支系无法考核。

我听说洪武初年大移民,范围很广,涉及到山西当地千万户的子孙。公自山西洪洞迁居新野之东部以来,至今人口兴旺发达。兄弟二人东西分居,比邻相望,彼此可看到对方的房子,故可相互照顾,当地人称之为巨族。

始祖明远公,也是同期于明初由洪洞迁于邓州。邓新二地相距70余里,族人们经常保持着友好往来。公,操守道德修养,吃斋念佛,坦坦荡荡的做人。具有良好的道德风尚,有闾里芳香的好名声。公如同汴河之水,我们皆为明远公之后裔,都无官爵封邑的领头人。所以,要皆以读书为业,侥幸祖德绵绵不息,使读书人接踵而来。

我的父亲思庵公,于乾隆二十二年丁丑科进士,任安徽祁门知县。是一名廉洁的县令,他的好名声,振兴了高氏族。我凭借着先辈们的遗德,于乾隆四十九年甲辰科考中进士。在我们堂兄弟7人中,七弟经祥,于乾隆五十三年戊申科考中举人。

今天,我东回新野西高营拜谒族人,受到了族人们的热烈欢迎和盛情款待。在饯别宴上,族人们讨论着在西高营的茔地立祖碑,请我撰写纪念碑文。

叔祥曰:我以谨慎而恭敬的举动,诚恳而迫切的心情来敬拜先祖、拜望族人。请允许我回来为了水源木本之情,暴发出强烈的尊祖爱族之情感,不要阻止我。我不考虑到因我的知识浅薄,无甚高论而露丑,但为了纪念先辈,只能落述个大概而记载下来吧!

赐进士出身吏部铨选知县宗晚生叔祥撰文。

乾隆五十三年十二月  吉日立

小结

由于第五层开头用“始祖明远公”定位后,引汴河故道故事,说明了明远公不仅是邓州高氏始祖,也是新野县西高营高氏始祖。又肯定了明远公与新野西高营始祖是同一个时间迁宛的。其中,但明远公直迁邓州落户。

赋:

先茔碑记澄清史

宛谈高史议论纷,

先茔碑记载祥文。

高徯明远皆原祖,

二世三人两地馨。

笔者于1997年3月,去新野县西高营寻访族人,在族人们的导引下找到此碑,于是,拓下此碑文带回收藏。

关于邓新二地始祖迁宛,新野县西高营和溧河铺镇高庄记载的相同。下面从他们的记载中解析先祖迁宛真实的历史。

(四)家谱序解读

图片3.jpg

从该序言中不难看出以下六点:

一、高管勋迁居新野县后出勃州修行,称“义阳居士”。

二、洪武二年由山西洪洞大槐树下,由叔伯兄弟8人同迁宛南,其中有高管勋、高明远、高明山、高明之……。分居在邓县、新野县、镇平县、内乡县。

三、大门二门居住东高营。三门居住西高营。

四、四门居住官亭,即溧河铺镇高庄;五门居住黄渠河。

五、六门、八门”住邓州的高凹。

六、七门下落不明。

根据上述六点谈谈我的研究结果

第一、关于高管勋迁居新野县后出勃州修行,称“义阳居士”的传说,笔者认为不属实。理由有以下五点:

1、历史上无勃州这个地名,只有今天山东省的博州市和安徽省的亳州市,可能是笔下之误。

2、他未到寺院修行,凡是到寺院修行者必有法号。他这个“义阳居士”,不叫法号,叫称号。自古以来称“居士者”,一是大学文人辞官隐居,二是有学文,在居住修身的佛信徒。由于三国时新野县属义阳郡管辖,所以,借古管辖区名,自称“义阳居士”,这彰显高管勋知识渊博。例如清代进士出身,国子监蒋祥墀撰写的《台湾太守高菊圃传》,清代为台湾知府,太守一词出现在秦汉时期。

3、可能是接受毫州某寺院来人的讲经论道,或者高官勋与毫州某寺院结交有朋友。

4、如果他在寺院修行,圆寂后不可能土葬于乡。

5、《高氏先茔碑记》中没有记载高管勋出过

第二、叔伯兄弟8人,由洪武初年同期迁宛不实。因先茔碑记中有“始祖明远公”字样,说明一行8人中,并非是同一辈人。

第三、大门二门居住东高营,三门居住西高营。这是将东西二高营四代人,误传为兄弟关系。

根据西高营高志杰,在微信中给我讲有两段话:1、听老一辈人说,东高营一脉是西高营老大搬过去的。后来断了代,按风俗断次不能断大。所以,派人来西高营抢了男孩续后。2、大致是这样,先到西高营,分一批人到东高营,站不住脚,又派了一批厉害人物。同时,庙也搬过去了,祖坟留在西高营。

根据上述综合分析:高管勋有两个儿子洞青和元清。从洞青和元青的名字分析:洞青初生于山西洪洞县,所以,名字用“洞”字。元青是到新野县后初生的,所以,名字用“元”字,有开辟新纪元之意。洞青成后迁居今天的东高营,生一子而无孙子。元青只少生二子,他的长子也只少生二子,也许四五个儿子。由于洞青无孙子,不能使长门绝后,故此,回西高营强行要元青的长门孙子到东高营过继。由于是过继,所以,在当地势单力薄受人欺负。于是乎,元青将其长子的所有后人,全部迁居东高营后才得以平安。

从故事中折射出,从西高营向东高营分迁三次。第一次是洞青成后分迁,第二次是孙辈过继分迁,第三次是群雄压阵分迁。这样就有大门二门住东高营,三门住西高营之混谈。把东西二高营的四代人混说成了一代。西高营相传,高管勋是高明远的侄子,也是误传。

第四、……

第五、六门、八门住邓州的高凹。他们说的高凹没这个地名,只有现在构林镇的高洼村。高洼的始祖高志云是尹集高明远的5世孙,高天佐的4世孙。高志云与其弟,这两人于明朝中期从尹集迁出,落户于今天构林镇的马岗村。之后,高志云全人迁居邹吴洼,高志云有二子应斗和应魁,由于人口逐渐兴旺,后改名高洼。所以,他们说的“六门八门”住邓州的高凹也是误传。

第六、七门下落不明。这个七门应该是高明远的亲弟弟(失讳)。据尹集人相传,高明远全人,先到新野县西高营,按置好二子后,与其弟一人到邓州尹集(民国时期简称尹集至今)。高明远与二子天佐天佑落户于尹集,其弟一人,落户于邓州西山区一带。尹集相传也有误,将儿子误传二子。

实事上,从山西洪洞大槐树一行迁宛的8个人中,其中,有高明远、天佐、天佑,高管勋、高洞青;高明远之弟、高明之,高明山。共3代8个人,而不是叔伯兄弟8人迁宛。古代人重男轻女,所以,只说男的不提女的。这样基本上符合新野县高氏族人传说中的叔伯兄弟(明远、明?、明之、明山),又符合尹集传说中的高明远全人,先到新野县西高营,按置好二子后,与其弟一人到邓州尹集。高明远与二子天佐天佑落户于尹集,其弟落户于西山。致于高管勋是高明远的儿子还是侄子,在西高营的《高氏先茔碑记》中写的非常清楚,高管勋是高明远的儿子。

二、尹集《始祖高明远碑记》

图片4.jpg

(一)、碑文

 始祖讳明远,乃齐国上卿高傒之后裔,娶孺人杜氏,生子四。明洪武初年携三子天佐、四子天佑,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居邓州尹集。公晴耕雨读,精于岐黄,悬壶济世。乐善好施,深得乡民敬重。子孙被其泽,瓜瓞绵延。诗礼传,松茂兰馨,英才辈出。其后裔名世,号思庵,清乾隆二十二年进士,任安徽祁门知县。名世之三子叔祥,乾隆四十九年进士,官至台湾知府。叔祥之孙振宛,道光十八年进士,官至山西璐安知府。振洛道光十三年进士,官至云南广南知府。叔祥之曾孙寅生,光绪二年进士,官至兵部主事转员外郎。

本            考高公   明远

水 明 故 始 祖      讳     合 葬 之 墓

源            妣杜太   儒人

天佑祖复迁堤南高,一支更是人丁兴旺,人称巨族。支撑邓州高氏郡旺,尤以教育闻名避迩。高姓由晋入邓以来,积极融入当地,不断发展壮大。止清代已成当地旺族之一,有高半城之称。高氏子孙因各种原因,远播宛襄及港澳台全国各地乃至海外。止目前,明远公在宛襄已繁衍至五万人之余,遍及仕农工商各行各业,为社会经济发展贡献聪明才智。自公入邓已传二十五代,六百二十余载〔1〕。

〔1〕、620余年是笔下之误,明初迁邓至2016年为640余年,

邓州市高氏宗亲会,进士陵园筹委会

公元二0一六年四月二日 岁次丙申年清明节立

(二)、历史背景

2016年3月5日,桑庄镇党委书记万洪志打电话告诉我,高叔祥研会已申报成功。要求我回邓州参加组建高叔祥研究会,我听后很感动也很激动,便当即应充。

我辞工回尹集后,于3月10日,在尹集组织召开,由天佐和天佑后裔组成的邓州市高氏宗亲会全体成员会议,在会上讲述了第二次修缮进士陵园的建议。宗亲会名誉会长高志科作了讲话,会长高文盈作了工作部署,堤南高的高杰和高敬岑岀谋献策。在热烈的讨论中,一并将我撰写的始祖高明远、高天佐、高叔祥的墓表碑文作了审核和润色,会后全体人员合影留念。之后,宗亲会中的高志科、高文盈、高金峰、高亚勤、高定强等分头进行宣传联系,我在主要整理资料,以及这次活动的筹备工作。

图片5.jpg

高天佐和高天佑之后裔合影留念

三、堤南高《高氏先茔碑记》

(一)、全碑文

从来信以传信,疑以传疑,以传以正,以传信也。

高氏祖讳天佑公,于前明洪武初年由山西洪洞迁邓,卜居朱岗里长条陵。以后,二世祖讳高泰,乃天佑之三子也,后裔移居堤南。太公从天佑公葬于堤后杨,营北边有乾隆年碑记可考,故今犹知所有生焉。

自太公后至先祖讳羽凤公,二百余年间,祖考湮没者不知几辈,维此处有官坟地两段,坟数十座。相传,东茔在先,西茔在后。太公后裔羽凤公,乃及同宗世庆公西门之先茔也。第名讳不传,方向莫辨,昭穆难分。近年来,坟又多所湮没,族间从旁更葬绝坟数座,伤心惨目,莫此为甚。

今合族不忍坐视封墓竖碑,庶使后世子子孙孙者见斯碑,而知为先茔拜斯茔,而觸其孝思春露之惕,秋霜之感,禾始不可尽报,本追远于万一也,是为纪。

裔孙廪生丙申撰   裔孙廪生道全书

东茔东西横俱九弓二尺五寸长,二十三弓。西茔南坦横俱十三弓七寸长,三十三弓。两茔共计地二亩五分六厘。

大清光绪十二年岁次丙戍仲秋上旬谷旦立

碑背面文:

名题阴碑

羽凤之后捐款碑文

天佑长子:高望,之后迁移赵集乡小王集村小庙高。

次子:高恭,之后迁移罗庄乡黄龙村高王岗和高坡。

三子:高泰,之后迁移堤南高、高集。

四子:高堂,之后迁移赵集罗村大王庙高。

(二)解析

我于1997年农历2月16日,从堤南高祠堂的院内抄回这个碑文收藏。从碑文不难看出,入住堤南高的始祖既不是高天佑,也不是其三子高泰,而是高泰的儿子。有人会质疑,既然不是高天佑迁居,那么为什么都公认高天佑是堤南高的始祖呢?这与昭穆相承有关。

由于高泰从父葬于堤北杨营,高泰去世后,他的儿子从堤北杨营迁居堤南高,况且两地相距一公里远。高天佑的其他三个儿子从堤北杨营分迁到它地,他们去世后都未从葬高天佑。所以,既便是高天佑的长子所居住的地方,也没资格称老

换言之,假若高泰也末从父葬,也许老之称落于长门。这是因为,中华传统美德中有尊重长兄,视长兄为父,故有兄父之说。兄弟之间的待遇也不同,如高天佑是高明远之幼子,进士公在他墓前立有一对石旗杆。新野县西高营始祖高管勋也是高明远之子,因他身位长子,所以,进士公在他墓旁立一通戴有圣旨帽的宗祖纪念碑。

总之,确立老的条件是:守护祖坟的族人所居住的地方称之谓老。所以,堤南高虽然初入住的始祖是高天佑之孙,可他们一直守护着原始祖高天佑的坟墓。因此,堤南高为名副其实的高天佑之后裔的老

堤南高的原始祖坟旁种植的是黄棟树,既然高天佑是从洪洞县大槐树迁邓,那么,为什么不在他墓旁种植槐树呢?这是因为,高天佑的父亲明远公葬于桑庄镇的尹集村。所以,始祖明远公的墓旁,种有两棵槐树以示纪念。这就是中国传统的丧葬文化,也彰显了有老不显少的孝道文化。

高天佑是为什么从尹集出走的呢?相传,高明远于永乐五年归道山后的第三年。高天佑夫妻带上四个儿子高望、高恭、高太、高堂。按义弟张义臣以前的指点,用奇门走八卦从尹集出开门,一路向西北方而行,去寻找自己平安吉祥的地方居住。用灵感卜居于邓州北一区朱岗里长条陵的堤北杨,开辟他人生新道路。

那么,下江举子张义臣给高天佑说了些什么,使他一心远离母亲70多里居住呢?相传,永乐五年,高明远驾鹤西游后,高天佐无意中听到张义臣暗中指点高天佑说:“现在属下元甲子五黄当运,老父亲的墓为戍山辰向,该向主丁财两旺,地运160年。你们俩兄弟的名字非常特殊,大哥名讳天佐,是上天为他保驾,坚以修身,未来必发福贵;你名讳天佑:是上天保佑你,是一种向往,而不是辅佐你。你俩是一字之差,到若干年后,你两载然不同。想发达必迁居,按飞九宫,你可迁居西北方乾金宫,又是八卦八门中的开门。此方大吉大利,西方虽也为金,但不是奇门吉方。我给老父亲择卜此茔地,气脉是从西北方而来,《葬经》中讲,‘龙随水行,龙脉是随邓城西北的湍河一路进邓州城后,再向东南行至咱尹集的段山。段山为火型山,东方为震木,东南方为巽木,木能生火。所以,再过三元180年后,在东方(进士墓群在高明远墓东约60米处)气旺必结一“金线系葫芦穴”。之后,正龙脉一路向东南到新野县,等待为大德之人结穴……’,你若能迁居在邓城西北方是得天门,尹集位于城东南是得地户。西北方为虎,占天时乾金宫,东南方为肉,若向东南打天下则势如破竹;若修心养性,未来邓州高氏心归汝矣!”

又说:“老父亲带你兄弟二人迁居尹集,为什么落户于村西北方?这是因为高者高也,高为天,天卦在乾宫西北方也。所以,高姓居住西北方,是占天时和地利。又德遇风水宝地,何愁不发福。”高天佑听后恍然大悟,而高天佐听心中大喜,暗自称赞。

在堤南高主编的《高氏族谱》、《南阳高氏族谱》和新野县家谱中,把洪武初年迁民,写为洪武二年。

按《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四六五《南阳府部》引《邓州志》:“明洪武二年(1369年)命金吾卫镇抚孔显至邓,招抚流民置邓州。”孔显至邓县地任务十分明确,即“招抚流民”。洪武三年(1370年)三月,郑州知府苏琦上奏说:“莫若计复兴之民垦田外,其余荒芜之田,宜责之守令召诱流移未入籍之民,官给牛种,及时播。”洪武三年河南设立司农司,“计民授田,设官以预之”,洪武三年以后,由官府出面组织移民安置活动,从此拉开了洪洞迁民的序幕。

据《明史》和《明实录》最早出现移民记载的是在洪武六年,这一年“徙山西、真定民屯凤阳”。洪武十四年(1381年)之前的移民,河南的资料多见于各种乘、碑刻中。

作者:邓州市高叔祥研究会

二0二三年八月十五日

新印家谱

推荐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