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氏新闻

当前位置:中国家谱网 >> 孟氏家谱网 >> 孟氏宗亲网 >> 浏览文章

介休孟氏家谱编委会到陕西潼关寻根访祖纪实

时间:2024/8/22 10:38:17
供稿人:本站综合
发布:新闻编辑部

寻根访祖纪实

去年春天,我有幸阅到孟恭佑老先生保存的本族旧家谱。

从中知道了祖先從璲公是在明朝永乐年间(公元1421年左右)从陕西华州柳子镇石孟村迁来介休的。一种寻根访祖的念头油然而生。后来联系到族人孟繁金、孟永壮,都说愿意在方便的时候到陕西去看一看。

三人约定,二零二零年七月二十六日出发。这天早上六时许,晨光熹微,薄雾迷蒙,我们终于踏上了去往陕西华州寻根访祖的路程。

永壮开着他的私家车,我和繁金坐着,三个人说着笑着,憧憬着祖先生活过的华州风景,也讨论着祖先从陕西华州到山西介休这一千多里地求生的辛劳与不易……

汽车在京昆高速上急驰,过灵石、霍州、临汾,又转往运风高速。不足三个半小时,已到了风陵渡了。只见一里多宽的黄河水面上,由于疫情影响,只飘着三两只游船。风陵渡黄河大桥上,往来汽车也不多。不一会儿,我们已来到陕西的门户——潼关。

潼关位于陕西省潼关县北,南有秦岭,西近华岳,北有渭、洛二川会黄河抱关而下。《水经注》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因为潼关地处黄河渡口,位居晋、陕、豫三省要冲,是进出三秦之锁钥,素有“畿内首险”、“四镇咽喉”、“百二重关”之美誉,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曹操和马超就曾激战于此。人们常以“细路险与猿猴争”、“人间路止潼关险”来比拟这里地形之险要。年少时读杜甫《潼关吏》诗:“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时总也理解不了。今日一见此险,才感觉诗人描绘得非常贴切。

我们顾不上观赏这潼关的雄险,一直向西北方向急驰。经华阴市再向西北就到了华州地界了。开着导航,不足四十分钟,就到达了目的地——华州柳枝镇了。下车一看,也是平川地带,南面的华山拔地而起,险峻壮观,柳枝镇就在华山脚下。柳枝镇原名柳子镇,是个古镇,类似于我们介休的张兰镇,但看到的景象远不及张兰的繁华与热闹,大街上类似于我们村的集市,两边的地摊上,出售一些农副产品,有水果蔬菜,也有搭着遮阳伞卖吃喝的。我们一直赶路,看看表已经十二点四十多了,正是骄阳当头,烈日炎炎的时候。肚子里有点空落落的感觉,就找了个凉棚,三人要了三碗凉粉开

始吃起来,顺便打听石孟村的位置。根据当地人介绍,知道了柳枝镇有孟村,但没有石村,而是有个拾村。于是我们猜想,“石村”应该是“拾村”的误传。

开始导航起步,顺着孟柳公路,往北五里地就到了孟村。我们首先找到村委会,是一个高大的院门。大院内人员进进出出,办公室里人也很多,桌子上堆满了各种表册,一打听才知道是为迎接检查,在做扶贫档案。王村长抛下手头要做的事情,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寒喧之后,问明了来意,他明确而肯定地告诉我们,孟村现在没有一户姓孟的,尽管村名是孟村,原因他也不清楚。

我们告别了王村长,又到离孟村三里多地的拾村寻访。从孟村往东到拾村,经过一个叫毕家村的小村子,好像没有几户人家。我们没有停车,直接进入了拾村。找到拾村学校,还不到开学时间。校工是本村人,给我们介绍了拾村的情况,说拾村很大,原先有12个生产队,但这里也没有姓孟的人家。

带着疑惑,带着惆怅,我们寻找老旧住宅,但发现附近几个村都是这些年新修的房屋,没有一座古老的宅院。据当地人讲,2003年渭河出岸,洪水有三米多高,把附近的房屋都淹了,现在看到的都是灾后重建的房屋。

带着些许遗憾,又有些不甘心,我们返回到柳枝镇,打算到镇文化中心去查找些史籍资料。值班的图书馆管理员小李,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非常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为我们寻

找整个借书记录中的孟姓人员,让我们在书架上寻找书籍。我们看到了一本《华州史话》,就饶有兴趣地翻阅起来。在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了柳枝镇行政区划的历史变迁,其中特别提到了公元1556年,也就是明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子时的关西大地震,震中就是华州。据《中国地震目录》归纳史书记载对此地震的描述是:“秦晋之交,地忽大震,声如万雷,川原坼裂,郊墟迁移,道路改观,树木倒置,阡陌更反。五岳动摇,寰宇震殆遍。陵谷变迁,起者成阜,下者成壑,或岗阜陷入平地,或平地突起山阜,涌者成泉,裂者成涧,地裂纵横如画,裂之大者水火并出。井泉涸废,新泉涌流,喷高丈余。山移河徙四五里,涌沙、陷没亘数千里。华山诸峪水北潴沃野,渭河涨壅数日。华县、渭南、华阴及朝邑、蒲州等处尤甚。郡城邑镇皆陷没,塔崩、桥毁、碑折断,城垣、庙宇、官衙、民庐倾颓摧圮,一望丘墟,人烟几绝两千里。”曾亲身经历过华县地震的明代官吏秦可大在《地震记》中写道:“受祸人数,潼、蒲之死者什七,同、华之死者什六,渭南之死者什五,临潼之死者什四,省城之死者什三,而其它州县。则以地之所剥剔近远分深浅矣”。史料还记载,华县地震之所以造成巨大损失,还与震中区位于河谷盆地和冲积平原,松散沉积物厚,地下水位高,地基失效,黄土窑洞极易倒塌;且地震发生于午夜时分,人们没有丝毫准备;加之地震前两年关中地区大旱,岁荒粮歉,地震后完全丧失了抗御灾害的能力。

看罢史料,我们不由得解开了心中的疑惑。经历了大灾大难的人们,或死或伤,幸存者也逃难去了。这时小李又给我们找出了一户姓孟人家的信息,居住在毕家新区,在孟村西面不远。我们告别了小李离开文化中心,又顺着孟柳路折返到毕家新区。经打听这一孟姓人员也不是本地姓孟的,而是近代从河南迁过来的。

看来这次寻根访祖收获很小了。下午五点多,我们游览了华县县城,县城不大,但建筑很有气势,路上有郭子仪雕像,威武雄壮。

傍晚时分,我们返回到潼关古城,住在关中客栈。聊天中三人一起感叹,要不是從璲公及早从此地迁出,我们这些后人也就不会来到世上了。这也足以慰藉我们此行的遗憾之心了。

第二天上午,我们从潼关出发返程,沿途游览了潼关古渡,关公出生地常华关帝庙,蒲津古渡黄河大铁牛,观赏了普救寺,晚上十点回到了介休。

孟逢庆

2020年7月30日

新印家谱

推荐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