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繁金一行到山东曲阜参观孟庙孟府,祭拜孟子墓、孟母墓
- 时间:2024/8/22 10:42:55
- 供稿人:本站综合
- 发布:新闻编辑部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参观孟府有感
2021年5月13日下午,带着寻根问祖的诚愿,在筹备了较长一段时间后,我和孟永亮、孟逢庆两位老师从介休踏上了前往山东邹城的列车。在经历了一夜卧铺(凌晨1点多还换乘了一次)的旅途劳顿之后,5月14日上午6点多,我们到达了邹城火车站。
走出火车站,我们在站前早餐店草草吃了点早餐,就迫不及待地打了一辆出租车,直接驶往目的地—一孟庙孟府。
天空下起了沥沥的小雨,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兴奋的心情。因为是孟姓,所以我们享受了免票的优惠待遇。我们和其他前来参观游览的游客一起,步入了孟庙。孟庙内古桧老槐,遮天蔽日;各类殿宇雕梁画栋、飞檐半拱。以主体建筑亚圣殿为中心,南北成一条中轴线,建筑物于左右作对称式配列。庙内存放大量碑刻、石雕和汉画像石,不愧为古人谓之“乔木参天绕古祠”“满地丰碑满壁诗”。
在亚圣殿前,我们虔诚鞠躬,参拜先贤孟子,并合影留念。
拜别了孟庙,我们移步来到与孟庙一街之隔的孟府。在参观孟府的过程中,给我感受最深的,是孟子思想中的“规矩之道”。“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规矩,方圆之至也”……《孟子》七篇先后六次论及规矩,为后人留下了关于“规矩之道”的宝贵精神财富。
进入孟府亚圣门,迎面是一道古朴的大门,门上方高悬着“礼门义路”的横匾。在两扇门中,左侧的门上贴着一个大大的“礼”字,右门上又有一个醒目的“义”字。孟子认为君子要行走在“义”的大路上,出入在“礼”的大门之中,走过这道门,意味着双肩承担了“礼”和“义”,就具有了君子之风。也就是说,君子要遵守“礼”和“义”这样的道德原则。
穿过“礼门义路”,迎面是孟府大堂。大堂檐下是“七篇贻矩”的题匾,这是雍正继位第三年为孟府亲书的匾额,龙边金字,熠熠生辉。“七篇”指的是《孟子》一书由《梁惠王》《公孙丑》《离娄》《万章》等七个篇章组成,在此代指孟子思想。“七篇贻矩”的意思是说,孟子的仁义思想是赠与后人做人做事的规矩。《孟子·离娄上》中讲:“规矩,方圆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孟子认为,规矩是确定方圆的最高标准,而圣人则是做人的最高典范。
在孟府大堂前两侧,各有一件器物,是规矩的物化象征。一件是日晷,这是我国古代早期的计时器;另一件是嘉量,是我国古代标准的度量衡。把他们立在大堂前,就是寓意要用标准的尺度和规范去衡量和约束人们的行为,让人知敬畏、知进退。
孟府大堂西侧,有一处曲尺形的独特建筑——“见山堂”,是当时孟氏后裔接待和宴请宾客之所。门外竖着一块玲珑的太湖石——“见山石”,其上刻有清代金石学家阮元和孔子后裔孔继涑的手书诗词。将会客之所取名“见山堂”,取意于“开门见山”之意,意为朋友之间要襟怀坦荡、坦诚相见。无疑,孟子后代也在不断地立着规矩。
孟子的规矩之道,不仅体现在后人在孟府的陈设摆布中,更浸润在孟子的仁义思想里。孟子的论述既显示了他高远宽广、勇于担当的大丈夫气概,又体现了他仁政爱民、敢为人先的为民情怀,成为后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行为规范。
“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两千多年过去了,孟子的仁义思想、规矩之道,至今依然闪耀着儒家思想的智慧和光芒……带着无限的启迪和思索,我们走出了孟府的大门。
下午,我们又分别去亚圣林和孟母林祭拜了孟子墓、孟母墓。同时,在参观凫村孟子故居时,我们有幸见到了曲阜市孟子研究会、曲阜市孟子世家谱续修办公室的负责人,就我们此次续修家谱中追根溯源一事进行了商谈(之后也有幸联系到了邹城市孟子世家谱续修办公室孟宪恩副会长)。虽说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但也为下一步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天的行程满满当当,两位老人不辞辛劳,令人敬佩。正如孟子所说的:吾善养浩然之气。我辈自当继承和发扬祖辈先贤的思想和智慧,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程上,不负韶华,砥砺前行!
孟繁金
2021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