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东新区孟氏族谱编修历程
- 时间:2024/11/11 14:51:33
- 供稿人:本站综合
- 发布:新闻编辑部
故人云:太上立德,其次立言,再次立功,此谓之“三不朽”。立德:要树立高尚品德;立言:著书遗教后世;立功:人生到世对家庭、社会、国家,做出多少功劳和贡献,这些都是不朽的上层事业。
自1998年祭城村西2千米飞机场,“现在的郑东新区国际会展中心。”军航向北先迁到现在的马头岗村,次后民航迁到新郑。政府为建设大郑州,市中心向东扩展,从2003年祭城村内“一个村委会”九个小组、村民开始分片陆续搬家、向东迁移千米外,来到现在的新住址——郑东新区祭城社区。至到2005年5月,我孟氏家族全部迁出了祭城村。
当年夏季我听说,别村的、社区,几大姓氏家人组织去外地续修家谱。我就想把本家的历史搜寻,记录下来撰写家谱。填下我祭城孟氏没有家谱的空白。干前人没做过的事情,让大家知道我们是圣人的后代。这事说着容易做起很难,因为我孟始祖自来到祭城近300多年了,先祖前辈们没有留下一点历史材料。更没人组织、操苦心耗时间、出银子干这事情,长期以来谁挣谁的钱、谁种谁的田、缺乏远见凝聚力,就没人想到这方面的历史文化重要性。至今如此,现在太平盛世,国家挖研历史、地方再修志、续修家谱正当时、正是国家提倡的历史文化“三大支柱”。“让国宝活起来”。
自从入住社区各方面甚好,吃、喝、玩、乐时间很充足,可也没人议论想着这件事,更不知到我孟氏先祖的明睿智慧。我想干此事也找不到帮手,自己文化低,在中国十年动乱中“文化大革命”。混了五年小学、形式主义1969年村上第一次办代帽中学,学习两年所以文化就这么样。现在有电脑记录很方便,能省好多时间,年纪大电脑不精通更不知道编谱撰著的顺序、章节、符号、标点的作用。语词也不会推敲琢磨。我想家谱以实事为好,也不需要语言华丽,语词修饰、怎么想就怎么写,符号是小事情,以日记题材的形式,通俗易懂。踌躇多日才定下决心,想给后人留下一点历史,让大家明白我们从哪里来?始迁祖是谁?至今有多少代?
挤出时间问村上本街的长者,进户找材料问过去历史,你听说过我孟氏家族长辈名字吗?你家有传下的记录没有?要编写《孟氏家谱》多人明智理解,孟庆增记录曾祖父的名字这很好。2013年有退休多年的孟宪亭关心此事,有少户到门上问他们还嫌麻烦,不配合还胡说八道,这事情“不当饥渴没用”。不如多开垦荒地,种地去挣钱。我想家人没意识文化观念,没组织,想打着红旗走正道,也没人看懂这意思、没人跟着走。
听说人家续家谱有十多人,有商议事情、找送材料、文稿编辑、校对、出钱赞助的富户企业等。我的条件无一丝成熟,我也感到自找罪受,浪费娱乐与时光。感觉写谱难,停了一断时间反复思考,不撰成《祭城孟氏家谱》上对不起先祖、下对不起后代。我独杆司令也要干。
重温老祖宗【七篇贻矩、告子下、第十五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又读近代作家诗人,臧克家名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
人生在世吃苦忍性,不怕困难才能做成大事,有的人活着很伟大、为国家、社会做出了一场大事业和贡献。我大半生不遇,没为社会做出事业,为本家族做点小事,付出金钱与时间,不图名、不图利,让后人去评说。
我订有《河南日报》、《郑州晚报》,我每天浏览报纸。2006年农历正月十五国家五部委,公安部、民政部、人口与计划生育、遗传工程、统计学与河南《大河报》联合征集报名,举办在河南省郑州市召开“新百家姓”会议,每姓氏选出一人。在大河报征集半个多月,省内有八十多位孟氏族人报名,我作为“民俗家”入选,收到通知(被入选参会的每一位姓氏代表,交一幅作品“书画”或者文章,开会时带上印章等)。
机遇我一定为我孟家争光,《大河报》登出的新《百家姓》100个姓氏。我用三尺宣纸把100位姓氏,用毛笔组成,写了一个“豫”字。记者专家给于好评,称赞有“创意感”。很多姓氏,及有关领导在作品上签字压印等,还有到会祝贺演出的郑州豫剧三团演员“已收藏”。
在河南省郑州市召开首届中国(百家姓)姓氏会议(当时公布的百家大姓、顺序孟姓排在第73位),大河报加以解说。姓氏顺序是从全国抽查了1200多个市、县、数字得来的。大多姓氏产生于黄河中、下、游,所以黄河称“母亲河”。河南是中国姓氏的根,又称“老家”,产生出百分之七十多的姓氏,例如五谷杂粮:米、豆、谷,粟;四季:春、夏、秋、冬;军事职称:军、师、连等等,中国的汉字百分之七十多都是姓氏,两天会议学习了好多知识。
为此更激发了我对撰著家谱寻找我们“祭城孟氏”家族这一支的来源添加了尽头。挤出时间继续问本家,村上老者。闻风咨询始迁祖究竟从哪里来,有一点蛛丝马迹就去拜访,听本家八十余岁的孟庆堂、孟老孬说祭城孟氏来自孟砦,是从老三門过来的,他们也是听老年人说的。
是否与大孟砦有密切联系,那口传的事情半信半疑,无证据没有说服力。
2006年夏季专程去农业路大孟砦查寻,2006—2007年我曾三次去大孟砦追问。最后找到祠堂管理人,大孟砦2006年新《孟砦家谱》主编,80多岁的孟祥鑫说:碑上有记载“从大孟砦迁出的孟氏亲人有30多处,其中有祭城”。记载每到春节、清明时间各地都有人回老家来,孟砦走亲祭祖并献出大洋给祠堂。后来我带领马楼,庙张,二郎庙,梁湖这几个
地方的孟家代表去大孟砦祭祖。
孟祥鑫寿诞时我邀请马楼等地宗亲同去参加庆贺,我并用三尺宣纸创意:写了“一百岁寿”字装裱送给他。2013年他去世,我购买花篮两个,与我家孟书喜、孟老国一同前去吊唁。“2010年3月我去台湾旅游请假离团一天,从林口转公交车二次,在国民政府附近见到孟祥协。他是1948年以前的孟庙掌门人。孟祥协80多岁,高个头、记忆、耳、思维还可以,和另二位40、60多岁的宗亲,问:孟祥协“你见过河南郑州孟氏家谱没有?”孟祥协思想了一会慢说:“全国的谱多,《孟子世家谱流域河南》印象中在50部、本,以后这些谱在哪里我现在不太清楚,国军领我来到台北时见到有箱子是孟府、孟庙的东西,孟繁骥来的早,在台北有些档案材料也不能见到。”在那国、共战乱的年代没办法,与孟祥协聊了一个多小时进入午餐,又闲聊去台湾的经过并留影。
史学家们常说,黄金有价史无价,有钱难买断代史,有些事情出钱可以买到,历史材料是买不来的。祭城孟氏老掌门有三人,有人也这么说,但是老三門是哪几位为先祖哪?环绕我多年一直是个谜团,没有一丝线索,使我一直在天天空想,做梦都想着这事。
以上去过邹城祭祖二次,挤出时间去档案馆与政府说不通。至到2016年5月孟府与邹城市政协、政府档案馆商议借出家谱,但时间有限制。因为这几年全国去祭祖的人在增加,为满足各省宗亲要求。部分总谱借出到续谱办公室。听到消息乘坐夜间火车前去,这次去两天收获最大,祭城孟氏近300多百年的始迁祖,在我有生之年六十二岁终于找到了。“从此不再做梦找老三门了”,乃天意也,我的行动感动我家先祖们睡醒了……。
《清朝同治谱》现存孟府档案全编,后集第56部同治谱163页五十五代,克炎大孟砦谱;迁入祭伯城一支(六十五代一人,谱名孟衍義;迁居河南郑县城东北,六十六代一人,谱名孟興俊,生子三。六十七代孟毓泰,孟毓清,孟毓成;本支谱共录丁名贰拾人)。由谱记载证明祭城始迁祖是从大孟砦迁过来的,第一世为六十五代,孟衍義;第二世为六十六代,孟兴俊;第三世为六十七代,孟毓泰、孟毓清、孟毓成;正宗老三门。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踏破铁鞋无觅处,事顺不需多功夫。大喜大喝当晚邀请,帮助我查询的山东、河北几位宗亲陪我吃酒……。
正规的家谱必须有始迁祖从哪里来,要与总谱、支谱、根系支脉吻合紧连。有家谱要记载当地的民俗、历史、地理位置及祖坟的简络草图等,从前家谱印好后主祀官签章,留孟府存档和各支派保存数量外底板销毁,来去不明白的不承认是家谱。而不是无根无据随意编上的,大家想想如果找不到始迁祖,我们祭城孟氏家族是从哪里来的,能过上现在的美好生活吗,以后更是个谜团?就等于没有历史说服力,可以胡说乱扯,从山西大槐树来的吧。
这次也有去的外省宗亲无收获,因为在国、共发生战争的年代,孟府部分档案、家谱和当年的主祀官孟祥协,被国民党一同带入台湾落户台北市,有些家谱历史材料他们也没权力过问参看。
低调的说这次搜集整理编篡的《祭城孟氏家谱》称不上正式家谱。一没印章、二有断代,像宝塔式男丁谱,必须要占每一代的行辈字,例:(昭、宪、庆、繁、祥)不占字算什么谱,临时编一个字也行。说了多有人不明白不重视,我没有很多精力、时间去做解释,我自己的时间、经济为这事消耗的太多了。
自从2010年5月我去参加在孟府启动仪式,续修《孟子世家谱》准备汇编全国孟氏全谱,我搜集整理祭城《孟氏家谱》,至到2018年12月中旬由我带领祭城孟广福、孟国山、孟老国、孟宝国,庙张孟小六、孟国兴把这次整理出来的孟家入谱男丁,送到邹城孟氏续谱办公室汇入全国总谱。将来如后代有热心人,奉献者,去孟府查阅有我们“郑州祭城孟氏男丁入谱的存档名单”。
大孟砦共有6門28支,祭城始迁祖孟衍義为第四門。始迁祖清楚了,大问题没有小事就好办了,待后人近一步研讨,如果有睿智卓见,操心的孟家人,自老三門以后,再把中间断代祭城的六十八代“传”,六十九代“继”,七十代“广”字辈,挖清楚这就是一部最完整的大孟砦流域。支《祭城孟氏家谱》我相信后人比我的水平高,有现代化的科技文化定能上下接通。
祭城孟氏家族在不同时期也出现了几位名人,碑文、家谱记载,老祖宗孟毓泰,名永泰,皇清供事生,孟继庆监生,孟继吉、孟继堂武生。我听说过孟继贤在郑县衙门坐衙审,孟昭三当过黄河郑段防洪巡视,民国时期孟宪知当过保长,孟广玉在刘集座中医,孟广钦在清、民国时期办私塾学堂,后期为人治眼疾。解放后孟家人在外地工作做官的大有人在,我所见到的有,孟春田在部队营级干部,孟宪亭1956年在学校参军,毕业于北京财经学院,分到解放军6410工厂工作,孟玉泉任村主任、乡长、革委会主任公社书记,孟玉妞当过北街片长村主任副书记等。孟金泉村上会记,改革开放年代后又有许多青年人参军升职,自2000年后涌现出部分青年人在为社会做工作为孟家族人添光彩,还有做企业、经商、老板等等,总之我孟氏家族男女为家庭、社会、国家、在各行业都在做出自己的贡献,为孟氏族人争光。望族人读懂《家谱》追本溯源不忘祖先英明,使孟氏家族枝繁叶茂,一代更比一代强。
原计划每家留一张全家福照片印在每家的明细表上。每位人员的出生时间都显示出来,工作量大,无人帮忙,可又想孩子将来工作升迁变动有所不变。早时期的家谱上不显示女人的信息,现在时代在变化,人员也减少了,与时俱进所以将女性也编入世系图和明细谱内。
自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搜集孟家信息,直到2024年4月抽出来时间又补充修改了几次,没人校对指导,在粗漏中订稿、排版,自筹资金印谱十部,送出“七十代”广字辈每家一部。因为寻找信息是从这一代上下搜集的材料,付出了多少谁也不知道。我不图名,也不图利,就是想为本家族做点事情,填补祭城孟氏没有家谱的空白。近两年我睡醒觉就想着把《孟氏家谱》早点成书,放在每个家庭中。
在《祭城村志》上有孟氏家谱这项内容,样书印出后征求了部分人的意见,没有必要每家一部,由于谱中有断代,现在族人不认识之前的始祖,又增加了健康知识,看不懂的人多,也不需要每家一部。由此可见,族人轻视文化……。
因我年龄已七十岁了,耳、眼、记忆力下降,在编写中会出现错误,从开始搜集信息至今有十多年了,有人员变动自己代笔补正,望家人理解指教,我希望待后有热心孟家之贤能带领修谱,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兴家旺族。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