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姓始祖泰伯
- 时间:2025/4/22 16:19:05
- 供稿人:本站综合
- 发布:新闻编辑部
阎姓始祖泰伯
(一)三让天下
殷朝时代,陕西邠州有一小国,因受异族狄人侵犯,国君古公亶父 (以下称“古公”)迁居陕西凤翔岐山之下,改国号为周。后来周武王伐纣而有天下,追尊古公为太王。
古公有三个儿子,长子泰伯(太伯),次子仲雍,少子季历。泰伯是法定的君位继承人,但古公认为季历的儿子昌,有圣人的瑞相,预料他将能兴周,曾说:“兴王业者,其在昌乎!”有意传位给季历,以便再传给昌,但未明显表示。
泰伯了解古公的意思,在古公生病时,便托辞到南方采药。他和仲雍一同拜别父亲,到了江南的吴地(史称一让)。伯仲二兄既出,季历不能出,须在家事父。古公临终,遗嘱季历,报丧给泰伯和仲雍。古公薨,季历遵嘱接回伯仲。丧事毕,泰伯和仲雍计议让位给季历,季历不受。泰伯乃言自己已经断发纹身,不能再治理国家,又偕仲雍出国至吴。季历遂即为君(史称二让)。后来季历被殷朝第29代商王太丁杀害,泰伯又返岐山奔丧,群臣和侄昌再次要求他继位,泰伯仍不受,便由其侄姬昌继承(史称三让)。史称泰伯三让天下。姬昌,为殷朝的西伯。昌的儿子名发,伐纣成功,为周武王,尊昌为文王。
泰伯与仲雍托辞要到南方时,古公、季历,心里都明白,他们父子兄弟均以国事为重,彼此在心照不宣中完成让国大事。我们当学太王的眼力,泰伯、仲雍让国的道德。最难得的是泰伯,让得那样和平,而且处置得合情合理。孔子称赞泰伯的道德,高到了极处。
(二)周武王始封泰伯后裔阎乡阎姓
据《新唐书》所载,我阎氏家族乃黄帝后裔,黄帝至周武王的子孙原属“姬”姓,武王伐纣灭商创建西周。周武王欲报答伯祖父泰伯的三让之恩,弘扬三让至德,寻泰伯无后,仲奕本是仲雍的曾孙,武王命仲奕嗣为泰伯之曾孙,封仲奕于阎乡为爵(山西安邑,今山西夏县(平陆)),从仲奕始以地为姓,此乃阎姓开始。仲奕为我阎氏得姓之祖。武王封仲奕是为祭祀泰伯,所以阎姓的第一世应是泰伯,即阎姓始祖。
(三)太白山与武功县
太白山与武功县的来历,均与吾始祖泰伯功德至伟有关。
太白山初名泰伯山,周武王攻灭殷商建立西周后,分封诸侯,因感念泰伯禅让之恩,将秦岭主峰命名为泰伯(太白)山,为纪念其文治武功,将太白山西边的山峰(今称鳌山,古称垂山)命名为“武功山”。
武功县是公元前350年战国时期商鞅助秦孝公变法时设立的,至今已有2373年的历史,因当时境内有武功山、武功水而得名。武功水即为斜谷水,俗名石头河、桃川。
(四)创立吴地文化
史有吴国,后有吴地、吴文化。吴地经济、文化的崛起,可追溯到吴地始祖泰伯。
梅里(现在江苏无锡县梅村镇)原为“荆蛮之地”,百姓的习俗与中原不一样,人人剪短了头发,身上绘了花纹,所谓“断发纹身”。生活以捕鱼、打猎、种植水稻为主。这一带的经济、文化也比较发达,种植水稻和雕玉的工艺,都远远胜过中原地区。
远在3200年前,泰伯、仲雍到梅里以后,就把黄河流域的先进技术传授给当地百姓,如种桑、养蚕、纺织能及生产陶瓷、冶炼青铜器等。他俩是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经济、文化相交流的始祖。百姓很高兴,于是“归之千余家”,拥护泰伯为王,称“勾吴”。这是史料记载江南最早的国家。泰伯还兴修水利,凿了一条运河,这就是至今还存在着的“伯渎河”。他又在生活上改变吃半熟东西的习惯,使“半生为食”成为“全熟为食”,改“搭棚为窝”而“建村立巷”。据传,现在梅村的“荆村”、“蛮巷”(万巷),便是泰伯最早兴建起来的。当初兵事较多,他又在梅里筑了“泰伯城”,用以自卫。其城周长3里200步,外廓30多里,高3丈。泰伯先让贤后开辟江南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他融合全国东、西文化,奠定了江南古文明的基础,他不仅仅是吴国的创始人,更重要的,泰伯是一位杰出古代思想家、政治家和群众领袖,他不坐享其成,而是历尽艰辛,去创建、去开发、去为百姓服务;他不因循守旧继承父业王位,而是去拓新,造就新天地。无锡人民为永远怀念这位开国国君,厚葬泰伯于鸿山(皇山)。
泰伯生于殷高宗武丁四十年,卒于武乙四年(公元前1285年正月9日-公元前1194年3月3日),在位49年,上寿91岁,无子,死后传位于二弟仲雍。武王灭商后,封仲雍的曾孙周章为吴子,追封泰伯为吴伯,吴成为正式的侯国。
泰伯建立吴国,死后传位于弟仲雍,也形成了将来吴国国君的承袭制度,兄终弟及的制度。
到汉代永兴二年(154),天郡太守糜豹奉诏监修泰伯墓(现鸿声镇山南麓),并在泰伯的旧宅造泰伯庙,还立了一块石碑,刻有《泰伯墓碑记》,叙述建造墓和庙的经过。现在,庙存梅村镇,曾经历代修造。
庙、墓都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泰伯的三让至德和对社会的杰出贡献,得到了后人的尊敬,阎姓、吴姓都尊他为始祖,到泰伯庙、泰伯墓拜祭的人很多,香火旺盛。我们阎氏族员当学习始祖泰伯的精神,为家族事业、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