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新闻

当前位置:中国家谱网 >> 张氏家谱网 >> 张氏宗亲网 >> 浏览文章

登封市东刘碑村张氏族谱序

时间:2025/4/24 15:31:18
供稿人:本站综合
发布:新闻编辑部

登封市东刘碑村张氏族谱序

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张氏源远流长,祖大支繁,人口众多。据《世本》记载:“张氏,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张氏出自姬姓,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意即张挥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人文初祖轩辕黄帝之孙(也有专家、学者认为是黄帝之子),他发明了弓箭,被封官职为监造弓箭的“弓正”,赐姓为张,是张氏家族公认的始祖。关于张氏家族的发源地,多数专家、学者和国家有关部门认定是河南濮阳,也有人认为是河北清河或山西。历经数千年的繁衍生息,张氏子孙遍及全国各地。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张姓占中国汉族人口的7.07%,共8480万人,居中华各姓的第3位。移居海外的张氏子孙更是不可胜数。

登封市大冶镇东刘碑村位于市区东南20多公里、镇区西南约7公里处,是当地一个历史久远和人数较多的村庄。东刘碑村因地处刘碑寺东南而得名,与地处刘碑寺西南的西刘碑村合称刘碑村。2012年5月16日,登封市人民政府命名第一批18处古城古镇古村落保护单位,刘碑村是其中之一。其对刘碑村作如下介绍:刘碑村至迟在北魏时已形成聚居区,北齐时刘刺史在此建刘碑寺,这里便成为登封东部的名村,并成为登封东部乡村文化的重要代表。(登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登政办2012年38号文件《关于加强古城古镇古村落保护工作的通知》)据乾隆五十二年《登封县志》记载,明代万历年间登封县有刘碑一里二里(全县共有36里,东刘碑村和西刘碑村属于刘碑一里),清代有全县十里(保)八镇(店)之一的卢(店)刘(碑)里(保)。民国时期,东刘碑村先后归登封县卢(店)刘(碑)里、第三区、卢店镇管辖。保甲制实行后,本村曾单独设保或与西刘碑村合为刘碑保。解放后先后归登封县第六区、大冶公社、大冶乡、大冶镇管辖。本村曾与西刘碑村合为刘碑乡(大队),1965年东刘碑大队与西刘碑大队分设。1983年至今为东刘碑行政村,总面积7.8平方公里,下设21个村民组,其中东刘碑自然村有16(第1-15、21)个村民组。目前东刘碑村是大冶镇下属的一个行政村,总人口4500多人(东刘碑村人口见附录四283-291页)。

关于东刘碑村张氏始迁祖在本村落户的时间,现存的张氏家谱和碑刻均没有确切的记载。张氏先人有两种传说:一是在明太祖朱元璋实行的由山西南部向周边各地移民的过程中,我始祖于明太祖洪武十四年(1381)携其7子,由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下迁出,而后到河南登封县刘碑寺东南一里许的东刘碑村落户。原来保存在东刘碑村东北卢医庙(后移到嵩阳书院)的3通明代石碑,即嘉靖十九年(1540)《重修祠记》、嘉靖二十二年(1543)《卢医扁鹊广应王三门记》、万历六年(1578)《卢医庙重修碑记》,记有部分东刘碑村张姓捐资人名单,但目前无法确认他们是否为现在东刘碑村张氏的直系先祖。二是先祖于明初从洪洞县大槐树下迁出后,先定居于黄河以北的济源县(今济源市),到了清初,始迁祖方带领7子到东刘碑村落户。

目前我村张氏在世之人最早为十三世,最晚已传至十九世。每一世平均按25年计算(实际上一个家族及其分支的世系有的时间短,有的时间长),从明洪武元年(1368)到现在650多年,张氏应传至二十六世;从清顺治元年(1644)到现在370多年,张氏应传到十五世。照此推算,我村张氏始祖应于清初到东刘碑村落户。

为寻找我张氏家族的祖根,2018年6月3日,十五世铁军和十六世建彬、鸿韬、宏彬一行专门去了济源市南水屯村。据南水屯村《张氏家谱》记载:该村张氏始迁祖威卿于明洪武三年(1370)从山西洪洞县迁至济源县南水屯村。该村张氏十一世祖兴龙有6子,其第3子擢昌、第5子治昌后来迁居登封县。根据我家族上述第2种传说,从明初到清初共计270多年,一世平均按25年计算,应传到十一世,与南水屯张氏十二世迁登的时间、世系基本吻合。由于该家谱没有记载南水屯兄弟2人迁到登封的详细地址,又因为我张氏始迁祖、二世祖没留下名字,我们只能把以上信息作为寻找祖根的一条重要线索。

据张氏族谱、碑文和相关资料记载:四世祖承道生活在清朝康熙年间(1662-1722),据清雍正十年(1732)《重修三官殿碑记》(见本族谱279页)记载,张氏五世祖三默、六世祖訚如、怡如等30多位先祖生活在雍正年间(1723-1735),生活在乾隆年间(1736-1795)的先祖就更多了。由此往前推算,我村张氏始迁祖应于清初定居到东刘碑村。令人非常遗憾的是,由于创修家谱较晚(乾隆三十五年即1770年),距离清初已120多年(历经七世),我张氏始迁祖、二世祖7人和三世祖9人中有6人的名字没有保存下来。

数百年来,我村张氏家族人丁兴旺,英才辈出。据清同治十二年(1873)十一世祖奎光(字文甫)为续修族谱所作的序言记载:东刘碑村有“人民二百余户,张氏势居太(大)半”。仅在清代(1644-1911),张氏家族有功名的即达41人。

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后,随着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张氏家族也进入了兴旺发达的历史时期。1988年,东刘碑村张氏家族有200多户,1470多人,直到目前人数仍居全村众姓之首。70多年来,我村张氏族人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工作,为国家建设和家乡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张氏家族分为七门,过去长期居住在东刘碑寨内:长门主要在东街,三门主要在东街,五门主要在北街,七门主要在南街、西街,二门、四门、六门目前在本村已无后人。改革开放以来,村民住宅区逐步扩展,族人居住地遍及本村地域,有不少人定居登封城、塔庙新区等地。东刘碑行政村有21个村民组,张氏族人主要集中在第1、2、3、4、5、6、8、9、10、12、13村民组。

族谱,又称家谱、家乘、祖谱、宗谱等,是一种以表谱、文字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辞海》对族谱(家谱)作如下解释:家谱是记载一姓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谱籍,又名“族谱”“宗谱”“家乘”。族谱是记载家族或宗族谱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书(2009年《辞海》第六版,上海辞书出版社)。《现代汉语词典》作如下解释:家谱是家族记载本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书。族谱是家族或宗族记载本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书。(2016年9月《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盛世修志,族旺续谱。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七世祖文在创修张氏家谱,八世祖作梅首次续修,十一世祖奎光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和同治十二年(1873)两次续修,十二世祖鉴三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重新续修。1987-1988年,十五世庭和受族人委托,以其本人和十四世清厢(又名黑子)历尽艰辛保存下来的两部不完整的族谱为依据,续补汇总相关资料,完成了张氏家谱的续修,经十五世中和、自立删改校正后于1989年元月正式定稿付印。对于为创修、续修和保存家谱做出重大贡献的族人,后代张氏子孙应当永远铭记。

这次续修家谱,成立了编修组织。先对各门逐户登记,随后由十五世自立、十六世学茂负责汇总。十五世婿吕德奎积极参与此次续修家谱的前期工作,编写、整理了《张氏祠堂创建及演变概况》、《张家楼的传说》、《大战刘碑岭》等文。其余文字由十五世铁军编写、整理。

十五世 铁军拜首撰

二零二二年九月

注:刘碑寺又名碑楼寺。刘碑寺造像碑刻立于北齐文宣帝天保八年(557),2006年5月被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印家谱

推荐产品